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1917年赴日本求學前夕,周恩來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志向之高遠,氣魄之宏偉,哪里像出自一位19歲的少年之手?
以普通人的眼光看,像周恩來這樣的人,當然必須是天賦異稟,即使少年時代的他,也已經跟我們很不一樣了。
借用司馬遷贊孔子的一句話,有些人的境界,我輩只能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然而,讀到周恩來在日本求學期間的日記,卻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1917年從天津南開中學畢業后,周恩來參加了高考,但因為理科成績不理想,落榜了。
當時海外求學之風正盛,歐美、日本都是理想的選擇,周恩來決定到日本求學,先集中攻克日語,然后參加日本第二年的春季高考。
但,一切并不順利。
從他的日記來看,在日本的那一年多時間,可以說是備受煎熬。
游子在外,免不了生起思鄉之情。有一天,他想起很早就撒手人寰的母親,忍不住潸然淚下,不能自已。
在日記里,他一面勉勵自己要“煉鐵石心腸,鋼硬志氣”,可一旦知道家里有長輩去世,他也跟著急得3天睡不著覺,恨不得立刻回國。但后面又寬慰自己,還是學業要緊,來年一定要考上大學,有個報恩的日子。
過了幾天,周恩來又在日記中提到,春季高考就要到了,而幾個月來自己的日文毫無長進,他為此感到焦慮萬分,在日記的最后不忘鞭策自己:
“用功呀,用功呀,時候不再給我留了”。
然而,說到“用功”,也有一個大難題。
日記中透露,日本的冬季天氣陰冷,他懶得早起,有時甚至要睡到上午10點,所以他自責不已,最后發誓:一定要把“懶病”去掉……
從摘取的這幾個片段看來,年輕時代的周恩來,對人生前途,既有美好的憧憬,也充滿了迷茫和焦慮。
他雖志在千里,一心向上,但也時時要和自身的各種小毛病展開“拉鋸戰”。
這些,和普通的年輕人并無二致。
而當年他的處境,可能比普通的年輕人還要糟糕。
1918年春天,周恩來參加了日本春季高考,因日文拖了后腿,名落孫山,奮戰數月后,再次參加夏季高考,又因日文不過關而落榜。
加上國內的一次,這已經是三次高考落榜,年輕的周恩來,內心的沮喪可想而知。
他的最高學歷,定格為南開中學畢業生。
30年后,他成了新中國的總理,叱咤風云的一代偉人。
日記中那位迷茫、焦慮且意志并不堅強的年輕人,在生活長期的磨礪中,已然發生蛻變,成了后人眼中的“完人”,這原來不是天賦異稟,而是后天努力的結果。
誰的青春不迷茫?誰的人生又能一帆風順?
一個人,不管處于什么階段,也不管境遇如何,只要坦然接受生活的磨煉,找到自己的坐標,認準前進的方向,并堅定地走下去,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