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山沒有層層色彩各異的秋色,但是有山水相敬,有綠意盎然,有瓜菜喜人,自得一派天然加人文之樂。登頂需要兩個半小時,我們在商討著我的年紀是不是還能夠保持這樣的登山記錄時,一隊又一隊的年輕人扛著旗幟從身邊喧囂而過——重陽節變成了青年節,大中華欣欣向榮。陶淵明《歸去來兮》: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大約說的是爬山的人與被爬的山。
那山腳下有一脈山澗輕流,名字不可知,大約是叫“馬水鳳“,村民俗語,又是客家話,多少有點以仰訛傳訛。小溪很淺,可以”踩著石頭過河“,溯溪漫游,魚蝦已經不知蹤跡,怕人怕事,保命要緊。游人多的時候,小孩子們來體驗大自然,于是就有各種各樣的捕撈玩樂,”拿生命當玩笑“,它們生長不及,有絕種的憂慮。
澗水略冷,不過下水后三兩分鐘即可適應。按中國那種帶著欺騙性的養生學來說,秋水性寒,要如何如何防什么的。我跟同行的”娃娃“說,往后這幾十年,你如果得了什么病,直接賴它就是了。
那澗水,早在前幾年,曾被我們截流為深潭,作為天然泳池之用,最深處近兩米。夏日晚間,極適于裸泳,自得天趣。后,此地又建設藝術小鎮,筑堤修渠,泳池被毀,游人紛至沓來,我只好回歸沖涼房。
泳池完蛋,但是我們還可以玩石。
這里得天獨厚,夾山流瀑之下,又有平地大石,一圍開闊之地。所以,學古人煮水泡茶,學虛人靜思冥想,學外人瑜伽修行,學藝人壘石為樂……都各自有趣。
大地藝術,是指藝術家以大自然作為創造媒體,把藝術與大自然有機的結合創造出的一種富有藝術整體性情景的視覺化藝術形式。
我們壘石為樂。官方一點的說話是創作石頭平衡藝術品。雖然很是粗制濫造,但是與大自然而”有機“結合,不知道能不能算上大地藝術?這玩藝不是數理化,有一無二,范圍就象中國人的面子或者人情,可大可小,不一而足。
平衡人際關系比平衡石頭要困難多了,所以有些人天然與所有人相處友好,并有愉快而親密的合作。相處不好的,躲起來當不入流的隱士,平衡石頭。與人相處是藝術,與石頭相處也是——找到關鍵的平衡點。
我們面對的是鐵石心腸,自然沒有耐心去尋找,真要壘成藝術品絕對不是一兩塊石頭的事情,而是時間、思考、技術相結合的作品。對我們而言,卻只能是簡單而粗暴地從水里挖起石頭,從下而上,從大到下,幾分鐘就立起一座石塔,象站崗的旱獺,又象寺廟里的塔林。山林溪水秋日,微風倒影花香,動靜相宜,歲月如流,靜觀默察,似乎有點日本的禪意。我把這心得和娃娃一說,她答:禪你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