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遍地是,留心線索豐
今天我們接著上周講的內容,找新聞談戀愛!
如果小伙伴們想再次學習,在文章后面閱讀更多里有哦!
主講導師:聞嘉
聞嘉(鵬程寫作簽約導師)
濱州作協會員,參加工作近二十年,先后在學校、招商部門、宣傳部門工作。百余篇作品被光明網、新華網等中央級媒體轉載,新聞、論文等作品散見于《山東教育》《濱州教育》《山東教育報》《大眾日報》《農村大眾》《濱州日報》《齊魯晚報》《魯北晚報》等報刊。熟知新聞寫作規律,洞悉教育心理,傳授與互動能力強,助你早日捅破新聞寫作的“窗戶紙”。
找新聞的基本思路
一是多往外跑,二是多深挖,三是借助各平臺
如何發現新聞線索和新聞選題?尋找新聞線索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線索無處不在,新聞工作者只要心細,對身邊的人和事時刻留意,對聽到看到的信息敏感,尋找新聞線索也就不難了。下面結合我的切身體會總結出尋找新聞的十大“利器”,上次我們分享了前七種利器,今天我們繼續往下看:
八、從閑聊中
覓良機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作為新聞工作者,就要在別人無心說時,你要有意聽,同樣是聽同一個人在講述同一件事,別人聽后無任何收獲,但是通訊員或記者聽后就可能找到一個新聞線索。
支書主任是一個村的首長,也是對一個村最知根知底的人。咱可千萬別拿村長不當干部,許多好人好事都是直接或間接通過村官收集到的。
被媒體稱作“中國好姑姑”閆文榮就是通過村官得到的重要線索。通訊員隨記者到小營街道潘家村采訪社區警務,村支書吳旭光向我們打開了話匣子,先是說社區警長多么辛苦。
舉例子,幫助村里老計生主任閆文榮辦理退休手續,接著說閆文榮的情況,這樣提到了她撫養重度腦癱侄女的事了:今年64歲的閆文榮和66歲的老伴趙興懷都是潘家村的普通農民,閆文榮有個18歲侄女叫閆森森,六個月時得重病,除了右手能動,能像嬰兒般發出哼哼聲外,就是一個植物人。
禍不單行,六年前,閆森森的媽媽因腦干出血去世,欠下了八萬元,閆文榮的妹妹也就是森森的小姑就主動承擔起撫養森森的重擔,森森的爸爸拉扯另外兩個孩子。
一年后,閆文榮把森森從妹妹那里接到她家,這一住就是五年多,五年來,閆文榮從未離開家超過一小時,怕森森餓了,怕森森尿了,拉了。筆者來到閆文榮家中,看到森森臉色紅潤,據了解,森森連一次感冒都沒得過。
通訊員專程到閆文榮家,深入采訪,將此感人事跡寫成新聞報道,發表在報紙的同時也在微信上轉載。市文明辦也將閆文榮作為濱州好人推薦給省文明辦,參加山東好人評選。
這種好人好事的新聞不受職業的限制,誰都可以寫,誰都可以采訪身邊的具有正能量的人,甚至可以閑聊時完成采訪,神不知鬼不覺的把新聞寫完了。通過寫稿幫助一些弱勢群體,是我們新聞人社會責任。
九、從熟視中
求有睹
3月,小營街道宣傳委員孫明國來到拾堡村植樹,無意中看到村里公路破損處用磚頭修補過,就問村支書,這是誰修的,支書說這是村里79歲的老黨員尹左泉修的,他義務修路已經9年了,孫明國說你領我看看,還有哪些是他修的路。
孫明國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等完成緊急任務后,選充足時間找到尹左泉深入采訪,并了解了鄰居對尹左泉的評價。
這才知道尹左泉不但為村里義務修路,還有許多感人故事:尹左泉是個熱心人,不管誰家有個大事小事,都喜歡去找尹左泉,尹左泉隨叫隨到。
前幾年村里沒有自來水,村里的老烈屬、五保戶和一些鰥寡老人家里用的水都是尹大爺每天主動給他們挑的。沒人管的老人的水要挑,事要管,去世了還要發送。對人家的老人好,對自己的老人更好。老岳母癱瘓在床5年,也都是尹大爺在病床上一口水一口飯的喂,一把屎一把尿的洗。
這樣一篇感人的人物通訊就產生了,先是發表在《濱州日報》上,后來其他媒體也爭相轉載。濱州高新發布微信在開通后也重新報道尹左泉修路的事跡。尹左泉的故事在高新區才真正火起來。
這種先進人物的稿件發表率非常高,因為有特點,是時代需要的模范。我們要從身邊點滴小事開始注意觀察,不要讓好素材從身邊溜走。
還可以發現這種好人好事類素材,向管宣傳的同事說一下,你們一起采訪當事人,這樣面對面學習,看看人家怎么采訪,怎樣設計問題,怎樣把氣氛調控好。
十、從走訪中
挖真相
我本身就是教師,對教師狀況非常了解,幼兒教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整體上幼教隊伍非常不專業,主體部分有編制的是小學老師轉行的,還有一部分是沒有正式編制的臨時工,其中有在鄉村小型幼兒園工作多年的“老油條”,也有考不上高中的初中學生經過短暫培訓就上崗的“小鮮肉”,由于待遇非常低,沒有保障,農村條件艱苦的幼兒園好不容易培養出個有能力的老師可能因為待遇低,沒有五險一金而跳槽到城市幼兒園。
針對這種現狀,濱州高新區教育辦積極應對,主動為非公辦幼兒教師購買五險一金,教育辦的信息員寫了一則小消息后發給我,我感覺寫得不夠具體,非公辦幼兒教師人數沒寫,花多少錢沒寫,主要人物有何表態沒寫,是一條干巴巴的三無消息,假如不采訪直接這樣投出去,百分之百會被槍斃。
我親自去各幼兒園采訪,問有代表性老幼兒教師,問園長,讓她們對比新舊政策,說出自己內心的心聲。這樣一采訪寫出的稿子就完全不一樣了,很快就發表了。
以上是我總結的發現新聞十大利器,下面我們繼續講九大注意事項。
一、如果大家細心整理往年的報紙,會發現不同年份的報紙在同一天內,有些內容驚人的相似。這就為我們初學者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我們可以從模仿入手。
二、與別人閑談時,多傾聽,在關鍵時問到點子上,引導他們往下說,控制局面,別讓無關話題把有效信息壓下去。第一專題我布置的一項作業就是對比口語與書面語,口語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跳躍性,大家留意哪些話容易使大家正在談論的話題迅速“跑偏”,看見要跑題,咱用力拉回來,別讓題目跑遠。讓談論始終為我所用。
還要學會拋磚引玉,故意拋出某個猛料,人們都有這么比猛的特點,人說的事猛,我說一件事比你的還猛。這樣我們需要的線索就不遠了。
三、當得到有效信息時,及時記錄下來,否則很容易忘 ,及時行動,別拖,一拖,再加上忙,可能就把好菜放涼了。
平時可準備個記事本,用手機錄音也行。
四、注意角度要新穎,同樣的信息我們得到了,別人也得到了,那看誰的角度新。如前幾天咱們討論的話題:公司安排辦公室人員當“雜工”搬鋼管,要是解讀為公司為省雜工費,則沒有新聞價值,要是按黨員突擊隊在寒風中助力一線搶工期,體驗建筑一線勞動者艱辛,則是滿滿的正能量。
五、由于新聞有著與生俱來的時效性,它“喜新厭舊”,因此,尋找新聞線索要抓第一。(第一次出現或者發生)有些工作大家都在干,誰搶到第一,誰就有發表可能性,這里有個問題,先干完的不早寫照樣會被別人搶了第一。比如五家單位都在干一個活,甲單位早晨率先完成,但沒有提前寫,完成后才開始寫新聞,磨磨蹭蹭一兩天才完成,乙單位晚上完成,但稿件早已經打好草稿,根據情況略加充實,當晚發出去,編輯會先看到乙單位的稿件,先入為主,本能的認為乙單位是第一。甲單位就是那種“起了個早五更,趕了個晚集”。
六、廣交朋友。作為新聞工作者,新聞線索的獲得的多少與及時程度,與他的社會關系網是有聯系的。從事新聞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有培養、構建自己關系網的習慣。這對以后工作的幫助是巨大的,有些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閑聊,也會成為新聞線索,聽起來很神奇,因此不能隨意放過認識的人和看似無關的線索。新聞工作者的關系網越大,工作也相對輕松,新聞線索的獲得也會更加容易,采寫報道也會得心應手。特別是與單位的辦公室主任之類的人交朋友,信息會更多。
七、預測新聞的發生,也是尋找新聞線索的有效思路。(由現象到本質,或現在看將來)比如聽天氣預報,要下雪了,可以準備拍交警指揮交通的圖片新聞,報紙上經常有這種圖片。思路與特殊日歷相似。
八、要避開職業記者的競爭,千萬要注意新聞工作者尋找新聞線索的一個大忌就是與記者競爭,與人家撞衫,還能有咱的好?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新聞的角度尤其重要。人家從這個角度寫,咱們換個角度寫照樣出彩。比如一個公安的案子破了,別人寫公安如何了得,我們可寫協助公安破案的群眾,提供線索,也是功臣。這樣避開與職業記者競爭的不利局面。
九、從領導口中得知新聞線索。一個時期,領導在強調什么,他在關注什么,他在指示什么,他要求什么,這里邊必定有新聞線索。領導的視野非常寬廣,信息源也非常多,經常聽領導說話就能長不少知識,對寫作新聞更有幫助。我們還要主動去問領導,最近有什么大事啊,聊著聊著就能把好新聞給聊出來。
在鵬程寫作職場實訓班輔導學員寫作,可以說是忙并幸福著:夜里一點多時, 別人早已經進入甜蜜夢鄉時,我在備課、點評作業,每一次課講義稿,都數易其稿,每一個案例都力爭選最好的,最新的,一篇作業有時點評到10多遍,因為我不想辜負學員對我的信任,不想讓學員白花錢,沒有效果。不斷有學員稿件在國家省市級媒體發表,算是對學員的努力學習的回報。如果問我學員的進步成功源于什么。我想用一個段子來表達。
李世民請唐僧師徒四人吃飯,問他們成功的經驗。問唐僧:御弟啊,你是一個凡人,路上那么多磨難和誘惑,你是怎么挺過來的最終成功的?
唐僧:我是靠堅定的信念,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堅決取經,不取真經,絕不回還。
李世民又問悟空,孫大圣,你是如何成功的?
悟空說:我是靠能力和關系,能自己解決的就自己解決,難辦的就找神仙幫忙,借力用力。
李世民又問八戒:天蓬元帥,我聽說你經常鬧情緒,還動不動散伙分行李,你是怎么成功的?
八戒說:我是靠團隊的力量,有師傅的教導,有師兄的帶動,我一偷懶,猴哥就揪我耳朵,最后想不成功都難。
李世民又問老沙:卷簾大將,我聽說你很老實,你是怎么成功的?
悟凈說:我很老實,聽話,按師傅和師兄的教導照做,不成功都難。
在我們職場實訓班這個團隊里,也是這樣的,有導師,給大家一個正確的信念和方法,有各種人脈資源,有班長和優秀學員帶動分享寫作經驗,督促大家一起學習,一個也不放棄。靠團隊的力量出成績,想不成功都難。
在培訓期間,有的學員因寫作水平提高較快,被領導提拔擔任了單位刊物的編審人員,還有一位成長為單位的編發政務微博的筆桿子,其中有一篇寫父子在元宵節同崗的微博獲得大家的好評如潮,還有一位因寫新聞寫得好而獲得了單位獎勵一千多元。
我們在平時參加培訓時,經受名師大伽的頭腦風暴后,當時非常興奮,真有想回去以后大干一場的決心和信念,可回到單位后,被繁忙的事務性工作一沖擊,那些豪情壯志逐漸消退,回到了“濤聲依舊”的狀態。
這就是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缺乏創造、創新的基因,沒有人持續向你傳遞先進的理念,沒有向你傳達正確、簡潔、易行的指令,沒有人督促帶動你朝著夢想前進,最終夢想變成幻想。
所以歡迎大家加入自己喜歡的學習團隊,為頭腦充電,選擇正確的團隊,想不成功都很難。
今天的課程就就結束了,歡迎繼續關注筆記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