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開始自己的內容創業
名為《獨木》
今天想和你聊聊做這件事的理由
深圳,溫暖的秋天,陽光傾灑桌前。
這些日子我做自由撰稿,宅在一間小小的房間,許久沒有出門。雖然如此,卻總有故事發生,親切的電話,真摯的郵件,可愛的留言,不忍釋卷的書籍,這些都讓生活明亮而不孤單。
昨天一個朋友在電話中和我說:“真羨慕你,一定有很多人對你說過這句話吧。”
我一愣,好像確實如此,從文章留言,到私信,電話,又或當面說起,這兩個字總是會時不時出現:
“羨慕”。
羨慕什么呢,或許是因為我選擇的生活吧。
風吹窗簾,淺藍的天空,手指在鍵盤輕點,一些小小的快樂,突然的幸福,滿足和期待,在這樣的獨處和創作中悄悄發生,還常常因為某些精彩的想法和創意,興奮到睡不著覺。
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總歸是值得慶幸的。
這個時代,對大多數人來說,追求光鮮亮麗已司空見慣,但擇己所愛卻非常艱難,于是連貧窮如我都成為了被人羨慕的對象。
那天,一個在國外某世界一流大學讀博的朋友如釋重負地給我打電話,說羨慕我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并告訴我他煎熬許久,終于選擇放棄了讀博深造。
我沒覺得可惜,反而替他開心。因為我知道做出這種決定有多難,有多少人做著不喜歡的事,每天都是煎熬,但為了旁人眼中的光鮮亮麗,為了不辜負埋沒成本,卻選擇將就,成了他人眼中的榜樣,卻丟了自己。
畢業兩年,我聽到很多同齡人的消息,他們有的在大廠拿了體面的薪資,有的回到家鄉歲月靜好,國慶剛舉行完婚禮,有的越努力越幸運,上了top級名校,有的匯入人山人海,過上了朝九晚五的日常……
這些故事中,多少人活出了生命的燦爛,又有多少人被壓入了慣性的車轍。
畢業后走入社會,承擔起責任,將夢想熄火,最終歲月靜好泯然眾人,這只是結果,那過程呢?
我和很多人聊過,但說起真正想做的事,興趣與熱愛,大多數人根本不知從何說起,一下子沉默下來,像被問到了一個禁忌話題,最終只能搖頭,說:“我好像沒什么特別想做的事情。”又或者笑著說:“我就想學習,我就想賺錢。”
于是我問他們,那些美到人們窒息的設計和攝影你不覺得很酷嗎,那些奇思妙想創意不斷的視頻,那些滿是驚喜能想到出一整個架空世界輪廓的小說,那些思想,那些共鳴,你沒感覺嗎?你不會有某個瞬間想成為他們嗎?
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想是想,可我不會,也沒天賦……”
我忽然有些難過,不應該是這樣的,但這些卻已成了常態。
很多人在最燦爛的年紀,沒有能讓他熱愛到廢寢忘食去追逐的事,沒能發現這個世界那些深邃的美好,等長大后偶然遇見驚艷,就只能卑微地退縮,覺得自己弱小,配不上,于是只在人群中鼓掌,從沒去過舞臺中央。
從未積淀,自然不會有機會,沒有機會,便斷定自己在這方面不行,更不會開始積淀,如此惡性循環,很多人便沒有特長,沒有熱愛,像工廠生產的標準物件,功能只是螺絲釘和消費,從無創造。
之所以陷入這樣的境地,是思維,是認知,是視野,也是每天接觸的這潛移默化的日常:
一個少年,他18歲前是在應試教育的洗禮中度過,那是一個赤裸裸以分數衡量一切的價值體系,他沒接觸遼闊的思想,情緒和行為只能被現實塑造,成績頂尖還好,會受到諸多善意,在那狹小的世界,也能生出自信的光,甚至能有忙里偷閑的精神自由。但如果成績一般,甚至更差,那壓力和束縛便如影隨形,又恰好是敏感的年紀,世界越小,心越容易顫動,對自己的苦悶無能為力,抑郁和挫折就隨之而生,年少的驕傲被打散,便會將日子視作煎熬,把大學看成解放。
而大學實際是怎樣的,我不說,你應該也知道,越是自由,越依賴自律,中學還只是分數的差距,到大學卻變成了選擇的差異,不同選擇宛若云泥。視野狹小又靦腆自卑的人到了這里,人云亦云地上上課,玩玩游戲,看看劇,時間很快就會過去,當他一無所有地臨近畢業時,會發現別人已經走了那么遠,于是著急,但自己又沒方法,便只能求助,他人的建議往往只是標準的產品線:去工作吧,去考研吧,那個專業熱門,那個工作好,以后賺錢多,去吧,去吧……
求仁得仁,于是他過上標準化的生活,平凡而沒有驚艷。
當然,平凡也是一種選擇,歲月靜好沒什么不好,但我還是忍不住會想:在那些人云亦云的日子,如果他們能換種走法,沒那么多麻木與迷惘,或者多些心動和熱血,這個世界會不會更加美好?
《獨木》這本刊物,或者說專欄,最初是公眾號“獨木鳥”的一個付費嘗試,我不想一直靠為他人撰稿為生,我想寫更多自己真正想向世界傳達的東西,將一路走來在的經驗分享,給更多人方向和力量。
當然,這種嘗試是否靠譜,連我自己都懷疑——這年頭,務實逐利的人越來越多,又有多少人會真金白銀地支持這樣一個基于理想的內容創業?
后來,直到我做青年創作社群“群鳥”和招募小助理時,我才漸漸感到,這件事情大概還是有一點價值和意義的。比如我意識到,十八到二十幾歲,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是最有希望成就驚艷,卻又最可能因迷惘從眾而墜入平庸的時候。
他們的身體,情緒,心智都已趨于成熟,但成人的視野和經驗積累卻才剛剛開始,他們正在經歷一些連自己都不明了的變化,心智和發展已經足以支撐他們進行大量的獨立閱讀和思考實踐,但他們卻還是習慣按部就班地跟在人群后,沒有主動探索的想法。
成人世界拉開序幕,他們所看到的,并非老師家長曾許諾的伊甸園,而是一個幽暗未明的森林。對這個世界,他們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多少會有夢想破滅的失望:象牙塔中怎么會有爾虞我詐,專心科研的教授怎會傳出一堆負面新聞,韭菜和壓榨的抱怨聲怎么到處都是,大家這么努力這么辛苦是為了什么,內卷好嚴重,這個世界到底怎么了……
他們朦朦朧朧,像盲人摸象一般,用自己那點單薄到可憐的經驗收集世界的碎片,然后給自己的世界觀交出一張片面的答卷,但誰會告訴他們這張答卷有問題呢?誰來告訴他們這個世界光影交織,沒有臉譜化的單純好壞,更多的是復雜的博弈。
以前,父母還關心他們的學習,噓寒問暖,關注精神生活,生怕他們壓力太大,但成年后,父母便松手了,以為一切都大功告成,接下來便是簡單的大學生活,畢業后按部就班的工作,成家立業,再用不著操心了。更何況大多數父母和孩子早有了時代的代溝,想交心也無從交起。
很多人身處孤獨的境遇,卻又無力自己承擔,特立獨行便被藏在了心里,合群合著合著,就和其他人沒什么區別了。
我越來越意識到,在目前的教育環境里,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比如理想和熱愛,怎么學會去熱愛一件和專業無關的事,又怎樣將它滴水穿石地打磨,學會從中發現驕傲的驚喜,學會給生活創造不平凡的驚艷,學會積累主角光環的自信,讓自己越走越遠……
在《優秀的綿羊》一書中,美國學者威廉·德雷謝維奇闡述了當代美國年輕人的“綿羊”式的精神狀態:他們成功跨越了社會設置的障礙,取得高分和榮譽,成為精英,做著自認為該做的事,卻從不停下問問:那是不是他們自己想要的,為什么?
只是眾人都要,那我便也要,眾人都搶,我便也搶。
這太常見不過了,但從來如此,它便對嗎?
我的學生時代,常與書為伴,在圖書館經常一待就到閉館,還獨自去夜深的草地,看看星星,陪自己聊聊天,那時我會以《恰同學少年》中的毛潤之或《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自喻,將生活的磨難進行故事化演繹,在我的故事里,有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因為不想變成別人那樣,那別人做什么我為何要去模仿?
那些迷惘的年輕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榜樣嗎?也會以一些故事主角自喻嗎?我說的不是馬云,馬化騰,羅振宇,papi醬這些成功人士或網絡紅人,成為他們能夠贏得名譽和財富,但如果只有這些,簡直俗套到讓人想打哈欠;我說的是那種,光是想到,就能生出信仰和驚艷,覺得人活一世,這樣真是太酷了,油然而生發自內心的驕傲。
如果有,他們真能鼓起勇氣成為像他那樣的人嗎?
我看到很多人就像一棵棵小樹苗,內心明明渴望有朝一日能遮天蔽日,但卻總感覺自己太過渺小,于是只敢躲在樹叢中,用別人的樹蔭給自己安全感,不斷找更大的樹給自己依附。但沒有陽光和風吹雨淋他們又怎能成就古木蒼天?
鳥兒待籠里久了,就不會飛了,小象被鐵鏈栓久了,長大都忘了掙脫,小樹習慣了依附樹林遮風擋雨,便不會意識到自己原可遮天蔽日。
《獨木》想試著給他們一點改變,我打算從這些方面入手:
首先是閱讀,我相信,無論時代如何變,無論視頻有多好看,游戲有多好玩,音頻有多方便,但那些細膩的感情,縝密的思緒,豁然開朗的驚喜,以及密集的信息,仍在閱讀中是最多的,它始終是智識之光,情感之源,怎樣推崇都不為過。我不會推薦書單,而是想試著引導你愛上它,我會由淺入深地講述怎樣從反感到喜歡閱讀,我會和你聊到自己讀書時的快樂,一些恍然大悟的瞬間,一些拍案叫絕的驚艷,并與你分享那些細致到數萬字的思維導圖和筆記,與你講述一些我超喜歡的思想和摘抄,顏如玉和黃金屋才不止說說而已,或許某個瞬間,你從書中獲得的愉悅,悲傷,收獲和感動,會像突如其來的瓢潑大雨,將你的思緒洗滌澄澈,淋漓盡致。
再比如說獨處,到了這個年紀,脫離父母和熟悉的環境,不僅要與同伴交往,還要和社會接觸,更多的陌生人,更多錯綜復雜的關系,人很容易在來回周旋中失去自我,我們的教育中也從未有過獨處的教育,沒有一門課告訴他們,獨處并非孤獨,形單影只不一定可恥,無需強迫自己合群,也沒有人教他們在獨處時如何處理情緒,怎樣和人建立平等,真摯,持久的情誼,怎樣寫信,怎樣在郵件中將自己的心情恰如其分地表達,讓人宛若看見彩虹般的驚喜,如何化解一個人時的悲傷,失落和不安……
又比如說意義,已成年的他們,即將面對人生意義的最大考驗,年少的夢也許會被現實打個七零八落,經濟的壓力,現實的路徑,想走的路走不通,想做的事做不了,妥協便隨之而來,在這樣的沖擊下,是否還能保持羅曼羅蘭的英雄主義,看清生活的真相卻依然保持熱愛?如果感覺不到意義,何來生命的力度?如果沉浸于厭世的陰郁,又怎有機會釋放創造力,闖出獨木成林的未來?
這些只是《獨木》的創作計劃中小小的一部分,除了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我更想將自己在一些領域的經驗用心寫下,成為簡單易懂可實操的體系,給后來人以學習和參照的機會。
比如說自由撰稿,自媒體,計算機設計,網站搭建,口琴,文案創作,漫畫設計,音頻制作,軟件技巧,知識管理,思維導圖,心理學,創意寫作……在這些領域的研究和干貨,我平日里在獨木鳥只是輕描淡寫一筆而過,但這次在《獨木》的規劃中,我會用心地將它們放在重要的位置。
這個時代,無論你想從事哪個領域,這些技能都能給你帶來極大的助力,它們有的能提供互聯網和技術的便捷,成為讓你事半功倍的放大器,有的涉及底層邏輯,能完善認知拓展視野,有的會增加靈感和思路,提升創造力,有的則能陶冶身心,讓人忙里偷閑感到生活的樂趣。
獨木成林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想將這些技能做成一篇又一篇用心的原創內容,由淺入深,說與你聽。我不想復制一個自己,但這些領域確實是我曾熱愛并花了不少時間去實踐和研究的,它們或多或少相互交織,潛移默化塑造了現在的我,應該會對你有所啟迪。
不知你是否記得我曾在公眾號“獨木鳥”的介紹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在這個嘈雜的世界,信息過載的時代,我想為你勾勒出另一種前行的模樣,讓你眼里有光,心中有暖,理想不再墜落。我希望能提供現實的另一套解決方案,讓你在維持本心的同時,也能讓你在社會上有獨木成林的底氣,而不陷于窘迫。我想贈你輕盈,也予你力量,給你方法,也予你參照,助你邂逅真摯的伙伴和奇妙的故事,陪你并肩作戰。
剛才說的那些技能,就是我所能提供的 “現實的另一套解決方案”,它們看似南轅北轍,有些雜亂無章,但就像天空的星辰,連點成線,便能繪出美麗的星座,甚至只觸類旁通也會有所收獲。
在我的設想中,《獨木》如果有封面,應該是一棵小樹,獨自面對茫茫曠野,世界靜默無語,遠方吹來狂風,天邊的暴雨蓄勢待發,空氣悶熱。
這是一個年輕人走出人群獨自一人面對廣闊世界的感受:好奇,興奮,有一點不安,一點孤獨,甚至還有些害怕,但更多的卻是焦躁和迫不及待——世界那么大,還有那么多神奇,你沒見識過,還有那么多情感,你沒經歷過,還有那么多未知的,等著你去探索。
以夢為馬,自會有輕盈坦蕩,獨木成林,又曾怕路遠水長。我并不擔心這件事自己能否做到,也不去憂慮讀者會有多少。
此時此刻,我只想來到那些獨木面前,指著上頭陰云密布的天空,告訴他們,他們的人生遠不止眼前的這一刻,他們是歲月的流光,時間的生命,是未來讓人驚艷的遮天蔽日。
獨木之時,成林之勢
這是《獨木》
《獨木》的計劃
獨木的進展,會在獨木鳥中持續更新,盡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