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在篇末賦詩一首,最后一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近百年的戰火紛飛,英雄輩出,王侯更迭,竟然付予一個“夢”字,真是令人唏噓。
? ? ? ?翻看過三國的人都會明白,作者是擁劉反曹的,同樣登基稱帝,曹丕是“篡炎劉”,劉備是“續大統”,可是撇開稱帝方式不說,在那樣的亂世里,除了漢王朝直系子孫之外的人忝居地位,有誰不是“篡位”的?曹操暮年時說:“向使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若要論英雄,曹劉孫三家,真正算得上是個豪雄的,獨有曹孟德一人。
? ? ? ?孫仲謀繼承父兄基業,鎮守江東,韜光養晦數十年,又是聯蜀抗曹,又是稱臣受爵,一江之隔,江北、蜀中戰火紛飛,唯獨江南安然無恙,孫權是智者,是明君,早年知人善任,獨霸江南,晚年狹隘自負,是個亂世英雄,但不算是豪雄。劉玄德始終叫囂著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漢景帝閣下玄孫,可從西漢至東漢末年上百年時間,世代傳承,血緣早已淡漠,誰知道這一層關系是否可靠,倒是便宜了劉備“皇叔”之份?!芭P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而劉備得到了二人終難成就一統大業,人算到底不如天算。張飛曾謾罵呂布是“三姓家奴”,反觀劉備前后依附數人,如此看來,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 ? ? ?那么曹操呢?沒有父兄基業可繼承,也沒有宗室背景可顯擺,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也算是白手起家了。曹操雖被稱作“奸雄”,但為人豪氣明理,善于猜度時勢,任用賢能,帳下猛將良才比比皆是,又坐擁江北財糧,不輸于孫劉。所謂“豪雄”,不是沒有一絲污點,也不是滿口仁義道德,正如“煮酒論英雄”時曹操所言,“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從實力和權謀上而言,曹操完全可以取漢獻帝而代之,不過他很明智地退了一步,在他這一代人身上,四方諸侯爭相割據,試圖問鼎天下,若是稱帝,必將成為眾矢之的,但曹操還是很成功地為自己的后人準備好了一切,于是,有了曹丕的“廢帝篡炎劉”。
? ? ? ?在《三國演義》里可以看到太多“身前身后事”的橋段,曹操臨終前的交代,白帝城托孤,諸葛亮的《誡子書》,曹睿托孤司馬懿等,可是哪有幾人能料到身后事呢?曹操不會想到自己的江山會被司馬氏所篡,無非是告誡后人有所戒備,劉備大志未酬,臨終相托也算是其言也善,諸葛亮想借七星燈續命,結果算不過天意,若要說身后事還有成功遺留的恐怕只有曹操了吧,時至今日仍沒有人能破解他的七十二疑冢,一睹奸雄真身。
? ? ? ?早先時候看過孫皓暉先生的《大秦帝國》,書中齊國士子田常自刎前稱贊秦孝公:“君之胸襟,圖霸小矣,君可王天下”,戰國和三國是廣為人知的兩個亂世,許多種可能性在這兩個時代里迸發出最大的火花,自古英雄逐鹿者,無非天下二字,歷史其實是重復和循環的藝術,有些時候,會在曹操身上看到秦孝公的影子。商鞅對秦孝公說:“秦國實行變法,代有明君,大業可成”,其實放在曹操身上也是如此,他明白稱帝的夢想無法在自己手中實現,便為自己的兒孫準備好了所有,就等那一紙遜位詔書。
? ? ? ?《三國》的所有思考似乎都凝結在那一首《臨江仙》里,想要多加辯解都無法贅言,你不得不承認,許多那個時代里那些人的夢想和執著,以及那些個曾經輝煌一時的人物真的就“都付笑談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