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喝咖啡是讀高三時。那時候喝的是雀巢的速溶咖啡,一塊錢一條,整盒買更便宜,沖上熱水就喝了。這一塊錢的速溶咖啡,回憶起來,沒啥味道好說,好像有點苦味,有點糖精,有點奶精。它就好象西方的板藍根沖劑一樣。沒人會品味速溶咖啡,就像沒人會說:我要品品板藍根沖劑。那時候這種廉價的飲料就是為了提神醒腦,繼續學習。兩條速溶咖啡沖一升的熱水放在塑料壺里,喝一晚上,自習保證不會犯困打鼾。記憶中最牛逼的一次是同寢室的麻龍騰通宵抱佛腳準備考試,喝了一暖壺速溶咖啡提神。
來了美國,總算喝到了出名的星巴克(國內嫌貴沒喝過),感覺還行吧,確實比以前的速溶好喝一些,但是我還是嫌貴,好幾塊錢一杯,總是不如速溶的便宜,方便。我記得實驗室的中國人也沒幾個懂咖啡的,買咖啡壺都是拿來燒熱水泡茶,鮮有拿來泡咖啡的。我當時還在sams club買了所謂的雀巢高級速溶咖啡,叫做taster‘s choice,翻譯過來也就是“好口味的選擇”,確實是比一般的香一些,但是喝到嘴里,很酸,酸的不自然,口感還是一般般。想必這香味也就是香精的功效吧。后來我把這個事情和我老婆說,被她笑死,說我不懂咖啡。
比起歐洲人,美國人對咖啡的品味就可以用粗鄙來形容。美國人喝的咖啡,在歐洲的詞匯里和垃圾同義。這也就是為什么味道一般般的星巴克可以在美國大行其道的原因吧。美國人通常喝的所謂美式咖啡,就是簡單的用熱水沖過粗磨的咖啡粉,口味和香味都是一般般的。最大的問題是整包的咖啡粉剛打開的時候口感和香味還是不錯的,一個禮拜以后隨著和空氣的接觸,口味迅速下滑,最后就會變成一杯寡淡無味的苦水。不過老美還是照喝不誤,讓我不經感慨美國人什么樣的馬尿都能灌下去。
通常來說,人都是折騰的,咖啡這種飲料也和其他任何物件一樣,有各種折騰的可能,一旦燒起來就沒了邊。除去幾種比較復雜的咖啡沖泡方法,比較流行的是意式咖啡,也就是所謂的espresso濃縮咖啡??焖俣铱谖读己茫⑶铱梢耘渲酶鞣N飲料如卡布奇諾,摩卡,拿鐵,瑪琪朵等。我自己有一臺最簡單的手動espresso咖啡機,這種機器不是不可以用,就是比較難以掌握,特別是壓力和水溫沒有太多直接的控制,需要很多經驗。我發現我老婆用這個機器泡出來的咖啡明顯比我差,這和她對于咖啡粉和研磨和裝填的水平直接相關。意式咖啡最好的一點是可以出油,就是一種棕紅色和咖啡油,很香,口感很順滑。
真正高級的意大利式咖啡機,是一套精密的自動化系統,控制蒸汽壓力和溫度,自動磨豆,頂級的一臺可能要買上幾萬美元,這都可以買一輛奔馳轎車了。所以除了發燒級咖啡友或是商業高級咖啡廳,一般很少有人能夠負擔這樣的咖啡機。
自己做一杯好喝的咖啡這么麻煩!于是很多懶人發明了所謂的膠囊咖啡,就是把咖啡粉磨好,真空包裝一個小膠囊里面保鮮,通過自動化的咖啡機,每次做成一杯新鮮的咖啡,水溫和咖啡粉的粗細和新鮮度都有比較好的控制,出來的咖啡口感接近于好喝的現磨咖啡。膠囊咖啡主要有幾種:一個是Keurig,他們家搞的最早,膠囊品牌和口味最多,但是味道比較一般,而且不能做花式咖啡比如卡布奇諾之類的。然后是tassimo,他們家咖啡品牌相對少,但是可以做很多種不同的咖啡飲料,也可以做茶,可可等,而且口味相對更好一些。最后是nespresso,是雀巢的品牌,據說做espresso口味最好。
現在這種膠囊咖啡在美國很流行,畢竟口味還不錯。特別是它很方便,早上上班前十幾秒鐘就能做一杯好喝的咖啡,適合美國的懶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