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個熱門話題,叫“你周圍那些很聽話的孩子,長大后過得_____”
答案五花八門,最讓大家認可的還是這句:
這樣的自我否定讓科大大想到一本叫《不是你的錯:超越自我憎恨》的書,沒有人天生討厭自己,試著回想一下,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覺得自己很糟糕的呢?
或許,與你曾經或者現在正在聽到的有關:
2 0 1 8 年
“你聽話,我就給你拿好吃的。”
“你不聽話,我就揍你。”
“你聽話,我就周末帶你去游樂園。”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這些關于聽話的口頭禪,幾乎是很多父母的標配。可正是這些盡善盡美的“聽話教育”,毀了太多孩子。
孩子太聽話,其實是家長太失敗。
討好別人,壓抑自己
科大大還記得小時候,一次奶奶帶我出去玩。路過一個攤鋪,奶奶指著風箏說:“想要嗎?”我搖搖頭說,“不想要。”奶奶滿意地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
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要那個風箏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贊譽。
心理學家提示:
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愿、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痛苦。
變叛逆
常言道“物極必反”,你越讓孩子“聽話”,有一種可能,孩子越“叛逆”!
許多父母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喜歡把自己的希望過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長此以往,父母總覺得孩子不夠努力,孩子總覺得父母太苛刻。
一位媽媽給科大大留言:
我的孩子平常很乖很聽話,從來不會頂撞父母。可是突然有一天,老師直接打電話給我說,我家孩子在學校打人了?!
家長要弄清楚,或許我們的愿望是好的,但絕不一定是孩子所向往的,長時間的壓抑勢必要找個宣泄口。
這就好比,你帶流浪漢回家洗漱換裝,你覺得穿著干干凈凈才像樣,但或許在流浪漢看來,破爛的衣著才是他們一直正常、舒適的狀態。
無法預料的傷害
網上的一個相似案例:爸爸帶著女兒去看病,回家后,女兒問爸爸:為什么醫生幫我檢查時,一直用手摸我的胸口?
爸爸這才知道女兒受到了侵犯,遇到了流氓醫生。爸爸問她為什么當時不說,小女孩委屈地說到,爸爸說要聽醫生的話,我就給他檢查了。
遇到這種事情,我們無法責怪孩子的無知,卻要好好反思自己。
沒有底線和原則的妥協退讓,換來的往往是更多的傷害。
如何正確執行我們的“聽話”權?
你可能會說,說了這么多“聽話”的壞處,那讓孩子“不聽話”就是好嘍?
絕不是!“聽話”這個權利,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正確用。
1.講原則,講紀律
比如你讓孩子“聽話,不要亂扔垃圾”,這絕對是合理的。
比如孩子要做危險的事,或者錯誤的事,你及時攔阻,并且要求孩子“聽話”,這顯然也是合理的。
所以,聽話,是要求孩子不做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的事,而不要將個人的好惡和習慣強加給孩子。
2.父母雙方要統一
父母在要求孩子對某件事聽話時,不可以一方要求“聽話”,而另一方去額外“開恩”。
時間前后也要統一,不可以在同件事上,今天“聽話”,明天“不聽話”。
這樣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才比較有威望,孩子也會很尊重父母。否則,一方面肯定,一方面否定,孩子該何去何從?
3.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乖孩子”在這個復雜的社會里根本無法生存,愛孩子,就要讓他們盡可能強大起來。
◆ 讓孩子認識到什么是善和惡
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開玩笑,哪些行為是人身傷害,所有不友善的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
◆ 讓孩子學會遇事和父母溝通
我們可以跟孩子約定一個小秘密,向孩子保證,無論發生什么事情,只要孩子向大人說出真實情況,父母都不會怪罪,而且一定會盡力幫助他。
有話對你說……
杜江曾經給兒子嗯哼寫過這樣一封信:
你是我的希望,
也不是,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
成年人的我們都知道一夜長大的殘酷,
希望你像現在這樣,
想哭就哭,
想鬧就鬧,
做一只可愛的小怪物。
而我們今天之所以喜歡嗯哼的不妥協,其實何嘗不是對自己的過去表示一種遺憾呢?
愿身為父母的你我都能珍視和謹慎用好這份“聽話”權利,把孩子培養成為善良、頂天立地的人。
科大大敲黑板
聽話,不是做一個令人操控的木偶,而是聽了什么話。家長要做的是“引導”,而不是“牽引”,否則孝子變媽寶,自信變自卑。
聽話不聽話
女:“親愛的,我想吃冰激凌
”
男:“聽話不?”
女:“不聽話!”
男:“不聽話不給買!”
女:“那我聽話
”
男:“乖,那東西不好,咱不吃,聽話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