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話不知有多少人要罵,你腦子進水了?誰愿意被剝削?可現實中就有的工人愿意被工廠剝削。
表嫂今年65歲,還在一家親戚開的工廠里做飯。中午、晚上兩頓飯。不做飯的時候就在倉庫里整理貨物,在廠區做保潔。
表嫂在每頓上用的時間不到兩小時,做一鍋菜湯或稀飯,白菜便宜的時候炒白菜,土豆便宜的時候炒土豆,饅頭有人給送過來。
工廠的伙食標準已經很低了,可老板還是要求再降,再降。表嫂抱怨說:已經很少見到肉和雞蛋了,沒有油水,工人們都不愿意吃。
老板說:多和工人們解釋解釋吧,工廠現在實在是困難。自己做點小咸菜、辣椒醬,還下飯,想法讓人們吃飽。
工廠是免費工作餐。如果讓工人每個月拿出三五百塊錢,把伙食改善一下不行嗎?
不行,工人是出來掙錢的,不是吃飯的,他們看的是到手的錢是多少。而且周圍的工廠都是吃飯免費。
工人都是來自周邊村里的農民,早晨上班來,晚上下班走,他們沒有社保,自然也沒有退休,60多歲還在車間里干活的比比皆是,半手工操作的小五金件加工,也不需要多大力氣,耗費的是時間。
工人們對勞動時間的概念也比較模糊。如果工作群里通知這批訂單時間緊,就有可能晚上9點下班,也可能10點下班。工人們不但沒有怨言,似乎還挺高興,計件工資,今天到手的錢比平時多了。
工人們怕的是工廠隔三差五停工,這里的工作沒了,出去找零活也不好找。
其實最怕停工的是工廠老板。今年外貿訂單少,國內業務競相降價,卷的工廠沒有了一點利潤。貨款回不來,工廠的原材料供應和外協加工費也給不了,原料出現了斷供,工廠就換一家供應商。誰心里都掌握著一個度,不讓一家的貨款拖欠過多,什么時候還一部分貨款再供應一批貨。互相拖欠,家家如此。
表嫂說工廠有一輛奔馳,也就是出去跑業務時充充面子,老板平時上下班也不用。工廠做了貸款抵押,用于補充流動資金。老板今年想的不是如何賺錢,而是如何保證資金鏈不斷裂。以前接訂單要比較一下哪一個利潤大。現在沒有利潤,甚至虧點錢的也做。一是為了維護客戶,二是為了不讓工廠停工。一旦停工,各種要債的就會堵上門,再想開工就難了。老板今年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小車不倒就只管推,到哪兒算哪兒。
現實和理想總是有很大的差距。我們有勞動法,社保條例,職業衛生和安全條例,可是我們也有大量的低素質,低技能的勞動者,他們也要生存,只能從事利潤微薄的低層次加工業。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種被剝削的情況還會存在。
這樣說又成了剝削有理。我說的這個有理是在一定時間內剝削還有存在的理由。
最早說剝削有理的是劉少奇同志。
1949年1月天津解放,由于戰爭剛結束,資方資產有的被凍結、有的被分掉,有的工人過多地要求增加工資甚至要和資方分紅,有的工人、店員誤認為允許分廠、分店,進行清算斗爭。干部又多站在工人一邊,企業主顧慮重重,徘徊觀望。大部分私營企業處于停工狀態。
劉少奇在天津進行了近一個月的調查研究工作后嚴肅地批評說:“這不行!這是‘左’的行為,是自殺行為。”
當時,全國尚有一半人口沒有解放,解放軍正準備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國。 黨的工作重點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穩定后方,支援前線,天津工商業發達,吃的、穿的、用的多在天津生產,近20萬產業工人要吃飯,在這種形勢下劉少奇與工商界人士座談時直言不諱地說:
“有人很不愿意聽資本家這個稱號,很怕聽剝削這個詞。這些不是原則問題。如果你們誰能找出另外的詞來代替也可以,在沒有找出另外的適當的詞之前,我只好仍舊叫你們‘資本家’……今天在我國資本主義的剝削不但沒有罪惡,而且有功勞……今天不是工廠開得太多,剝削的工人太多,而是太少了。你們有本事多開工廠、多剝削一些工人,對國家人民都有利,大家贊成。你們當前與工人有很多共同利益。”
劉少奇在天津的講話不僅在工商界引起極大的震動和反響, “剝削有功”“剝削越多越好”等講法在黨內也引發爭議,不少人迷惑不解。
劉少奇同志做事嚴謹務實。理想和現實有差異時能實事求是地解決現實問題,而不是教條化,追求一步到位。
當老板辦企業,承擔了更大的風險和社會責任,應該允許適當“剝削”,或者叫獲取剩余價值。資本積累初期確實很殘酷,“每個毛孔都滴著血”,現在發達國家完成了資本積累,實現了產業升級,不再從事利潤微薄的低端制造業,同時也吸取來社會主義的好的做法,改良了資本主義,為了避免不被“革命”,主動改善勞資關系,工作環境,近百年來工業發達國家沒有發生過激烈的勞資沖突。
現階段我們還有大量的低素質,低技能的勞動者,他們要生存,只能從事利潤微薄的低層次加工業。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希望企業遵守勞動法,按時繳納社保,給職工一個安全衛生的工作環境,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很多低層次微利企業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