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無聲清
“池塘邊的榕樹下,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這首《童年》我們都耳熟能詳,也是再也回不去的一段時光。
尤其是如今的孩子,甚至從學前班開始就課業纏身,被父母安排著學習各種技能,只為了讓他們在所謂的人生起跑線上,先別人一步。但是真的如家長們所想嗎?
經受過被課業壓垮的折磨、沒有擁有愉快玩耍過的童年,以及缺少父母的尊重與接納的孩子,長大以后往往缺乏安全感與自信,更容易變成巨嬰,甚至要用一生來填滿心中的空洞。
相信在每一個成年人的童年中,無論自己是否優秀,都有一個“敵人”叫“別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眼里,那個孩子是完美的榜樣,每當我們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時,他們就會以此敲打我們。
“你看人家多認真,作業做到晚上9點。”“你看人家,這么大就會洗衣服了。”“你看人家同樣都是參加這個班次,就能拿到優秀學員。你呢?”
這些聲音使我們感到挫敗,有時甚至會懷疑人生:是不是真的是自己雙商不夠?能力不夠?是不是自己錯了?
尤其是在父母花了許多精力與金錢的時候,孩子更容易產生愧疚感與補償心理,最典型的就是,曾經活潑的孩子開始變得沉默寡言。也有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干脆叛逆到底,成為別人眼中的不良少年。
父母不解,自己拼命想給孩子最好的,也為此奮戰事業,怎么總是事與愿違,落得孩子不理解,甚至是逆反的后果?
但其實孩子的需求很簡單,只是想要受到父母的關注、尊重與接納而已,只是想要在對應的年齡過對應的生活而已。
“我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只是我自己而已。”這是每一個孩子的心聲。
在我還小的時候,我便是一個叛逆少女。盡管村子里的長輩總喜歡對愛和男孩子在一起玩的女孩子指指點點,但我依然混在男孩子當中,和他們一起在陽光下暴曬,甚至玩泥巴。
家里自然也少不了“你一個女孩子,怎么跟個男孩子似的”這樣子的聲音,但越是有這樣的聲音,我便越是想成為一個男孩子。
為什么男孩子就可以肆無忌憚地玩,而女孩子就有諸多束縛?好像男孩子天生就意味著是強者,而女孩子天生就是弱者。這性別偏見怎么能使我信服?
比較幸運是我自己的原生家庭并沒有重男輕女的現象,父母對我又是放養式,能自由玩耍使我的童年總體輕松快樂。
果然,玩是孩子的天性。同時我也發現,玩是最好的興趣,也是將興趣變成自己擅長的最佳助攻。
因為把畫畫當成是玩的一種方式,才會喜歡,樂意去練習,最后順其自然變成自己的特長,才有了之后的參賽得獎。
成年之后更是發現,玩是所有人的天性,甚至是剛需。只有使自己愉快了,對待周到的人才會更友好。包括在與父母的關系中,也會因為父母能體察與尊重自己的需求而充滿感恩與愛意。
因為相對自由,我的童年有輕松的快樂,只是也會讓我總覺得缺少些什么。成年之后開始明白,其實缺少的就是安全感。
雖然父母對我在玩這一塊比較開放,畢竟我在他們心中是一個心中有數的孩子,但也因此在其它方面對我有更高的要求。
如果說我的童年缺少些什么的話,就是一種關注與接納。
因為對我太放心,我常常被他們忽略心中的感受去照顧別人家孩子的感受。
成年之后我就發現,自己會不自覺的去兼顧別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心情。這使我有很長一段時間被消耗而不自知,陷入一種麻木的痛苦中。
由于父母在兒時就對我是高標準、嚴要求,在我的記憶里便留下“做對了是應該,做錯了就不應該”的印象。
于是,我很害怕犯錯。像《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提到的現象:為了維持自己的形象而不敢去挑戰,害怕犯錯,害怕丟面子。
這在工作中其實是大忌,同時也會產生很多內耗與自我設限。我需要克服很多心理障礙,跳出過去的牢籠。
長大了會發現,從兒時積累起的鼓勵與贊揚有多么重要。尤其是來自父母的那份,既無可替代,又重要非常。
孩子會長成什么樣,跟父母的言行舉止與心理狀態密切相關。只有當父母真正給予孩子關注,尊重與接納,讓孩子遵循不同年齡的規律過著他們該過的生活,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健全地成長。
孩子需求真的很簡單,擁有父母的愛與陪伴,在該玩的時候玩,該成長的時候成長就足夠了。
以過去的自己的經歷與感悟為界,未來當自己成為一名母親時,一定要提醒自己,努力踐行“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的原則。
孕育生命是一項神奇的創造,順應當下生命的狀態,就是最好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