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去不久的二十世紀,全世界大多數地區都遭受到戰爭的摧殘,人們飽受苦難的煎熬,那種痛苦,對于我們這一輩人來說很遙遠,沒有感同身受,很難體會那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絕望。
初中的歷史課堂,老師講了南京大屠殺三十萬同胞被日本侵略者殺害,多年后風吹走戰爭的硝煙,鮮血灑滿的土地恢復了往日的富饒,苦難離去,繁華再度降臨大地。
也許那時太幼稚,很難體會這三十萬的沉重,課堂上微不足道的驚訝在下課后很快消逝,但是這個數字卻深深刻在心上,隨著年紀日增,那份沉重融在血脈中,為中華民族如今的強大深感自豪,也對那些飽受苦難的同胞沉痛哀悼。
南京大屠殺的紀念碑前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同胞前來緬懷,若是在天有靈,想來這些同胞可以安心瞑目。
比起這些苦難,猶太人所遭受的就是滅頂之災了。
《辛德勒的名單》以黑白電影的形式呈現,也許這是導演對這些苦難遭受者的一種默哀,電影里沒有大屠殺的畫面,只是從側面描寫了戰爭的殘忍,納粹軍官阿蒙.戈特在猶太人集中營里肆意殺人,并以此為樂。
辛德勒說,他并不是這樣的人,戰爭讓他變成這樣,在此之前辛德勒對自己的妻子卻說,以前做生意總是不賺錢,那是因為缺少一樣東西,如今我終于找到了它,它就是戰爭。
辛德勒是典型的商人,渴望在戰爭中謀求利益,最終卻被真正的戰爭擊中心靈,無疑,每個經歷戰爭的人都要走過這一步,人性中存在對生命的敬畏,殺人是最難的事。
走出這一步,阿蒙失去了自我,變得麻木,殺人不再困難,早上起來,也許出于無聊,也許昨晚沒有睡好,站在陽臺上,阿蒙舉起狙擊槍,百米外的女人正在低頭做工,一聲槍響,女人轟然倒地,身后的地面上出現了一個巨坑。
而所有人對這一切都已經司空見慣,猶太人繼續工作,阿蒙的女朋友躺在床上說了一句,幫我煮杯咖啡,阿蒙說,你自己去,然后舉起搶,尋找下一個目標。
走過這一步的辛德勒則是另一種選擇,人性復蘇,憐憫之心超越了對利益的渴望,這是人性中最閃亮的地方,這種思想的驅動,讓一個典型的商人,納粹黨員,為了所謂的“賤民”費心勞神,甚至最終花光自己的積蓄拯救了一千兩百名猶太人。
當戰爭結束,廣播里傳來德國戰敗的消息時,辛德勒說,今天十二點以后你們不再是罪犯,可以去尋找自己幸存的親人,不過可能是徒勞,而我,十二點以后將會開始逃亡。
是的,辛德勒逃了,結局并不好,此后經商再無起色,與妻子關系失和,也不長壽。
電影最后只有一排文字,獻給戰爭中遇難的六百萬猶太人。
六百萬,何其多哉。
也許這些都離我們太遙遠,但是臨近二十一世紀仍然有戰爭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爆發,所帶來的苦難絲毫不減。
《追風箏的人》中,描寫了阿富汗持續多年的戰亂。
阿米爾和父親為了躲避俄國的入侵,逃到了美國,二十年后為了哈?;貋頃r,趕走俄國人的塔利班執政,這片大地到處都是乞丐和廢墟,人命如草芥是最真實的寫照。
早在阿米爾離開阿富汗之時,路過瑪希帕遇到俄國士兵,車上的女人引起士兵的興趣,素來不畏強勢的父親頂風出頭,俄國士兵的搶抵在父親的額頭,誰都不會懷疑士兵扣扳機的手會遲疑,士兵殺過人,殺人的手不會顫抖。
命不該絕,俄國將軍出現了,他制止了士兵的行為,并且為之道歉,說道俄國送他們來是為了戰爭,但他們只是孩子,一來就迷上了毒品,當時正是毒發時刻。
無論真假,戰爭帶來的災難卻永遠不會改變。
此后,塔利班趕走俄國人,人們為此歡呼,慶祝和平的來臨,然而兩年后,塔利班開始屠殺哈扎拉人,哈桑正是哈扎拉人,死亡不可避免,人性的扭曲才最可怕。
戰爭引發的從來都是人性中的黑暗。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說,人性本惡。
戰國時期,在齊國的稷下學舍兩人曾就此展開辯論,孟子一度因為荀子的言論勃然大怒,竟然要齊威王處死荀子,這樣來看顯然孟子是“惡”。
而荀子卻顯得很大度,認為作為大師的孟子并無不合適,“善”得淋漓盡致。
可見善惡本無界限,而是一念之間。
多年前的清末,國家的孱弱導致了人民的苦難,那是一段苦難的歲月,一個多世紀以來,中華民族再次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可是我們不能忘,在這個世界的其它角落,苦難一直存在,并且它虎視眈眈,隨時覬覦,稍有差池便會撲上。
身在美好,我們更要以史為鑒,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欺負,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一定要擔起責任,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