近日讀東坡詩詞,恰逢端午,好奇心起,不知千年前的宋人蘇軾是如何過端午的,今日就隨我在其詩詞中一探究竟吧。
一、賞民俗悼念屈原
蘇軾有《六幺令·天中節》一詞,可算端午民俗小百科。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異客垂涕淫淫 ,鬢白知幾許?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題目“天中節”,即我們所說的端午節,又有端陽節、龍舟節等別稱。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天,處于全年最“正中”之位,故有此稱。其實在蘇軾的其他端午作品中都是稱為端午的,唯獨此處用天中節。
詞作中提到了多種端午民俗,可以讓我們一窺北宋年間人們的端午盛況。
1、 纏虎符 五月,民間有“惡月”、“毒月”之稱,此月常常瘟疫流行,毒蟲滋生,古時人們為了避邪祛毒,用綾羅布帛等制成小虎形,叫作“虎符”,縫在兒童手臂上,為其辟邪消災。女子也會將其墜在發髻上。
2、 插艾蒲 詞中有“門前艾蒲青翠”,將青翠的艾葉掛在堂中,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上,可以辟邪驅鬼。相傳五月五日,瘟神會散發瘟疫來懲戒人們,天帝生了惻隱之心,就派人暗示人們只要在門上插上艾草菖蒲,瘟疫就不會降臨。這其實也是表達了古代人民祈福消災的美好愿望。艾草和菖蒲也恰有驅蚊驅蟲的功效。
3、 放紙鳶 詞人在端午這天看到“天淡紙鳶舞”,紙鳶就是我們現在的風箏。據說在端午節時南方孩童會放紙鳶,稱為“放殃”,顧名思義即通過放風箏的方式消病除災。
4、 吃粽子 “粽葉香飄十里”可見吃粽子是家家戶戶的習俗。蘇軾在其他端午詩中稱粽子為“菰黍”,“飯筒”,又有“角黍”、“筒粽”之稱,相傳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一習俗沿襲千百年至今,花樣繁多。
5、 賽龍舟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可見蘇軾眼前的龍舟比賽盛況。關于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現在此項運動已經成為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也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 悼屈原 “憑吊祭江誦君賦。”這首詞下闕悼念屈原,借古傷今。
屈原的故事家喻戶曉,已經成為端午節的題中之義。傳說楚國大夫屈原,在被楚王流放后,忠君愛國的他就抱石投入汨羅江。屈原死后,哀痛的楚國人就到汨羅江畔去憑吊,為了不讓魚蝦咬屈原的身體,就把飯團之類的投入江中,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現在的粽子,而端午節吃粽子也成了一種習俗。關于屈原與端午節有很多傳說,這只是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
由這首詞,可以看出端午節蘇軾也和尋常人一樣關注著各種民俗,所不同的是他所觀的民俗是有所用意的,上闕實寫民俗是為下闕吊古傷今做鋪墊。民俗風景畫背后實是對楚王昏聵,屈子枉死的悲痛,感嘆千年前的屈子為“異客”,他自己又何嘗不是“異客”呢?
二、與至親共度佳節
端午,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與親人團聚共度佳節,當是最為開心之事。蘇軾有兩首端午詩,一首跟弟弟有關,一首跟侍妾朝云有關。
《端午游真如遲適遠従子由在酒局》
一與子由別,卻數七端午。
身隨彩絲系,心與昌歜苦。
今年匹馬來,佳節日夜數。
兒童喜我至,典衣具雞黍。
水餅既懷鄉,飯筒仍愍楚。
謂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語。
寧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
獨攜三子出,古剎訪禪祖。
高談付梁羅,(梁、羅,遲、適小名)。
詩律到阿虎。
歸來一調笑,慰此長齟齬。
“一與子由別,卻數七端午”,蘇軾和弟弟子由已有七年未在一起過端午節了,此詩寫的就是蘇軾到蘇轍處,和蘇轍一家過端午的情景。蘇軾和弟弟感情甚篤,在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時,蘇轍愿意納還自己的一切官位為兄長贖罪以求朝廷赦免;蘇軾更是在臨刑前寫給弟弟的訣別詩中寫道“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此詩作于久別重逢,其中喜悅可想而知。
詩歌中提到的“飯筒”即為粽子。
另有《浣溪沙·端午》一詞,是與侍妾朝云共度端午所作。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這首詞作于1095年端午,此時蘇軾被貶惠州已兩年。 “予家有數妾,四五年間相繼辭去,獨朝云隨予南遷” 蘇軾被貶惠州時,身邊的侍兒姬妾均已散去,只有朝云執意相隨。王朝云是杭州名妓,因家境貧寒落入歌舞班中,但能歌善舞,被蘇軾引以為知己,雖只有侍妾之名,但卻陪蘇軾度過了人生最艱難的兩個階段,被貶黃州和惠州時期。尤其是在惠州時,只有朝云陪在身邊,蘇軾很是感激患難時的真情,有多首寫給朝云的詩詞,這首即是其中一首。寫的是陪朝云過端午節的情景。
詞中提到了一個重要的端午習俗:浴蘭
所謂的浴蘭,就是用蘭草水洗澡,古人認為蘭草水可以辟邪去病。有人說是因為端午時為仲夏,這是草木藥性在一年中最強的時節,而此時皮膚病多發,采集草藥沐浴可以治療皮膚病。唐代元稹有詩云“ 靈均死波后,是節常浴蘭。”
蘇軾在此詞中所寫的就是朝云為明朝端午浴蘭所作的準備,而由“流香漲膩滿晴川”能看出這是一個普遍的習俗。
這里還提到了另一個端午習俗:纏五彩線,
“彩線輕纏紅玉臂”,用五彩線纏在手臂上。五色絲線代表五行,火色為紅,土色為黃,木色為藍,金色為白,水色為黑,把五彩線合成一條系在手臂上,可以驅邪保平安。端午節早上,大人為孩子系上五色繩,據說系繩時,孩子是不能開口說話的。系上之后不能隨意解掉,要在端午之后的第一個大雨天把它解下來,順水流走,會把疾病、瘟疫等一切不好的東西帶走。
三、與友人游賞宴樂
文人的端午節怎能少了與至交好友飲酒、賞景等雅事,蘇軾詞中亦有相關記錄。
《南歌子.游賞》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
這首詞寫的是端午節和友人登杭州名勝十三樓。十三樓靠近西湖,極目所望,景色自是非常宜人。有記載云:“十三間樓去錢塘門二里許。蘇軾治杭日,多治事于此。”
“菰黍連昌歜”,其中的“菰黍gūshǔ”,即粽子,“昌歜chù”,是菖蒲根的腌制品,都是端午節時人們的傳統吃食。
但是蘇軾的端午節還有與眾不同的活動,那就是飲酒、聽歌。“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 “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樓中人與眼前景已經融為一體,有種莊子“天地與我合而為一”的飄飄欲仙的愉悅,而美酒好友相伴,加之遠處傳來的水調歌頭,更是增添了精神上的滿足。
此類詞作還有
《少年游.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銀塘朱檻麹塵波。圓綠卷新荷。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
好將沉醉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游過。
這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端午節,是蘇軾被貶黃州后的第二年。相比較剛經歷烏臺詩案,被貶第一年時的落魄和心有余悸,此時的蘇軾心情稍微平靜,可以和好友同賞風景,開懷暢飲了。“好將沉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讓他沉醉的是菖蒲花釀的酒,也是眼前的風景和好友治下的無人犯罪、百姓安居的升平景象。而這不也是蘇軾為官時的追求嗎?佳節、知己、美景、美酒加治世,怎能不沉醉呢?
四、訪禪覽勝斗詩詞
蘇軾的作品中有好幾篇名篇都跟寺廟有關,如著名的《記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寺廟常成為蘇軾所至之處,端午時節自然也不例外。
前面所提到的《端午游真如遲適遠従子由在酒局》一詩,“獨攜三子出,古剎訪禪祖。”哪怕好不容易和弟弟團聚,也要帶著侄子們去訪古剎。
這在他的另一首端午詩中也有體現
《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
肩輿任所適,遇勝輒留連。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
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澤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曠蕩亦所便。
幽尋未云畢,墟落生晚煙。
歸來記所歷,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寢,孤燈同夜禪。
這首詩據說是和蘇門四君子的秦觀斗詩之作。
蘇軾和友人一起訪湖州飛英寺,“肩輿任所適,遇勝輒流連”,詩人并不刻意尋覓哪一處景色,而是隨性而至,處處皆景。正如他所說“深沉既可喜,曠蕩亦所便。”當然,“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這幾句景色描寫,是詩人的得意之處,也使得蘇軾在此次斗詩中拔得頭籌。可見文人的端午節過得是高雅之至。
怎么樣?諸位,在蘇軾的諸多端午節活動中有沒有你所熟悉的?又有沒有出乎你意料之外的?
http://www.lxweimin.com/p/6e5fcfbe78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