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懶兔子那本《醫目了然》看得云里霧里,就選擇了她的一本入門基礎書《醫學就會》。之所以選擇這本書,也是有幾個原因的。
其一是這本書是作者本人出版了《醫本正經》這些書之后,覺得大家看得不是那么進去,很多基礎不夠的人,讀的比較枯燥,所以又寫了這本基礎知識的書,幫助大家理解。
其次,這本書有比較多的漫畫幫助理解(事實上,看完之后,漫畫好像很多都跟內容沒啥關系,哈哈)
第三,用理科生思維來理解中醫,恰好我就是理科生
第四,隨緣吧,搜到說明有緣。
然后再看這本書,其實是帶著一些疑問去讀的。
1、中醫究竟是哲學,還是科學?
2、中醫跟西醫的區別?
3、中醫的診斷的理論是什么?
4、中醫的實踐
在看這本書的同時也在找《中醫理論基礎》這本書在互相對照來看。看完之后,對以上得到了我自己的一些答案,也算是不枉這次的讀書的興致吧。
1、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與防治,以及攝生康復的一門傳統醫學科學,它有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
中醫學發源于先秦,其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到秦漢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是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通過長期的醫療保健的經驗積累和理論總結而形成的。
這說明了中醫學還是一門擁有自我理論體系的獨特科學,指導思想仍然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但又是通過經驗積累和理論總結而得出來救死扶傷的一門學科。
2、中西醫區別在于中醫脫胎于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所以包含了許多在現代科學解釋不了的東西,時代久遠;而西醫脫胎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時代比較短。
其次很重要一點,就是中醫講究整體,西醫講究個體,所以對于中醫頭痛醫腳,手疼治頭等,西醫是很不理解的。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了解的知識,西醫講究快速精準的切中問題點進行治療,但是不一定會把根源找出來。而中醫更多的從人體整體的狀態進行分析辯證下藥,譬如說感冒,中醫就分了五六種不同的情況,然后這幾十種情況又延伸發展變成幾十種,所以用藥也是針對性做改變。但是西醫一般分為病毒性感冒和細菌性感冒。
譬如感冒:中醫就是認為人的整體受到了風寒侵襲,寒氣入侵,所以要用藥將寒氣清除出體內。
西醫則認為是上呼吸道感染,只要針對感染位置做相關治療,譬如說抗病毒藥物,將感染降下去就可以了。
3、對于中醫診斷,《中醫學基礎理論》是這么認為的:中醫學認為疾病是機體各系統臟腑器官之間,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這種平衡協調生命過程的對立統一的破壞。因此,在診斷疾病時,不是把人體疾病孤立起來就病論病,而是將疾病的形成、發展、變化與人體所處的自然與社會環境聯系起來,當作一個整體來考察。主張明天道地理,識社會人事,通過事物的相互關系診察疾病,由外知內,四診合參,透過現象認識疾病的本質;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要善于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從四診的初級診斷階段進入到辨證的高級診斷階段,認識疾病的本質,從而作出正確的診斷。
4、還是通過一個親身實踐來說一說吧
前天周末,帶著一家大小去到了公園游玩了一下午,晚上回到家,小女兒食欲不振,做的番鴨也不想吃,老婆給她重新煮了個雞蛋湯,勉強吃了一點又不想吃。
開始,還沒想太多,然后小女兒硬撐著把飯吃完,然后就嘔吐出來了。
老婆在她吐完之后,趕忙給她喝了點湯,加了點胡椒粉在里面,這個是怕嘔吐完之后,身體水分缺失,肚子沒有東西,吃藥也是不好的。
我仔細考慮了一下,這一天應該沒什么太過熱氣的東西給她吃,而且中午吃的雞肉螃蟹,也不是熱的東西。其次嘔吐和食欲不振,是感冒癥狀之一,再結合下午游玩的時候,外面天氣忽冷忽熱,小孩又放風箏跑來跑去,再坐車的時候開了空調,初步判定是風寒感冒。
先排除,不是飲食不當、情志失調的陰邪,六淫中,排除暑、濕、火,然后雖然是秋燥,但是這個時候更多的是風寒(一般都是風帶著其它五邪入侵)。
確定風寒入侵,則屬于以下中間的陰盛,屬于陰寒實證(實證的意思是陰陽某方面偏盛,否則就是虛癥)。
陰盛需要補充陽氣,再把多余的寒氣驅除體內。
然后找藥,前幾天在藥店買了兩三種預備藥,一個是桑姜感冒片;一個是感冒清熱顆粒。
桑姜感冒片的主要成分是桑葉、菊花、紫蘇、連翹、苦杏仁、干姜,主要作用就是疏風清熱、祛痰止咳,可以用于感冒咳嗽、頭痛、咽喉腫痛。服用的時候要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的食物,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成藥。
高血壓、心臟病、肝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服藥三天后癥狀無改善,而癥狀加重,或出現新的嚴重癥狀,應立即就醫。小兒、年老體弱者、孕婦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很顯然,需要用的是感冒清熱顆粒,一方面需要驅寒,另一方面是有一點點發熱的征兆,需要清熱。
在沖了一杯感冒清熱顆粒給女兒吃了之后,就帶她去床上睡覺,蓋上了厚的被子。過了大概十多二十分鐘,女兒全身出汗,趕緊給她擦汗換了身衣服,把被子換成薄被子,第二天,身體基本上康復。
但是,悲哀的是,上班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沒那么舒服了。到了下午,全身出現畏寒怕冷的情況,穿多了一件外套,仍然是感覺冷,并且有咳嗽,身體發熱。
這種情況就印證了昨天小女兒的癥狀,只是因為我是大人,癥狀來的慢一點。其次,我的身體本身就有肺部感染,身體比較虛弱,所以會有咳嗽痰白的情況。特別是到了接近下班,身體發熱和咳嗽癥狀更加明顯,但是身體發熱只是感覺上的東西,實際上應該還沒有發燒。其次是感覺寒氣已經深入肌肉和骨頭,感覺四肢軟痛。
這讓我不禁胡思亂想了風寒感冒的途徑和原因,有可能是在運動的時候(放風箏),我是脫了一件外套給老婆穿,在運動完之后,我是感覺寒冷的。這就說明當時的周邊環境還是偏寒的,雖然天空還是比較晴朗的。這個時候在運動的時候毛孔是打開的,寒氣夾雜著風浸入了身體皮膚。中醫講究陰陽互感,在當天的時候,因為身體抵抗力的原因(中醫講元氣),還沒有發作或者說正氣還能抵抗邪氣。
第二天,浸入身體的寒氣,開始發作,中醫學稱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結、吸收特性的外邪,稱為寒邪。而我認為寒氣就是大氣中比較偏干燥,偏冷的大氣分子及懸浮物,它的作用是在毛孔打開的情況下進入人體,然后因為具有寒冷的特性,會把毛孔收縮,堵塞,這時候內部的寒氣就出不來。
再用現代科學來解析,是不是這些寒氣包含了一些外部異物,包括花粉、空氣、塵粒、病菌等等,這些異物在身體里因為人體的免疫特性,就會有一些“防護”細胞啟動了防護機制。大家都知道,人體只要出現防護機制,就是內部白細胞、巨噬細胞等開始殘殺被認為“有毒”的細胞,這時候就會產生發熱,發炎等的癥狀,這就是發病的癥狀。而回到中醫,就叫做陰陽互感,寒氣入侵,人體就體現一些畏寒的癥狀,聰明的告訴身體,外部歡迎比較冷,趕緊穿多點衣服,同時身體發熱,以驅除內部的寒氣。
反正不管如何,當天晚上還先跟舊同事去了江門吃了一頓牛肉,主要是覺得牛肉是溫陽,對風寒不會有阻礙。冒著周身的疼痛吃完飯回來,趕緊按昨天給女兒的那一套操作下來,先喝藥,再鉆進厚被窩將身體焗熱發汗。
這時候又在想,為什么要吃完藥,蓋被子焗熱發汗?主要是這樣的,既然風寒入侵,那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寒氣驅除,這時候蓋被子輔助焗熱身子就能把毛孔打開。但是毛孔打開,人的內部并不一定是熱的,這時候就要吃一些藥,反正我吃這個感冒清熱顆粒的時候,就感覺身子開始熱了起來。這時候內部就好比一臺熱風機,把寒氣一點一點的逼出來。
在焗熱半個小時之后,身體發汗換了一件衣服,感覺已經好一點了,但是腿部仍然感覺比較冷,特別是筋骨感覺還有抽抽的感覺,明顯感覺骨子里的寒冷。這個其實也正常,人體靠近心臟的位置是最容易接受到血液的,所以容易發熱,包括頭部也是,下肢因為遠離心窩,所以會比較難變熱。本來想再吃半包藥,后來想想算了,如此到了第二天,身上的畏寒怕冷基本上消失,只是頭稍微有點疼,腳部肌肉也好很多。
上午再喝了一包感冒清熱顆粒,基本上所有不好的癥狀已經清除掉了,感覺元氣又回來了。
通過這次的感冒,讓我認識到中醫對于疾病的一些基本思路和理論方向,以前老人家經常說的風寒、風熱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相信隨著更多的學習和實踐,也能將中醫為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預防和治療做出一些有益的嘗試。中醫并不難,難的是你有沒有更多的嘗試去相信,去了解中國古代哲學,去用中西醫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釋,只要能用這些解析你身邊的事物并嘗試用它來解決問題,那么,學起來就不是那么難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