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我媽說,我八個月大的時候就賴在爺奶家不走了。到小學三年級,爺爺工作調動,跟奶奶一起搬去鎮里。我們被迫分開。那時候的記憶不多,只記得我爸家在前院,我爺家在后院,中間就隔了一條窄窄的馬路,一周時間,基本五天都在我爺家住。
那時候闖過的禍都依稀記得,譬如:在山上把燃燒的塑料袋化成的水滴在枯草上,為了聽“茲茲”的聲音差點把山點著了;小學放學路上,排隊回家,路過鄉政府門口的時候,有之前高年級大哥點的火堆,我就停下來烤了會火,嫌火苗小,我順便又往火堆里添了兩根苞米桿子;一到初春,楊樹飄棉絮的時候,我兜里都會揣著火柴,看見路邊溝里的棉絮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便拿出火柴,“呲啦”劃著,一點,歘一下,就從溝的這頭燒到那頭,溝里留下的只有赤裸的楊樹種子。學校找家長數次之后回來開家庭會議,我躲在爺爺旁邊,我爸就跟那說:你知道你老師說你啥不?說讓我找個算命先生看看,你家孩子是不是五行缺火呀?五行缺火?我現在看見你就冒火,你等回家地。
我爺說:回你家?你不得把他屁股揍開花啊!在我這住吧,等你氣消了再來接他。
完后我爺對我說了玩火的危險性,不光會傷害自己,更有可能傷害到別人。這樣不好,借此,我躲過了我爹的暴打,對于玩火也收斂了許多。
那時的房子都挺破,但炕頭很熱,懵懵懂懂中覺得,家就是一桌人在一起吃著熱騰騰的餃子,既幸福又溫暖。
五年升初中,爺爺托關系,把我調到鎮里上學,而那時的爺爺家也換成了三間明亮的大瓦房。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三開間朝南,東邊的主臥我們叫東屋,中間的客廳我們叫中屋(這個房間特別重要,如果來客人了,就把餐桌挪到這屋吃飯,吃完飯打牌也在這里,客人住宿也在這里),西邊的小房間叫西屋。
當我知道考試的成績可以去鎮里上學了之后,很開心。因為又可以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了,而就在去爺爺家那天,他交給我兩把鑰匙,一大一小,然后對我說:以后,這西屋就是你的了,小鑰匙是書桌抽屜的,大鑰匙是門鎖的。你進去感受一下吧。
激動的心、顫抖的手,去我房間瞅一瞅,這小書桌,真好,這小床,真好,這小臺燈,真好,這小抽屜,真好!
那是我第一次擁有屬于自己的空間,雖然不大,可能就十個平方。可一住,就是六年。從初中到高中,我所有的青春記憶都跟它有關,照片、情書、信函、日記本這些能記錄青春的東西,也都被我鎖在抽屜里了。而這六年,無論冬夏,我奶基本都會在早上6點之前起床給我準備吃的。即便是周末想睡懶覺也不行,早上六點多我爺肯定哐哐敲門,讓我起來吃飯。我說困。他說你吃完再睡。可每次吃完飯,我的困勁兒早就過了。
之后大學的寒暑假,我還是會回到這個屬于我的房間。把學校發生的喜怒哀樂記錄下來,鎖進抽屜。
那段時光,正青春,很多事情都刻骨銘心,而家,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自己私密的空間,它默默無聞的包容著我的叛逆和承載著我的喜樂。
在外工作三年后,我有了自己的小房子,不是很大,只有兩個房間,那時每月的工資除去還房貸所剩無幾,所以利用下班時間,買書,考試,兩年的時間,不知道薅掉多少頭發,硬是把二級建造師考了下來,算是增加了一點收入。
而后結婚、生子,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我還清了房貸。過年回家探親,我們三口還是睡在爺爺家我的房間,盡管擠了一點,但我還是會給老婆跟孩子講這個房子的故事。
有一次吃過晚飯,聽我妹說:奶現在做飯經常忘記放鹽,爺有好幾次去院子里上廁所差點摔倒。聽到這些我才意識到,他們正變得越來越老。
于是,我內心萌生了一個想法,我要給他們買個房子。這個想法我沒有跟任何人說。
探親回來后,辭掉了收入穩定但一成不變的工作,我去做了房產銷售,兼職做數學老師,然后還兼職賣保險,后來大概有兩三年的時間,我白天是銷售,晚上是老師,經常在扮演的不同角色之間轉換。也還樂此不疲。
去年,也就是我換工作的第三年,我終于攢夠了首付款,第一時間把內心的想法告訴我爸,讓他有時間去看看房子。我爸很欣慰,說:兒子,可以,你爺奶沒白疼你。
我爸給我發了兩個看房視頻,我選了那個二樓大面積的。因為樓層不高,面積夠大,可以滿足家里客人多的需求,而且周圍配套齊全,適合老年人居住。于是定了。
轉定金、簽合同、轉首付款,過戶。前后大概用了一個多月時間,但還沒拿到鑰匙。而就在這個期間,我爺因心臟供血不足暈倒住院,檢查結果要安裝起搏器。我爸每天陪護在醫院,臨手術前幾天,我讓我爸告訴他買房子的事,我爺說:這小子,這么大的事也不跟我商量一下。
我爸說:他這不想給你來個驚喜嘛!你好好配合醫生手術,等出院了,估計也要交鑰匙了。
后來,手術很成功,出院后不幾天就拿到了鑰匙。等爺爺恢復的差不多了,我爸選了個好日子,搬家。
搬家之后,我爺跟我視頻說:你這臭小子,凈亂花錢。
我說:這也叫亂花錢吶,怎么樣,住著還舒心嗎?
他說:還行吧!
過年,我們一家三口回去,留了一個大大的帶電視的房間給我們。很多親戚過來串門,都會問啥時候買的房子。
這個時候,我爺就說:這不嘛,看我住院了,說要給我個驚喜,瞞著我,買了這個房子。
親戚們看到我,也都稱贊連連,都說我爺奶好福氣,有這么一個好孫子。
其實,我想說的是,是我好福氣,有這樣對我好的家人。
這個時期,對我來說,家所傳遞的是一種報恩、回饋。
這個月,是我做編輯工作的第三個月,壓力挺大,經常為了文案要想到很晚,腦細胞不知道干廢多少?但這一切又都是值得的,它讓我在我生活的世界里,又可以多一個維度去思考問題,去審視自己。剛好接到一個主題為“家”的活,就有感而發,寫出以上這些。
其實,每個人對“家”這個概念的認知可能都不一樣,有的想融入,有的又想逃離,有的四海為家,有的又無家可歸。
但我想說的是,你心里那個“家”一定是溫暖的、有安全感的、可以療傷的、可以自我和解的。而你要做的,就是努力工作,盡快找到那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