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一位心理咨詢師的帖子:“為什么說你的存在就是一種價值”,心有戚戚焉。
文中闡述:在人際關系中,很多人為了獲得別人的愛,在兩個緯度上經常做大量努力:無意識討好別人,和拼命地表現自己。
邏輯是:“我必須要對你好且不傷害你,你才不會討厭我”,和“我只有表現得夠優秀,別人才會愛我。”
真的嗎?真的嗎?真的嗎?
反正我是受夠了。以別人的評價別人的喜好作為自己行為的標竿,太累了,且不靠譜。這兩個邏輯,對兒時獲得身邊重要他人的愛,可能是必須的生活武器(抱抱自己和有同感的朋友);對需要獨立思考抗得住各方壓力的成人來說,就有些不合時宜了。
我以前是不太相信自己存在就有價值的。還會因為朋友對自己太好而心頭沉重:“君恩甚重,何以為報?”現在慢慢練習:就做這么真實平凡跟完美沒有一毛錢關系的自己;被一些人討厭,被一些人喜歡;就自自然然地付出,輕輕松松地接受;該來的就來,該走的就走;人心變幻,如天上浮云,手中流沙,抓得住么?不如元神歸竅,“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唯我獨尊”,不是自己比別人優越,而是做人做事以自己的道德價值觀為準繩,有標準,有套路,有覺知,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這兩天在做一個如何解決心理咨詢師咨詢時的道德兩難案例,用的是行內人用的“黃金十步”(”Ethics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Elizabeth Reynolds Welfel, 2013),受益非淺。
案例中,一位學校咨詢師面對多重身份的道德兩難:她的案主正好是同間學校教務處處長的兒子,因為近期情緒不穩和功課急劇退步被老師送到咨詢室。開始案主沉默不語,直到咨詢師再三保證咨詢內容的保密性,他才透露父母吵架可能還會離婚的煩惱。另一廂案主爸爸也就是學校處長托一位老師(也是和這位咨詢師私人關系很好的朋友)向咨詢師打聽兒子咨詢時的情況,說為了更好地和咨詢師配合來幫助孩子。
講或不講,就用下面的“黃金十步”分而解之:
步驟一:讓自己對實務的道德層面保持敏銳
步驟二:找出當中的事實,社會文化環境和持份者
步驟三:定義道德兩難的核心議題,列出可行選項
步驟四:參照相關專業操守,法例和規例
步驟五:尋找道德相關的學術文章
步驟六:應用基本的道德原則和理論到你的個案
步驟七:向同事咨詢你的道德兩難
步驟八:獨立思考
步驟九:通知相關人員并實行你的決定
步驟十:反思你過去的行動
今天先說到這兒。太多內容,擠出時間來慢慢梳理。關于心理咨詢我還在學習階段,一點一滴的反思和梳理,偷不得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