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我們分析了閱讀與閱讀訓練不是一回事,但我并沒有厚此薄彼的意思。事實上,作為現代生活中的一份子,復雜的、多樣化的生活需求對我們閱讀能力的要求也變得復雜起來。閱讀和閱讀訓練都是必須的,前者秉持一種傳統的閱讀“津梁觀”,后者則持一種現代“技能觀”,它們各有各的用途。
(一) 閱讀目的不同
持“津梁觀”閱讀時,我們把閱讀作為手段、方法,關注的是閱讀過程中情感、思維、心靈的活動情形,最終目的是要感受到情感、思維、心靈發生的變化。這些變化就是由閱讀文本通過閱讀行為反作用到閱讀者身上的閱讀影響力。閱讀過程體現出閱讀者與閱讀文本間的相向而行,進而相互融合的交互作用。
持“技能觀”閱讀時,我們把閱讀本身當作需要把握的對象,關注的是閱讀策略、方法的運用,閱讀過程就是對這些策略、方法的選擇與嘗試過程,最終目的也指向熟練、準確地掌握和運用這些策略與方法。因此閱讀過程表現為閱讀者對閱讀文本的征服,其作用是單向的、對抗性的。
(二) 閱讀狀態不同
“津梁觀”下的閱讀是一種自由的閱讀狀態。這種自由狀態既指自由選擇文本、自由決定閱讀方式等一些形式上的自由,更主要指閱讀過程中不受他人思想約束與干擾的自由。因為只有這樣,閱讀者才能體悟、感受到閱讀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屬于自己的情感、思維、心靈活動,才能完成自己與閱讀文本的交互作用。任何有意識的指導都會成為擋在閱讀者與閱讀文本之間的一道屏障,讓閱讀者分辨不清哪些是自己情感的波動、思維的震蕩、心靈的悸動。因此,“津梁觀”下的閱讀本質上是一種探索性閱讀行為。
“技能觀”下的閱讀則是一種在外界力量影響下的閱讀。因為這種閱讀是以一定的閱讀策略與方法為指導的閱讀。即使沒有老師現場講解,策略與方法作為外在于閱讀文本的標準始終指引著閱讀者的整個閱讀過程。閱讀者需要不斷嘗試、選擇,以便最大程度地接近正確的閱讀策略與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的結果。就像學開車,即使沒有教練在場,也必須按教練教的程序去操作才能最終學會。因此,“技能觀”下的閱讀本質上是一種模仿性閱讀行為。
這兩種不同的閱讀觀念產生于不同的歷史時期,依據著不同的文化教育理念。“津梁觀”產生于教育尚未極大普及的農業及工業時代。是把閱讀作為一種教育活動,突出其教化與薰育功能。
“技能觀”則是產生于教育已經廣泛普及的信息時代,在學科分類的知識體系中,將閱讀看作是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信息處理能力,強調的是其實用功能。因此,作為兩種不同的閱讀觀念,二者是不存在高低、好壞之別的。問題是當二者混淆著出現在我們的閱讀實踐和閱讀教學中時,卻為我們的閱讀實踐與教學帶來了困惑與麻煩。
上文所寫那位家長的困惑,其實就是因為混淆了這兩種閱讀觀念,在閱讀訓練和閱讀之間想當然地劃了等號。閱讀訓練是依托閱讀“技能觀”而產生的一種閱讀教育方法。這種教育方法在每一年級段都有具體詳實的訓練目標(詳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而且隨著年級段不斷加深。對于學生來說每一年級段都有新的難點,不存在四年級的會了五年級的也就會了這樣的情況。這一點和數學比較相似。很多孩子從初一開始需要課外補習數學,這一補往往就是六年,直到高中畢業。所以不是孩子經過補習沒有提高閱讀能力,而是閱讀訓練的能力目標在不斷提高,直至高考才算觸到了天花板。這種閱讀技能的訓練,不僅不同年級段有不同目標,而且不同文體也有不同的目標。因為不同文體的閱讀策略、方法有時是相差很大的。
人們對閱讀理論研究得越深入,閱讀方法和策略就會越精細。反映到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就是學生要掌握的閱讀技能越繁密,學習負擔越重。所以從這個角度說,“閱讀技能觀”下的閱讀訓練是非常破壞學生的閱讀興趣的。這就是為什么訓練了很多年,孩子仍舊不愛閱讀。
其實,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思維來看待這兩種不同的閱讀觀念。不把它們對立起來,而把它們看成是互為補充的兩種閱讀方式,甚至可以看作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兩種閱讀方式。
根據今天出現的多樣化閱讀情形,我們不妨對閱讀做這樣的詮釋:廣義上說閱讀是對一切可視材料作出的感知、領悟、理解、分析、判斷等,是情感和思維共同作用的過程。這種廣義上的閱讀包括讀文、讀圖、觀看影視等多種形式。狹義上說,閱讀專指對以文字為媒介的文本材料的感知、領悟、理解、分析、判斷等,同樣是情感和思維共同作用的過程。我們通常說的閱讀就是指這種狹義的文字閱讀,這其中又有母語閱讀與外語閱讀之分。我們在此討論的主要是母語閱讀的話題。
在我們的母語閱讀中,有大量的文學、文化經典必須秉持“津梁觀”進行閱讀,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閱讀的功效,顯示文學經典、文化經典滋養精神、塑造人格的巨大作用。同樣,在現代生活中,我們也有大量的實用類文本,需要我們掌握相應的閱讀技能,才能快速有效地進行閱讀,為我們的學習生活提供幫助。
對于一個學生來說,閱讀的實踐不僅要包括依托語文課堂的閱讀訓練,更要保證課外自由狀態的閱讀。這種自由狀態的閱讀由于沒有外在于文本的其他信息干擾,往往更能激發閱讀興趣,有助于閱讀者情感與思維的成熟與發展。而閱讀者情感與思維的成熟與發展,又會促進閱讀技能的習得與掌握,從而提升閱讀訓練的效果。這就是為什么一個學習群體中,總有一些孩子的閱讀能力特別強。究其原因是這些孩子自由閱讀的量特別大,其思想的成熟度和情感的豐厚度遠遠超出了同齡人。
從這一點上說,“津梁觀”下的閱讀是“技能觀”下閱讀的堅實基礎。有了前者,閱讀技能的把握只需有限的強化訓練就可以輕易達到;沒有前者,即使反復訓練,閱讀技能的把握也會非常局限。這一點類似體能訓練與體育技能訓練的關系。任何一種體育技能訓練都必須伴隨持續、長久的體能訓練,就是因為強大的體能才是體育技能得以充分發揮的保障。同理,一個孩子依托“津梁觀”閱讀形成思維品質和情緒特征,是其快速掌握閱讀技能的保證。
對于教師來說,要能不斷學習新的理論,拓展對閱讀及閱讀教學的理解與認識。在教學實踐中充分關注兩種閱讀觀念與自己教學實際的融合程度,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文本進行不同方式的閱讀教學,從而真正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
對于家長來說,要盡量摒棄功利閱讀的心態,要尊重閱讀教學的規律,耐心等待孩子在閱讀中慢慢成長,不斷提高。切莫病急亂投醫。
總之,閱讀訓練與閱讀不是一回事,但也不是截然無關。如果將其簡單對立,只會帶來閱讀觀念和閱讀方法上的混亂。只有讓其互為補充,共同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激發其閱讀興趣,使閱讀成為其終身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