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月12日,由李芳芳導演的《無問西東》上映。這是一部為紀念清華大學百年傳承所拍攝,卻被“雪藏”了5年的電影。
? ? ? “立德無言,無問西東。”寥寥數語,卻曾被作為清華校訓,在功利主義盛行,大學日益淪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誕生地的當下,無疑為眾多或迷茫困頓或志得意滿的青年人貢獻了一劑良藥,如何尋找內心的本真,保持一種人格的自由獨立與精神世界的純凈與高貴。
? ? ? 138分鐘的電影,導演用發生在4個時代的青春故事,展示了不同歷史下年輕人的人生選擇。本片不僅是一部展現知識分子(可以說是“菁英”級知識分子)自我救贖心路歷程的文藝片,更是一部年代感十足的青春片。導演賈樟柯偏愛這樣的敘述方式,如《山河故人》等作品,但這種敘述方式存在很大風險,操作不當便會是一盤散沙,而本片四個故事的主人公皆為清華校友,故事之間的微妙關系也處理得恰到好處,并非有生硬的拼湊之感,充分展示出導演“講故事”的能力,這種百年風骨,由導演李芳芳,用女性細膩的視角捕捉,定格在膠片上。
? ? 繼馮小剛叫好又叫座的《芳華》、陳凱歌“史詩級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妖貓傳》之后,《無問西東》再次呈現出強大的演員陣容,演員們都展現出了自己精湛獨到演技與個人風格,幾乎每個人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甚至每個配角,都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大師,堪稱是國之棟梁。與此同時,影片也發出了“何為真實?”“何為初心?”“人的一生如何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為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令人振聾發聵的詰問。
? ? ? 其實就是一個人類世代思索、不斷永其一生去檢驗爭論的話題:人應該如何有意義地去度過一生?
? ? 曾任清華校長的梅貽琦給出了答案:
? ?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
? ? “什么是真實?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如果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那就是真實。”
? ? ? 祖峰飾演的梅貽琦面對嚴重偏科的文科奇才—吳嶺瀾(陳楚生飾)的困惑,并未采取專制手段,而是說出這樣意味雋永的話,讓他自己思考,做出選擇。“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的高明之處并非“授人以魚”,而是讓受教育者進行獨立的思考。這位校長也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他在清華亦享有很高的威望,加之泰戈爾訪華事件的觸動,吳嶺瀾選擇了尊重自己“興趣的真實”,后來也成為清華的教授,簡單數語,卻對一個學生的一生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很多人面臨文理分科,高考填報志愿的重要關頭,明明喜歡文科,讀了理科,明明想報考冷門專業,迫于嚴峻的就業形勢,違背了初心,結果大學四年只為混張文憑,甚至退學的悲劇也時有發生。金融、財會、軟件等專業年年爆滿,歷史、哲學、地理等專業有時都無法招滿,多數依賴調劑,甚至有人走上工作崗位才不堪重負,悔不當初。抗戰期間幾家南遷的高校在昆明郊外成立了西南聯大,作為一位躲避空難時要帶上鴿子的老師,吳嶺瀾以身作則,也影響了富家子弟沈光耀(王力宏飾)的人生選擇。
? ? “我們怕的是,你都還沒有想好怎么過好這一生,命就沒了。”面對泣不成聲的母親,病重在身的父親,當初那個推窗聽雨,清逸俊朗的意氣書生內心是掙扎的、猶豫的,動搖的,不忍的,可當他看見戰爭將原本的文明和諧驟然摧毀,活潑可愛的孩子尸骨無存時,他仍然毅然選擇了投筆從戎,接受殘酷的訓練,投身槍林彈雨的空中戰場。
? ? “他們可能技不如人,卻無一例外視死如歸。”
? ? 這就是貴族的擔當,如同當年被發配至西伯利亞的俄國貴族,無懼無畏,淡定從容,安頓好妻兒,以視死忽如歸的勇氣去面對前路的慘淡與艱險。他們優雅時,擁有如蔣捷文人墨客般的閑情逸致,妙手著文章,危難時,亦能如嵇康般一身正氣,錚錚傲骨,不墜青云志,熱血灑戰場。
? ? 無一例外,他們都選擇了內心的真實與擔當。
? ? ? 60年代陳鵬(黃曉明飾)選擇的是愛情的忠誠與真實。
? ? ? 他暗戀王敏佳(章子怡飾)已久,片中多處展現了他對王敏佳的赤誠之心:他為她補好刻章,刻章都掉落在人群中后他驚慌失措,不顧一切要找回刻章;他為她做了很多立體的木刻,甚至握在手里手掌已經滲出血來;他拉著她的手飛奔在清華園的各個角落,借對“核”的定義解釋對她吐露心意,他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句話的時候幾乎要激動地落淚了;看到李想握著心上人手臂時臉上那種凝重與絕望。明顯可以看出他喜歡王敏佳!非常喜歡,是一種從上到下,從外表到內在靈魂里最真實的喜歡。
? ? ? “章子怡全身都是戲。”“章子怡的臉一出現,片子的高級感就顯現出來了。”
? ? “國際章”在《演員的誕生》里怒批“流量小花”鄭爽、王俊凱等沒有演員的基本素養、職業操守,其實誰都知道她是有資格這樣說的。從《十面埋伏》到《藝伎回憶錄》,從《一代宗師》、《梅蘭芳》到《羅曼蒂克消亡史》,她的面部表情都是十分入戲的,她在《羅曼蒂克消亡史》里飾演的角色原本水性楊花,可最后淪為日本人的地下性奴,她用臉上的表情詮釋了一個原本是中國上流社會的女人被異國底層男人肆意蹂躪的心理變化過程,從最初的輕蔑到恐懼,再到麻木,最后那種在骨子里的恨,都被很好地表現出來了。她在本片中的角色塑造同樣立體生動,前后對比鮮明。
? ? ? 導演通過全膠片拍攝,讓每一幀的畫面與構圖都展現出無法言說的美好,金黃色的銀杏如飄灑的飛舞的蝶,曠遠開闊的草坪,靜穆矗立的建筑,這些唯美靈動的景致更加襯托出王敏佳的氣質與個性,使她成了“美的代言人”,美到不可方物。
? ? ? 從前的她梳著兩條長長的烏黑發亮的辮子,穿著精致的衣裙,頗有貴族小姐的派頭,笑起來如同一彎明媚的月牙,影片對她的回眸、裙子的圖案花紋以及裙子的旋轉都進行了幾次特寫處理,她就是如今光芒閃爍的焦點,人人歆羨又嫉妒憤恨的對象,她無憂無慮,看到不公平的事義憤填膺,單純可愛,卻不知這樣高調的性格已經一步步將她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 ? ? 王敏佳發現師母以毆打自己敬愛的老師,為老師抱不平,和李想寫了一封匿名信恐嚇師母,雖然在筆跡上做了手腳,但因為標點符號被發現。師母控訴王敏佳“勾引男人”,原本清純可人、落落大方的王敏佳驟然由巔峰掉下谷底,起初醫院的人還是幫她在據理力爭的,只要李想說一句,“這封信是我們一起寫的,就是看不慣你打我們老師。”事情還不會鬧大,可這時李想的懦弱自私、渺小的利己主義就展現出來了。他太想去支邊了,支邊對他而言比王敏佳的名譽甚至生命都重要,他退縮不前,王敏佳見他這樣,一口把事情全部攬了下來,原本就遭人嫉恨的她居然變成了特務,以此彌補內心失落感的相冊居然成了證明自己“特務”身份的有力罪證!左臉頰上清晰可見的的印痕還未消掉,她就成了“美帝特務”,“小資產階級者” ,她被掛上牌子,剪掉珍貴的頭發,被之前嫉妒她嫉妒得咬牙切齒的同事批斗,被怒不可遏喪失理智的瘋狂群眾殘酷毆打。
? ? ? 如果說《芳華》中同宿舍女生對何小萍的孤立,文工團戰友對她的排斥只是一種小范圍的“群眾之惡”,還未上升到危及生命的程度,而在特殊年代的批斗無疑會要了一個人的命。那是個“丈夫揭發妻子,兒子舉報父親”的年代,老舍自沉昆明湖,傅雷含恨自殺,多少人不堪忍受,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如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的性感尤物瑪麗蓮被扯掉頭發,撕毀衣服,曾經美麗迷人的“女神”王敏佳被打得幾乎斷氣,臉被砸爛,鮮血直流,暴力事件的始作俑者,長期忍受無性婚姻、被冷暴力對待以致心靈扭曲的許師母看到出了人命,在擦肩而過的丈夫眼中看不到半點希望后徑直走到井邊跳了井。
? ? ? 許師母劉淑芬并非十惡不赦的壞人,她自身也是悲劇,辛苦供許老師上了大學,結果接受了新思想的許老師與自己形同陌路,恰如路遙《人生》中的劉巧珍,她也曾青春年少,穿著裙子拉著手風琴在他身邊幸福地笑,可身邊的人變了。他對所有人都古道熱腸,唯獨對她冷若冰霜,王敏佳再不幸,還有陳鵬陪著她,但劉淑芬強迫得來的婚姻就像一座監獄,最終成為了那口她葬身其中的井,她掉下去,再也沒能爬上來。
? ? ? 陳鵬流著淚在大雨中挖了坑,準備將她埋葬,她睜開眼在自己身邊的不是所謂的她愛的李想,而是愛她如生命、抱著她放聲痛哭的陳鵬,陳鵬冒著極大的風險,對所有人稱她已經不在人世,將她帶回自己的老家,那個曾一貧如洗卻民風淳樸的村子。
? ?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好好對以后的人吧。”
? ? ? 李想在王敏佳的墳前捶胸頓足,陳鵬只和他這樣淡淡地說了這句話。
? ? ? 在命運的選擇前,有人選擇了明哲保身,事不關己,而有人選擇雪中送炭,不離不棄。
? ? ? 王敏佳的臉毀了,她覺得自己一直在往下掉,深不見底,周圍一片漆黑,她非常害怕,她連睡覺都不摘下蒙臉的圍巾,可見她有多害怕面對毀容后的自己,這時候,如果身邊沒有一個人一直支持她、安慰她脆弱的即將崩潰的神經,她應該和許師母一樣,走上不歸路,而陳鵬不停地安慰她,有個細節,他把她的手舒展開來,將自己抱得更緊,更緊,自己為她托起一片天,帶領她走出漫無邊際的噩夢般的黑夜。
? ? ? 即使日后的工作環境再艱苦,他也給她寫信,寄不出,就存著,以后一起給她;知道她是極愛美的,給她寄雪花膏,讓她修復受損的皮膚;寄給她北京的銀杏葉,讓她不要太想家,他幾乎為她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 ?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 ? ? 即使淳樸的村子也未能逃避批斗的腥風血雨,她仍然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尋找他的旅程。
? ? ? “從前都是你照顧我,現在,該我照顧你了。”
? ? ? 大漠飛沙,茫茫戈壁,卻再也阻擋不了兩個共同經歷過生死,把自己的一顆赤誠之心都掏出來給對方的人。
? ? ? 當初那個膽小自私的李想,也在無盡的煎熬中也通過自己的善舉在大學中完成了自己靈魂的救贖,一切皆有因果。
? ? ? “卻道故人心易變。”人心都是易變的,可還是有很多人一直在堅守,一直在患難與共,雪中送炭,因為自己的初心還在。
? ?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代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如是說,人性是復雜的,不是單一的非奸即惡,對比分明的,而是在家國忠孝,個人與他者之間不斷猶豫掙扎,只是有人選擇與世俗妥協,有人選擇堅守內心的真實。“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于善。”影片最后民國大師的風骨猶存,嫉惡如仇的聞一多,溫文儒雅的徐志摩,詩意棲居的沈從文,錢穆、馮友蘭、梅貽琦、梁思成、林徽因、梁啟超、王國維、徐志摩、孫立人、蔣夢麟、馬約翰、錢鐘書、沈從文、朱自清、陳省身、華羅庚、穆旦、陳寅恪、袁復禮、鄧稼先、蔣南翔。那些青年才俊站在大詩人泰戈爾身邊,神情篤定,出口成章。相較于如今學術氛圍日益功利浮躁的年代,高校性侵事件層出不窮的今日,他們堅守住了知識分子的底線與尊嚴,他們在戰火紛飛、艱苦卓絕的環境中春風化雨,溫潤如玉,傾盆大雨,敲擊的不僅是“屋上無片瓦”的屋頂,更是學生的靈魂深處,如何保持一份自我的本真,堅持“道”的精神,如何達到“自由而無所待”的逍遙境界?或許看完本片,心潮澎湃之余也會有所啟發吧,畢竟,人是會思想的葦草,還是要有點精神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