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品的環境:產品周圍所有能變成產品之身份和價值的東西,獲取產品、使用產品時所需要的所有條件,比如學會如何使用產品、了解產品的變化和改進、提供產品的元件、隨時對之修理等。
外環境:把工業產品世界當做一種環境,一種人們在其中行動的外在的世界。這個世界迫使人們將技術的、倫理的或政治的標準內在化,這個世界讓人們去注意的是產品與客觀世界間的關系。
內環境:產品與使用產品的人之間的相互協調關系,主體與客體在其中相互和諧的自然組合。這種相互協調的關系,既存在于人的肉體與物體的接觸之中,亦包括在人與物的交流中所激發的種種愉悅、興奮、放松的感情之中。
人們一直關注外環境的擴張和深化,造成創造的世界冷漠和陌生,奢侈和浪費。
2、與產品握手(產品是為人服務的,在產品與人的短兵相接中,一方面要保持雙方力的平衡,另一方面要減少產品給人帶來的麻煩和傷害),擁抱(產品對人應有無微不至打關懷,尤其是在細節上,生理上的關懷往往轉變成心理上的感動。如線龜纏線器),接吻(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所以產品在人的眼里往往也成了有感情的物。成熟的設計師應該將自己的情感傾訴出來并引起消費者的共鳴),生子(不論產品是否可再生,不能影響人類的再生,對人和自然的深切關懷)。
3、封建社會設計行為的偏差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抑制了產品功能性的發展程度。當生產力急速發展,功能形成為產品設計的主要坐標系時,當設計在“人本主義”的引導下被賦予了現代含義的時候,人性化設計迎來了發展的契機。
4、人永遠只有有限的理性,過于理性會壓到人的個性,也就偏離了人性。
5、斯堪的納維亞的設計思想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重視產品的經濟法則和大眾設計的需求,即生產物美價廉且具有民主化設計目標的產品,使工業設計的幾大因素,諸如批量生產、經濟法則、外形沒等都得到正確的考慮;
第二,強調有機設計思想和產品的人情味;
第三,提出以人體工程學為原則進行理性設計。
6、人性化設計的發展:平民化設計思想的發展----功能主義的發展為人性化設計奠定基礎----對現代主義的反思和人性化設計的發展----人體工程學發展----有機風格的確立----專業設計隊伍的出現
有機理論是指按有機物生長的方式發展形態結構,由于重視構成的各部分互相關聯協調而具有不可分割的統一性,猶如生物的有機、有生命的形式。這種整體性的設計方法被形容為“活的藝術”。
設計師的出現,意味著市場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意味著廠商由于銷售的壓力而承認設計師的重要性,意味著廠商開始更多地考慮消費者的需求。設計師的出現是人性化設計的前提條件。
羅維的成功不僅是由于他們為了市場而投其所好,而且是因為他們在創造性的活動中將消費者的動機與科學技術不斷產生出來的可能性相結合,為產品功能性的提升和外形的美觀做出了貢獻。
7、非物質社會:
非物質的提法源自湯因比:人類將無生命的和未加工的物質轉化成工具,并給予它們未加工的物質從未有過的功能和樣式。這種功能和樣式是非物質性的,正式通過物質,才創造出這些非物質的東西。
非物質社會就是常說的數字化社會、信息社會或服務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大眾媒介、遠程通訊、電子技術服務和其他消費者信息的普及,標志著這個社會已經從一種“硬件形式”轉變為一種“軟件形式”,一種非物質性的文化正在出現。它的存在是因為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在支持它。從一開始它就是一種產生于技術的現象,更準確的說是技術的一種附帶現象。
本來在工業社會中,非物質的“功能”與物質的載體是形影不離的,但在現代通訊交流社會,許多高技術工業產品或智能產品,其質料的表面形式已經與功能相分離,即功能從形式剝離出來成為超功能。
如電子郵件,雖然電腦傳真等仍然有表面的形式,這種形式本身也是經過了精心的設計,甚至可以成為帶來情感回憶的符號,但是這種形式或符號與其功能之間已經不是一種表現和被表現的關系,郵件的物質影子(信封信紙等)已經基本消失了,人們只看到了功能(信息傳遞),因為其中運行的機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網絡世界。結果最終的產品擺脫了視覺屏障,轉而成為純粹的“超功能”?!靶问健钡姆俏镔|化和“功能”的超級化逐漸使設計脫離物質層面,向純粹精神的東西靠近。
許多后現代設計,重心已經不再是一種有形的物質產品,而越來越關注抽象的“關系”,尤其是人機的對話關系,這使人與機器融為一體,使對人的關注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在高技術的社會中賦予人類以最大的自由。
莫奎瑞羅·莫甘提尼(Mqurizio Morgantini)《在進入第三千年的門檻上》說:“當前出現了大量‘無臉面’(無表面形式)的產品、多功能性的異種雜交產品(如帶有計算器的表,或帶有表的計算器)、丟失產品身份的產品(失去了表達其功能的形式的產品),以及不再被歸類于某種單一的東西(如表即表,鋼筆即鋼筆)的產品……讓在以一種更加有機的而不是機械的方式出現的智能產品……電腦語言已經更接近于人的語言,正在形成一種與人的‘共生’關系,而且能以一種最自然的行為造成一種變化,或使某種新的東西出現……舉例說,聲音可以代替電腦的鍵盤,感觸器能夠認出橫穿過它的手掌,而不必使用磁卡。人已經變成那個與自己早已失去聯系的神……這種神秘的神,以及我們夢的投射,也許是設計活動的最初一步(跡象)……第三個千年的產品將是可見的還是不可見的?它們是否仍然遠離身體,還是唾手可得,還是將變成身體的部分或零件……”
8、維修型社會和信任:
技術的復雜和程序的微妙使世界更加脆弱,更容易遭受損傷。為了克服這一點,設計師們不得不采取特殊的戰略措施或行動計劃,來控制這種非秩序。同時社會資源的日益匱乏也是重要原因。
朱利安·布朗 “Criket”塑料瓶子壓扁器,保羅·尤連“Dune”衣物掛鉤。
由于對高技術的無奈和難以把握,現代人生活在一種抽象體系和專家體系并存的社會中,對各種符號的習以為常,對專家的依賴,對陌生領域的麻木,都建立在現代社會以來形成的信任體系中。這種信任將現代生活的復雜和風險降低到了最低的、可以忍受的程度,在維修型的社會中扮演著生活執法者的角色。創造一種穩固、長久的信任毫無疑問的成為了設計師的道德法則,這絕不僅是建立一個品牌那么簡單,品牌的創造往往帶著自私的目的,幻想著它帶來豐厚的附加值。而信任的建立則需要對產品與人之間關系長期細致的觀察和富有想象力、關注未來的嘗試和創造。
9、新的審美、新的設計:
在這個人類整體邏輯原則失落的社會,多數傳統的“兩極對立”,如物質與非物質的對立、精神與身體的對立、天與地的對立、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對立等等,一個個的消失了。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在以往人與機器的關系中,由于“工具理性”或“計算理性”占主導,人們總是追求一種明確的目標和價值,但在自動化程度日益增強的后現代,作為“工具理性”之典型表現的設計領域,卻越來越追求“一種無目的性的、不可預料的和無法準確測定的抒情價值”(馬可·迪亞尼),和種種“能引起詩意反應的物品”(亞歷山大·曼地尼)。這意味著在非物質社會中,設計產品正迅速地向藝術作品靠近,兩者的設計道路正在合攏。人們正在證明,“設計應該被認為是一個技術的或藝術的活動,而不是一個科學的活動”,“設計在后工業社會中似乎可變為過去各自單方面發展的科學技術和人文文化之間一個基本的和必要的鏈條或第三要素”。
10、人性化設計既不是完全的否認機械的作用,也不是單純的制造可供人們使用的產品,它應該是創造可以適應人的身體和情感,并讓人能在產品背后得到更多關懷的產品。
將人體工程學運用到產品設計是典型的先滿足人們物理層次的需要(舒適感),再滿足心理層次的需要(親和感)的設計方法。
11、部件小型化意味著一件產品可以變的更小或此產品能夠進入另一個構想奇特的物品,使物品的外形不再受內部零件的約束。還意味著成本降低、價格便宜。
(輕便快捷的產品來源于“消失”,讓各種造成不便和復雜的部分消失)
12、產品不應只是供人消費的商品,還應成為使用者的有用工具,產品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為人考慮、與人合為一體,成為正是人們所想所需的設計,這也正是人性化設計的內容。
13、人們希望一臺機器其功能雖然表面上都隱藏了起來,使用時卻一目了然,不用文字標明,只用象征符號和熟悉圖形來明喻暗示----以便人們不看復雜的說明書就能不假思索的使用。
14、無障礙設計是指無障礙物、無危險物、無操縱障礙的設計。老年人和殘疾人不是要求設計師做只適合他們自己的設計,而是盡可能的和大家一樣生活。
兒童家具用品隨著兒童的成長淘汰率很高,如果有可能組合、可調節大小、多功能的家具,就可以減少很多浪費。
15、綠色產品的設計首先要考慮產品原料和能源的無公害和低消耗。 其次要關注產品設計----生產----消費的方法和過程,要有效的利用有限資源和使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產品,以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量;還應從材料的選擇、結構功能、制造功能、包裝方式、儲運方式、產品使用和廢品處理等諸方面,全方位考慮資源利用和環境影響及其解決方法。
16、人性化設計是人類造物的一種理想,是人類設計的烏托邦,是設計前進的一個路標,它考慮的是人類社會和個體的切身利益和長遠利益,而不是去追隨市場的風起云涌和迎合消費者的趣味。然而在消費社會中,產品的產生和流通必須在市場的指導下進行,完全忽視市場而只關注人性化內容的設計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推廣,盡管從長遠來看它是利好的產品。
17、符號消費:
詹明信說:“文化正是消費社會自身的要素,沒有任何社會向消費社會這樣,有過如此充足的記號與影像。”在一個充斥著符號的象征的社會中,每一個人的消費無不受到商品符號的暗示和誘惑。商品一方面象征著生產過程和市場過程中的設計和形象,一方面強調了生活方式對社會地位差異的區分。
消費不僅是目的和結果,而成為一種手段。從古典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個人從日益擴大的商品范圍中購買商品,以最大程度滿足他們的需要,從而使消費成為了所有產品的目的。可20世紀的新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看,這恰恰表明人們控制和操縱消費的機會大大增加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張,尤其是世紀之交科學管理與福特主義被廣泛接受后,構建新的市場、通過廣告和其他媒介宣傳來把大眾培養成為消費者,就成了極必要的事情。這種消費的培養帶來的是消費的模仿。
在所謂的“聲望經濟”中,越是短缺、昂貴、購買渠道狹窄、上層人士才可以消費的產品就越是被人們頂禮膜拜。所有的限制條件都是為了建立一種消費的區隔。然而這個區隔是不穩定的。下層群體不斷地向上層群體的品味提出挑戰或予以篡奪,從而引起上層群體通過采用新的品味、重新建立和維持原有的距離來作出回應,新的消費區隔就出現了。在這樣的消費導向中,設計師的作用被湮沒在對符號的維護和包裝之中。設計時只有堅持自己的設計理念,大膽進行創新,才能設計出優秀的產品。
消費區隔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對財富和高人一等的追求是一種原因,對它們的反感也是一種原因,尤其是年輕人,會建立起自己的消費區隔,比如文化衫和牛仔褲為代表的模糊消費。
人性化設計的目標是提升人類整體的消費素質,而不是直接的促銷和獲利。人性化設計是一種方法和態度,而不是具體的風格和品牌。它既可能成為善意的探索和缺乏競爭力的商品而被束之高閣,也可能成為暢銷和流行的商品被消費者廣泛接受。不久的將來所有市場上的商品都應該是人性化的、都應該是流行的,同時又是有節制的。
這種有節制是相對消費區隔形成的很多負面效應而言的。在人性化設計中,消費區隔將逐漸的消失,人們的消費行為也將離開對符號的關注,對品牌的迷信也將讓位于個性的表達,更不應該去追求奢侈、浪費資源的產品設計。
“無包裝”概念。
18、人情化設計:
人情化設計常常會以與眾不同的面目出現在消費者面前,給消費者帶來新奇的感受。這樣人情化設計與時尚之間就產生了非常緊密的聯系,同時也容易落入時尚的漩渦。要建立在產品功能的滿足核對人體物理層次的關懷的基礎上。
人情化的產品也包括懷舊風格的產品,因為滿足了人們最樸素、最善意的情感需求。它的出發點可能是為某一具體群體,卻不應該是為某一個階層而服務,更不能為某個人的利益而損害他人的利益,當然這不妨礙單個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設計
19、個性化設計:
一類是品牌的個性。背后隱藏的是對消費者年齡的細分、文化層次的細分、收入的細分,也就是市場細分的結果。此外不同設計師也會形成不同的品牌個性。
另一類是為具體的人定制的個性化產品。不僅限于服裝、汽車等被用來拋頭露面、炫耀個性的產品,也產生了新的類型:讓消費者參與到產品的形成過程中來,開拓具體個人的創造性。
20、人文化設計:
法國社會學家圖凡·奧瑞奧在《“自我——時尚”技術:超越工業產品的普及性和變化性》中說:“如果造成我們技術背景的構成性物品允許自己被當成一種它們不是的東西,主要是因為它們確實具有一種文化功能”。這種文化功能不再是簡單的吸引投資和注意力的牽強附會的包裝,而成為產品本身所承載的不可分割的要素,同時也逐漸變成一向各自單方面發展的科學技術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間的一個基本的和必要的鏈條或第三要素。
后工業社會中的一個明顯特點是(人類學意義上)作為生活方式的文化,和作為藝術的文化這兩種意義上的文化的界限很模糊了。作為藝術的文化所涉及的現象范圍已經擴大,它吸收了廣泛范圍內的大眾生活與日常文化,任何物體與體驗在實踐中都被認定與文化有關。作為創造生活方式之手段的設計越來越與藝術相接近,體現人文特色或蘊含人文精神,這會讓消費者使用時產生一種情感的認同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