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關于一個人的成長與未來的成就如何,在心理學研究中很重視原生家庭的作用。一個人出生之后的家庭環境——尤其是父親和母親的狀況及兩者的關系,對孩子的性格的影響十分巨大,自然也會影響到其后來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那么也就會影響到其學術思想,所謂性格決定命運。
? ? ? ?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有一套相當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政治見解,被后人稱為圣人,而孟子被后人稱為“亞圣”,作為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有一次讀到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忽然想到孟子和孔子有個共同點就是幼年喪父,是由母親獨自撫養長大,而兩位后來又都稱為儒家學派的大思想家。這是不是暗示了什么規律呢?于是一查資料,發現已經有心理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
? ? ?? 朱建軍在《大儒常無父》這篇文章中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儒家最出色的圣賢大儒中,幼年喪父者似乎比例高。就從我這不怎么樣的記憶中都能找到好幾個例子,孔子三歲喪父,孟子兩歲喪父,歐陽修四歲喪父,而范仲淹也是三歲喪父。這四個人中,孔子是儒家圣人,孟子是僅次于孔子的亞圣,歐陽修、范仲淹也都是千古少有的儒家賢人,頗有代表性。他們都是很小的時候就沒有了父親,除范仲淹母親改嫁外,其他人都是由寡母艱難帶大。而岳飛、張載等儒家典范人物雖然不是幼年喪父,但也都是在十三歲左右的少年期喪父。?
? ? ? ? 父親的功能主要是起到建立規則的作用。一個國家沒有法律,一個單位沒有制度,就無法運行。一個家庭的規則是一個人的規則意識的培養基,外部的規則讓一個人的內在也會有規則。在規則中,人才能有安全感和創造力。既然孩子的基因是來自父母雙方,所以一個家庭中只有孩子和母親是不健全的,孩子在自閉期和共生期內和母親的關系更為密切,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自一歲后,父親的功能開始凸顯出來。
? ? ? ? 孩子以前需要母親的時候,母親就來了,他會認為母親是專屬于自己的。父親的出現,從言行舉止等各方面都向孩子展示了家庭的格局,為孩子能夠明白基本的生活規則奠定了基礎。父親上班回來后和母親聊天、就某些事情交換意見,父親將一些東西交給母親,母親拿出干凈的衣服給父親換上,家里來客人后父母給客人倒茶,等等,這些都讓孩子明白:母親是不能被我獨占的,母親是和父親有特殊關系的。
? ? ? ? 這樣,孩子逐漸明白了分享的規則。每個人都是有很多角色的。母親還是姥姥的孩子,是大姨的妹妹,是醫院的醫生,是我的表哥的小姨等等;爸爸不僅是我的爸爸,也是爺爺和奶奶的孩子,還是叔叔的哥哥,是堂哥的大伯,還是學校的老師等等。我是爸爸媽媽共同的孩子,我還是爺爺奶奶的孫子,是堂哥的弟弟等等。但是父親的存在并不會影響媽媽對我的愛,母親的存在也不會影響父親對我的愛。隨著逐漸長大,分享的規則有了不同的表現形式。我不能隨便大小便,要和別人共享環境。我要理解體諒別人有不同的想法,我要尊重別人的生活。我也不用和別人一樣,我可以擁有我獨特的個性,可以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
? ? ? ? 在沒有父親的家庭里,承擔“建立規則”這個角色的缺失往往導致孩子更加向往規則,這就為孔子將來建立“規則”——一套相當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政治見解奠定了心理基礎。可以推測出在孔子幼年成長的歲月中,他會經常幻想有個父親,自己的父親是什么樣的呢?他一定是從母親的描述中獲得了父親的形象,這種存在于理念中的父親是完美的,不同于大多數孩子所擁有的那種會發火會斥責孩子甚至打孩子的那種有缺點的父親。
? ? ? ? 孔子還常常夢見周公,說明周公承擔了孔子的精神層面的父親角色,孔子把周公建立的規則當作神明一樣奉行,因此孔子有超級強大的動力,從小就勤奮好學,立志要做一個博學多識的人。到了30歲左右,孔子成了魯國最有學問的人,許多人都愿意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去讀書。孔子弟子三千,賢七十二。
? ? ? ? 孔子對弟子要求既嚴格,又寬厚,對弟子的行走、坐立、禮貌等等生活習慣都有嚴格的規定,但平時他和弟子一起生活,一起學習,一起討論問題,師生之間很友好。可見,在對自己父親的向往和幻想中以及對精神父親周公的關于“禮”這個規則的學習中,孔子修煉出了接近完美的可以代表父親形象的人格,所以在學生面前承擔了完美父親的這一角色。而這一角色的重要在于能夠彌補學生的原生家庭中那個有缺陷的父親角色。由此我還理解了為什么在高中之前一直喜歡文學的我在大學一年級讀到《四書》時,忽然覺得這套書比所有的文學作品更好,這才是最值得學習的學問——因為自我出生之后到小學三年級之間,我的父親因為工作一直轉戰于各大油田,在我們身邊的時間也是很少。
? ? ? ? 此外,孩子的種種行為與父親的關系非常之大。男孩從父親那里模仿學習男子漢的氣概;女孩從父親那里學習怎樣跟異性接觸和交往的經驗。父親對孩子成就感的培養也有一定的影響。沒有父親的孩子成就感就要相對差的多。多項研究證明,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也與父子關系有關。父子關系比較冷淡,孩子在數學和閱讀理解方面就比較低,在人際關系上有不安全感,自尊心也比較低,常常表現出焦慮不安,不容易和別人相處。
? ? ? ? 總之,父親建立規則以及母親的鏡子和容器功能在孩子的成長中是相當重要的。從理論上說,父母一方或雙方均缺失的家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母親對孩子那種無限寵溺的愛就像鱷魚的嘴,要吞噬孩子,而父親就象支撐著鱷魚的嘴的小棍,防止孩子被沒有規則和智慧的愛吞噬。在特殊的沒有父親或母親來執行功能的家庭中,這些功能是由別的重要他人來完成的。
? ? ? ? 因此原生家庭不完美也沒有關系,完美的家庭是不存在的,因為在現實中完美的父母也是不存在的,所以也沒有必要把自身成長中的所有問題歸結到原生家庭中,每個人都是可以帶著創傷成長的,而且創傷能促進免疫能力的提升,從而能夠成長地更好。進一步說,只要父母給了你生命,就足夠了,其它的關于創造和綻放就是你自己的人生任務了,在這個意義上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 ? ? ? 在成年后,遠離父母,把父母的問題留給他們自己,誰的問題就由誰來自己解決,這是大自然的規則也是生命的規則,你只要去專注于自己的事情——成長、綻放、創造、傳承下一個生命。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可以從紀伯倫的這首作品中獲得諸多啟示。
? ? ?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 ? ? ?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 ? ? ?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 ? ? ?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 ? ? ?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 ? ? ?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 ? ? ?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彎曲吧,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