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到底是什么?
臺灣導演沈可尚,耗時七年,采訪八對夫妻。
八對夫妻性格各異,職業不同。
既有教授夫妻,也有農民工夫婦,既有家庭主婦,也有創業家。
通過夫妻對話的方式,探討平時很少觸及的話題。
我向來喜歡看這種紀錄片,一來是真實,屬于生活;二來我們沒法體驗別人的生活,可從影片中,得以窺探別人,實屬一樁美事。
愛情是糊里糊涂,也是正心誠意。
第一對夫妻,來自陜西農村。
相遇于打工店中,參加同村人的婚禮確認關系,走進婚姻。
導演:你們誰先表露好感的?你們誰先表白的?你們誰先提出結婚的?
回答到這些問題時,夫妻倆害羞的笑著互望,稀里糊涂、順其自然、沒想過。
不知道,沒想過這些奇怪的問題。
“不好奇,反正嫁都嫁了。”女主輕飄飄的回答道。
沒有誰追誰,也沒有誰向誰表白,倆個人就這么走到了現在。
一開始,我看到這里時驚呆了。
他們兩人,至少也是新社會人類,為何活得如此糊涂。
對感情、對未來完全沒有規劃,也沒仔細想過,是否適合,就這么嫁了。
這是什么樣的人生,反正我是抗拒的。
兩人不提自我,相依一起照顧家庭。
一心一意為家庭創造生活。
這對夫妻像極了我們上一輩人。
因為生活環境、文化等原因,大部分人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
婚姻對他們而言,不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而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
嫁到了婆家,或娶到了老婆,很快孕育出一個小孩。
掙錢、養家,供小孩讀書。
為孩子買房、買車。
確實挺好的,一起為家庭付出。
有了后代,要而言之,有了共同目標,為明天奮斗。
婚姻對他們,更像是合作者。
因為承擔責任走到現在。
他們孝順父母、他們供養子女,生活美滿。
一家人笑嘻嘻的站在鏡頭前面。
看著多么美好的畫面。
但是不知道這美好的畫面竟讓我看出些凄涼。
永遠在勞作的妻子、永遠忙不完的丈夫。
孩子要交學費、母親要買藥。今天要賺多少才夠。
但是他們是否有一刻能停下來,好好想想。自己想過什么樣的人生。
或許妻子在未嫁人之前,是想要環游四海的,四海為家,見識過許多故事,遇見很多人,有一個文青夢;
或許丈夫是想要闖下一片天,在商場中叱咤風云。
但是,回頭看看堆砌在肩頭的責任,被推著往前走。很像夕陽夕下村口的那頭老牛。
我承認,沒有任何一種生活的過法有高低,正如我沒法去評判這種生活。我不知道這種生活是對是錯,我只知道它存在著,并且中國絕大多對夫妻都如此得活著。
評判別人是及其狹隘的行為,就像眼睛只能怒視前方而無法窺探四周。
愛情是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第二對夫妻,是一對教授。男主是社會學教授,而女主是教育學。
女主是學霸級人物。身邊不乏追求者,女主都覺得平淡如水,索然無味。
“無法與他們進行深層次的交流。”這是女主不斷重復的話。
與身邊的男生無法進行知識上的或是視野上的談話,一直成為女主的遺憾。
此時男主出現,沒有氣吞山河、沒有赴湯蹈火,籠統在一起只有平淡的交流。
他前往女主宿舍,與女主談論新聞、古典小說、文學等話題,發表見解。
每次對談完,十分滿足。
記得有一次,看完電影,回學校的公交車已停運。
男主一路上為女主背誦英詩,并不斷講解英詩的理解。
那時,兩人很近。
心窩子貼著心窩子的那種。
有相同的愛好,有相同的知識儲備,有相同的文學造詣。
他們知道彼此的需求,了解彼此的想法。
女主表述時,男主能很快接住女主拋出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闡述回答,是站在同一邏輯思維層次。
是的,他們倆是靈魂伴侶。
即使剛開始女主不喜歡男主的性格,覺得有些細膩過頭。但是也不妨礙兩人一直走到現在。
找到與自己相同頻次的人,就像是從輕飄飄渾身不得勁的別扭,然后換到一坐下去就被海綿快速包圍的那種滿足感、充盈感。
即便是像這對教授夫妻,站在一樣的高度,在世俗的世界也會有摩擦。
比如對于孩子的撫養矛盾,對事情的處理思路。
生活不僅有詩與遠方,更有一地雞毛。
但是這對夫妻能把這一地雞毛做成雞毛撣子,掃除落灰。
之前遇到的事情也好,不同的處理思路也罷,即便是男主在遇到巨大的壓力下,將椅子摔壞。
事后,兩人溝通起這個問題時,毫不避諱,分析對錯利弊。
最后,女主緩緩說:“?即使你摔東西,我也不會覺得是不堪的行為,因為是在我面前你才會去做這種事情,你不會在別人面前做這件事。摔東西就表示你的一個需要被我去了解,需要被我安撫,需要被我更多的愛。所以我覺得那個發出來的呼喊,我真的需要你。”
情緒發泄不可避免,如何處理情緒成為關鍵。以及如何處理問題,而不是讓問題落灰。
因為它會一直存在,不會因為忘記而就忘記了,它總會在某天吵架時被激發,堆積的問題越多,越難處理。
擁有共情力,在遇到問題時,推己及人及換位思考。
愛情是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第三對是白領夫妻。 ? ??男女在情感表達上,是不同的生物。
沒辦法表述出自己深層次的感受,導致問題很難解決。
對話如下:
「女:那你會覺得我很煩嗎?
男:你很煩喔?
女:那你會不會覺得我覺得你很煩?
男:感受得出來啊?
女:我有時候覺得你好煩喔。以前不會這樣覺得。
男:累嗎?
女:不是,就是覺得很煩。
男:不想看到我。
女:不是,就是覺得煩。聽不懂人話的時候。
男:也還好吧。
女:我明明就要用車,但是你把車開走了,讓我只能騎自行車去北美館,下雨天還要騎回來。你經常做這種扯我后腿的事情,就讓我很煩。
男:喔。
女:在休足的時候把夾鏈袋撕掉,就覺得好煩喔。
男:喔。」
兩人溝通,女方一直用一個字“煩”。你去日本把網絡用完,我覺得很煩;你在我用車時,把車開走,我覺得很煩;你在…我覺得很煩。整屏一直回蕩起你好煩。像是女生的一個發泄會,一直在描述自己的情緒,但是也沒完全描述出來。“煩”字概括所有。
大多數夫妻應該都會經歷這個階段,你的動作,你的講話,都會讓另一半很煩。
說不上哪里好,但是說不好的時候,可以一直說個不停。
女方一直強調你帶給我的感受,一直也沒給出解決辦法,這個煩肯定還會一直持續下去。
兩個人結婚,最初的愿望都是相處一輩子。
心懷戀愛,才會給與承諾。
如果雙方溝通,一方一直給出感受,特別是負面感受。另一方其實也同樣會被拖入這負面感受中。
溝通感受肯定是必要的,但是要讓雙方溝通的質量提升,那就一定要提出解決辦法。
提出解決辦法是雙方溝通的一個方向。
女生一直強調的很煩,其實我感覺,女生有未表達出的情緒。
“煩”只是她的一個表面情緒。
深層情緒,可能是無法表達出來,可能是表達出來會傷人心。
無法直接說出來,怕直接說出來會上海到彼此,只好模模糊糊的詞語,然后讓你猜,深層的意思。
如果此時男方有溝通的意愿,一定能感受到女方的潛臺詞。你覺得我很煩,煩在哪里,為什么會覺得煩,慢慢深入引導,女方才會把未說出來的話慢慢傾吐出來。
佛洛依德說,潛意識占據我們意識的90%。
所以,很多時候,引導另一方說出未說出的話,沒準說出來的話,讓說話的人都會詫異。
沒關系,這才是根源,找到根源,才有藥。
?愛情是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第四對 ?創業者夫妻 婆媳問題 ??
這對夫妻探討的話題是婆媳問題。
「男:這樣是沒錯。老實說,我也喜歡這一塊,可是老實說,我是男生。那當然你沒有辦法說馬上有個同理心,可是我會覺得現在這樣說好了,我慢慢試著理解你,而且我試著喜歡你這一塊。可是,我只跟你說,我是男生。
女:我沒有。你看最近我在跟我爸爸媽媽或再跟你討論我的弟弟狀況,如果兩邊的父母都需要我們照顧的時候,我一定以先照顧這邊。
男:我跟你說,我發自內心覺得我現在應該先停下來。
女:為什么?
男:我覺得你現在你的表述跟我的表述已經差不多是結論了,你的出發點很細膩,你的細膩點我看得到,我喜歡這一塊。你看我這半年,我試著花時間去建立這一塊。可是老實說,我是男生,我有我的排程。我要顧的東西很多。那你說你不能怎樣,不能怎樣,我覺得那口語上,我不想跟你吵。我今天理解你之后,你慢慢去想。我是男生。
女:你不用一直跟我強調這個啊。你是男生,我知道你是男生。」
從他們的表述,可以猜測到婆媳相處有問題。
男女生在溝通時,男生一直強調 “我是男生”,說了不止10次。
言外之意就是,我是男生,我考慮的問題方向和你不太一樣,我是男生,我的責任感要更重些,我是男生,我需要承擔更多的事情。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問號臉。
而女生回應道:“?你在面對你父母的時候,你反而是要先讓我感覺?你是跟我站在一起處理事情的,如果是感覺你代表你爸媽來的話,我自然是孤立無援的。我是在想,我干嘛在這。我一個人過的好好的。我現在跟我表妹說,沒有確定不要嫁。這個就是我心里最深的感受。就是結婚不好玩。對我來說,我付出太大的成本,我沒有預期到。應該這樣講,我天天與我父母相處,我沒有預期到,我離開,包括我的外婆,我沒有辦法不能照顧他們到這種程度。真的離開之后才發現,就算我想念,我頂多電話,就算媽媽生病在家半個月,我也頂多半個月。可是,你媽媽不一樣誒,生一個小病,我們就一起過去看他。你有沒有想過我付出的成本有多大,然后我還要和你站在同等的地位,去討論我跟你媽之間的關系。對我來說,是件很辛苦的事誒。”
婚姻無外乎就是,我、你,一起組成了家庭。
對外宣稱,我們的家庭是一個獨立的人了。
家庭作為一個共同體,抵抗外面的流言蜚語。
有風風雨雨,我們一起扛,有燦爛彩虹,我們一起欣賞。
即便內部有矛盾,但是也需要共同對外處理好之后,再處理好內部矛盾。
而不是,我想和你成為一個主體,面對外面的風雨。
在站在雨中時,你毅然把我的手甩開,然后指責我的不對。
家庭對家庭,肯定少不了需要磨合,但是我們的基礎點如果是穩的。
那么,做為家庭成員的任何一方,都不會慌張。
而家庭基礎點就是:我們是共同體。
像這對夫妻,面對千百年都難處理的婆媳問題,中間人其實是丈夫。
所以丈夫必須做為一個成年人,厘清自己組建的家庭與原生家庭的關系。原生家庭固然重要,是割不斷的血脈。
但是你和你妻子的家庭才是真正屬于你自己創建的家庭。
在你創建的家庭中,才能真正看出你的責任感、耐心、成熟度。
那才會讓你真正長成你自己。
我們的家庭是一個共同體。
愛情是逃之夭夭,灼灼其華。
第五對夫妻 ?擺路邊攤的夫妻
男女主看以前拍的婚紗照,女主打趣道,覺得現在和以前差好多,問男主覺得差在哪里了。
男主回答到,以前比較天真,現在變得比較有原則。
下面是雙方的回答:
「女:喔,對,我說你的天真就是單純的意思嗎?還是什么
男:對,算是單純吧。可是,現在就比較犀利吧。可能是要捍衛一些事,我要捍衛我所有的啦。所以就會覺得比較,,,,有規則吧。或者說是原則,抓得比較緊啊。對啊,我就是覺得前后比較不一樣了誒。其他都差不多誒,也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
女:那你覺得這樣好嗎?就是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男:都差不多誒。
女:你會覺得我現在變成這樣比較現實嗎?或是比較討厭嗎?
男:可是這個就是一種人生啊。
女:什么人生?
男:就必經的吧。因為就像你講的,你會去捍衛一些事情,你不可能還想以前這樣子啊。」
男主一直謹慎自己的措辭,因為有些詞就是會傷人。
比如男主想說的現在比較有原則,我猜測指的是可能比較市儈,變得比較現實了。
小心翼翼的措辭,把現實說成原則,捍衛觀點。
隱藏的含義是即便我知道你的某些特點,即便我不喜歡,但是我也不愿把它變成阻隔我們的障礙,因為我愛著你,我要比任何時候都小心的呵護我們的愛情,我不愿意傷害你。
看到很多女生,去考驗男友。
用小號去試探、讓朋友匿名去聊,我個人認為是及其無聊的行為。
試問,想去試探的人,你想得到什么結果。
如果我是被試探的那個人,我會很生氣,不代表我對你沒有愛,恰恰是我愛你,你仗著我愛你,對我為所欲為。
愛情真的是經不起這么折騰的。
慕容席的《貝殼》一文,描寫貝殼:
為了這樣一個短暫和細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么地一絲不茍啊!
愛情是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第六對夫妻?性格原因 ??思考問題的方式,男性和女性是有差異的。
第六對夫妻也是一對白領夫妻,他們聊的話題是關于生活狀態。女主喜歡的生活狀態是像心跳一樣,有起伏,有上有下,生活需要些激情。
「而女主這么說:?那個東西,你覺得很激情的一些東西都是情緒。但他背后有更深刻的東西。就是被稱作為愛的東西。那個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我很怕萬一哪天激情消退了,我該怎么辦。因為浪退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沒有啦。不是這樣子啦,但是因為我也很怕那個啊。那是我真實的煩惱,因為我怕我對于程失去了這種激情,該怎么辦。但后我只是認清了,我們不可以被那個東西抓住了而已。
其實能看出女主的性格是活潑開朗的,并且積極主動的一個人。一直在調節氣氛。并且生活中不能缺乏激情,因為激情代表愛,如果愛沒了,那怎么辦。也能隱隱看到有些不安全感。女主把激情等同于愛。
顯然,男主不同意這個觀點。認為生活的常態就是平靜。只有在平靜中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真諦。
男:不是啦,我是說激情只是讓你在那個過后可以,就是怎么講,不會對這個人就是會想要把他給丟掉的這樣子。
女:不是拋棄式的就是了。
男:就是說你激情之后還是回來這個地方啦。
女:對啦。
男:因為我覺得就跟家人一樣,這件事情。也不是跟家人一樣,反正就是如果這個人不見了之后…
女:會很傷心把。
男:有的人會覺得很開心,想說哇靠,太棒了。終于太棒了之類的。
女:敵人。
男:也不一定就是敵人
女:杰
男:什么杰啊
女:狄仁杰」
兩人就在這嬉笑中結束了對話。
看樣子,大概率沒解決彼此的問題。
一人認為激情就是愛,生活中需要經常有激情;一人認為生活在于平靜,平靜才能享受生活。
其實,觀點無關乎對錯,看如何調和。
并不一定說,我的觀點就比你的觀點好,我們就要按照我的觀點來。
如若如此,兩個人很累。
換個角度看來,我覺得兩個不一樣的觀點,出現其實挺好的,你能從我這里看到這個觀點的價值,我能從你這個觀點中得到不一樣的眼界。
然后兩人有商有量,各退一步,看看是否能調和到中間。
偶爾我們也要激情,因為激情是生活中的那一跳心跳線,證明我們還愛著,我們的愛還有心跳,以后回憶起來,知道我們一起做過這些有儀式感的事,不同于其他天,我會記住那天;而生活的狀態,我們就在平靜中慢慢領悟吧。
觀點不同不是把我們推開的理由,沉默才是。
愛情是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第七對夫妻
是一對年輕新潮的夫妻。??婚后面對“性事”時,激情程度不同。
他們聊的話題是,在備孕期間雙方的狀態。
「男:你是算好有一個日期嘛,可是你譬如說是今天晚上,那你會做什么準備嗎?
女:好像也沒什么特別準備吼。
男:你都沒有做準備?
女:我只會跟你講說今天好像時間上可以喔。
男:沒有啦,你可能會前一天跟我講。大概哪一天,今天要記得差不多回來。可是你都沒有做特別的準備?
女:我好像也不會特別穿什么性感的啊。是吧,我有嗎,我沒有啊。
男:我不知道啊,我在問你啊,比如你有沒有特別洗澡,洗得更香。
女:我會洗得特別香一點。
男:有嗎?
女:可能有吧,可能會變得比較晚洗澡等你這樣子。
男:洗澡的時候有特別跟以前不一樣嗎?比如特別沐浴乳多一點這樣。
女:有,應該有啦。
男:你沒有的話我會很難過,因為至少我會有,第二個是說我會…
女:可是那一段時間真的還蠻痛苦的。
男:你很痛苦嗎?
女:因為我覺得雙方也都不是很開心。都沒有在特別享受,對不對。而且假設我抬腿的時候你都會跟我說不要那么刻意。可是女生會有女生的壓力在。無形的壓力。
男:不過對男生從早到晚都有壓力,就今晚就要那個。
女:結果會不會反而表現不好?
男:會。所以就變成還要輔助。就是說可能要先打開電腦之類的。
女:前戲要自己先弄好就對了。
男:所以要趕快ready好。所以我才問你有沒有準備啊。你如果沒有準備都我在準備….」
他們倆在討論當時備孕的狀態。
最后討論重點在于是否有為備孕做出特別的準備。
兩人為家庭的付出,難免會比較。
在充滿愛這個虛幻的氣體時,你會被它所迷暈。
所做的一切都是心甘情愿、理所當然的。
當愛的濃度漸漸降低時,你戰栗一下,以為自己清醒,回想以前的付出,心有不甘,認為不值。
然后進行付出比較。
當你成為付出多的那一方時,你就開始譴責對方。
心中會越不甘,越委屈。
比較付出,心有不甘,吵架的導火索,一旦這個導火索點燃之后,將會引發以前埋下的炸彈。
愛情中最舒服的狀態,是沒有一方委曲求全的。
總有多付出的那一方,總有被照顧的那一方。怎么辦?
《奇葩說》陳銘分享了一個非常好的建議,規則前置:把規則定在前面。例如在結婚之后,回誰家過年的問題,事前說好一家一年,孩子出生以后孩子選。或者規定好打掃衛生的時間,周一三五我打掃,二四六你打掃。
規則前置有一個好處,沒有誰向誰臣服,只有我們向我們共同制定的規則臣服,這是對我們的臣服。
愛情是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最后一對夫妻
撫養孩子時,產生的意見分歧
男女主在討論找一個人照顧小孩。
然后雙方有了以下的對話:
「男:真的嗎?我想說找個人幫忙,有什么不對嗎?
女:可是我覺得難道我就愿意去生這個小孩嗎?我也是犧牲我自己誒,我也完全沒講啊。我根本就是討厭小孩,可是我只是讓你幫忙下而已,你就這樣子。
男:不是針對小孩呀,基本來說,幫忙我沒有說不好啊。那實際上你看。每天早餐也是我在買,對不對,至少我的碗我會自己洗啊。我只是說,臨時有什么事情我幫不上忙,或想做其他事。如果有一個人來幫忙,幫助處理零碎的事情,你也不用那么忙。對我的話,如果有事很事,比較有持續性。
女:你也把喝酒,說成小孩不睡覺。你以為我喜歡奶睡嗎?我也希望小孩好好睡覺,不要吵到你。
男:但我并沒說是你的關系。
女:我覺得我已經這么盡力了,然后你還是覺得說,小孩吵到我。讓我沒有辦法好好睡覺。所以我只好喝酒,所以我剛才問你,真的只是這個原因嗎?從他從生到現在,我已經想盡辦法讓他盡量不要影響你睡眠,不然我干嘛這么累,我發現我做了所有事,你還是覺得,對你來講,是一個問題。
男:當然小孩會煩,這個大家都會有嘛。
女:只是我跟你結婚,我都盡量能夠我該做了,我就不會去想什么忍耐不忍耐。我就盡量把它變成是生活合理化。合理化了,你就習慣,你根本不會覺得這是什么問題。你已經習慣了,這就是人生該走的路,根本沒有什么好討論。」
其實,發現沒有。剛開始討論的找保姆照顧小孩,其實并沒有真正的討論這件事的優劣,而是一方斥責另一方,沒照顧好家庭。
女方一直以受害者的身份斥責男方,沒有花費時間照顧好家庭,而自己對家庭的付出,男主并沒看到。
自己不喜歡小孩,還是把小孩生了,并且想盡辦法,讓小孩不要吵到男主的睡眠。即便如此,男主依然不滿意。
女主所做之事,男主視為空氣。女主感到委屈,并不是不能把事情做好,而是自己的付出沒人看見。
看見,是雙方愛存在的必要條件。
我們的問題大多數不是具體事情,而是事情存在之后,你對它的一種感受。
而這種感受,其實很容易通過你的溝通來解決,達到一致目標。
而這良好溝通的前提就是“看見”。
其實,窺探了這幾對日常的夫妻,他們之間的一些事,也很像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
婚姻,并不是你愛我,我愛你,就能存在的。
在這個越來越自我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把注意力花費在自己身上。
但是婚姻是需要你暫時把視線抬起,放在站在你身邊的人上。
是反人性的。所以如何把婚姻經營下去,需要雙方費勁心力。
第二對教授夫妻也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我看見你的存在,我看見你的問題,我更看見了你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
需要的是我們推心置腹的勇氣、換位思考的耐心以及組成一個共同體的信心。
婚姻很長,婚姻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