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千塊錢一個月招不到一名農民工,卻可以招到一名大學生。
這樣的大學生還是他們說的脫不下“長衫”的大學生還是被困“長衫”的大學生?這樣的大學生也可以說是“低就”啊!難道不是嗎?可是為什么還有人說大學生像極了脫不下“長衫”的孔乙己呢?
讀大學到底是為了什么
大學是一個人讀書生涯里最為“輕松”的時刻,也是最重要的的一段時光。小學、初中、高中的我們僅僅是接觸我們當地的文化、人和事物,而大學卻是融合了天南地北的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等等。大學擴大了我們世界觀、人生觀,獲得了更多的拓展眼界的機會與和各路名師交流學習的可能。
如果真的要回答讀大學是為了什么:我要說,讀大學是為了讓我不再以一種眼光看人、事物、社會,為了讓我的大腦孤寂苦惱,而是充滿責任、擔當,時時刻刻告誡我自己:我不能懈怠,要努力做一個有為青年。
孔乙己文學是怎樣形成的呢
為什么會形成孔乙己這樣的文學現象呢?孔乙己文學的背后是啥?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孔乙己不是他個人和社會造成的,是那個時代造就的。孔乙己要是放在當代那也是一名好學青年,可是生在那個社會,被讀書人所謂的“士農工商”的思維所困,以及那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時代背景所困,最后他便是被自己所困,最后導致他脫不下自己的長衫。
如何評價孔乙己
寧可站著吃,風度翩翩,不肯為一口吃食低聲下氣,難道這不是骨氣嗎?一生為了理想的孔乙己就真的那么值得批判?不與他人同流合污,不落世俗,這不是君子品格嗎?我們有什么資格批判孔乙己呢?沒有,至少當代人沒有一個像他那樣可以忍受那么長的時間,堅持那么長的時間,至死也不脫”長衫“的精神。
孔乙己的當代背后是什么
之所以會興起這個孔乙己文學,其背后是當代人的焦慮。有一些研究生、博士生大學畢業,工資收入不如一個外賣員,幾十年讀書生涯換來的是五六千塊錢一個月,在大城市漂泊一輩子買不起一套房等等。這個時代的高速發展使得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加班,長時間的工作使得我們沒有了陪孩子的時間,陪老人的時間,可是長時間的工作帶來的收益僅僅是保障了基本的溫飽,孩子得不到好一點的教育,不敢給老人好一點的營養品,更重要的是自己不敢生病,因為會斷了家里面的收入來源。
對于大學生而言,脫不下“長衫”的背后則是自持大學生的身份,放不下所謂的“面子”,認為只有高薪才行。然而我們應當清楚,急于求成并不是老師教的,也不是咱們的從古以來的文化教的,積淀、厚積薄發才是我們該有的心理,面對未來的心理。有志青年不應被這些歪風邪氣所蠱惑,忘了老祖宗的教導。
當代社會確實節奏很快,可是一步登天的人屈指可數,而腳踏實地才是我們最好的捷徑。成功從來都是一個人走獨木橋,沒有退后的機會,更沒有試錯的機會,對于普通大眾而言。面對社會的現狀我們個人是無法改變的,可是我們可以改變我自己,這就已經夠了。
脫下“長衫”,做自己
透視社會有三個層面:文化、技術、制度。我們制度沒有問題是毋庸置疑的,技術那得要專業人員評論,造成孔乙己文學的唯有文化這一層面。制造孔乙己文學焦慮的人難道不是真正的孔乙己嗎?制造者脫不下“長衫”而造成這種整個社會都沉浸在這種誘發社會焦慮的文化中,這不是真正的孔乙己嗎?自己沒有成功,而鼓吹、煽動仇視成功者,這樣不是真正的可恥嗎?
我們必須的承認社會的不公平,但是我們應該做的是脫下“長衫”,做自己。這個“長衫”,是自己的偏見,也是欲望,妄想一步登天的欲望;同時,我們也是當認清自己,定位好自己的位置,莫要為那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焦慮。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清楚自己的位置,剛剛出社會,一個月給我一萬塊的工資我也拿不住。不是我覺到悟到,能力所到的,那都不是我應該有的,也不該拿。拒絕孔乙己文學,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才是一名有志青年該有的朝氣蓬勃的青年氣貌,而不是高不成,低不就,被困在自己編織的“長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