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就喜歡上了→“當你對現有的世界不太滿意時,你可以虛擬一個世界,住在那里,它是安全的。”
引用了波德萊爾書中的一段話,“今天,在夢境里,我有三個住處,都感到了同樣的樂趣。既然我的靈魂能這樣快捷的履行,為什么還要強迫我的肉體變換方式呢?既然計劃本身就足夠的享受,又何必去實現計劃呢?”
不由自主搜索了 Leonard Cohen的那首Suzanne,整個人BLUE了。
“藍色是宇宙之愛,人們沐浴其中,它是人間的天堂。”
人越到后面,越應該買真正心儀的,最好貴一點的,會心疼的,精少的。不然,那些有的沒的平庸之物,也只是為家里添堵的垃圾罷了......
...你看看,同樣是臉紅,在人類身上卻有如此不一樣的體現,一種是溫暖的,另一種,確實冰冷的,刻骨的。
任何事物,并沒有絕對的好壞,只在于處在那個狀態的你,所吸收以及釋放的過程,時間會在一個更大的維度給予你這個階段,應有的評斷。
閱讀,實質是在不用支付機票,以及不用擔心對方是否拒絕與你見面的前提下,與世界各地有智慧的人,進行一次或不間斷的聊天機會。
人與人的矛盾大部門是因為不同的價值體系構成,使我們對同一件事情有完全不一樣的解讀和感受,每個人認為重要的東西都各有不相同的。所以,如果你無法試著用一種更柔韌的方式,去平衡和對方的這個矛盾點,就會產生極具喜劇力以及永無止境的爭執。兩個人的相處模式很重要,有時友情愛情親情太過混淆與接近都會影響這段關系,你在不在意對方,是有一種磁場,對方都能感應到的。草木都需要定期修剪,何況人呢。
...你可以想象那些夜晚,他面臨了多少孤獨,而那種孤獨也許是他能感覺,但不知如何表達的,而真正能承受強大的孤獨與痛苦的人是很難將這份感受說出口的。
清潔阿姨是最多享受海景房的。
愛的本質,接近于無聲,是你們自己內心的體會以及覺察。人這一生還很漫長,不要用力地去愛一個人,也不要輕易對一個人灰心喪氣。他沒那么好,也到底壞不到哪里去。
永遠都不要輕易地以為,自己很了解某個人,這是最自以為是的想法之一,人只能暫時熟悉另一個人的某個階段,沒有陪伴他到生命盡頭的,都是淺知而已。而人與人的相處,以及相互滲透通曉,又是漫長而隱蔽的,是一種因長久的信任而達成的默契。最在乎的人,往往有些話是自己心里想說了無數次,卻又從未輕易開口的,因為兩個彼此珍重的人,無需多言也能感受到彼此的厚重。
不期而遇,往往是絕佳風景。
越相近的人,越易產生敵意,因為你們要的東西太像,難免會有所競爭。所以身邊能長久溫柔相待的,并不一定是你們有共同的目標以及性格真正的相似,而是你們在一起的時候是舒服,而具有默契感的,是毫無目的的,像呼吸一樣自然的。并且,有各自要完成的互不干涉的夢。
我們的問題是,越來越不對自己的一言一行,加以控制,總覺得隨意散落在民間的話語,最終也許會以你完全預想不到的形式,回饋于你,而那時你無法躲避,因為你沒有任何的準備與警惕,你以為它們并不是屬于你的,而一個人的成長,是他身上所經歷的事情的遞增和沖刷,而逐一蛻變和成型的,你所遇到的磨難、無聊、匱乏、幸運,都是你成長的紋路。
...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耐心和有義務去等待你的轉變,也許你會說“這就是真實的我呀”。對呀,只是,那就你一個人好了。兩個人能要在一起,需弱化一些自私的個性。
他人所送的禮物,接受者都應該是心懷感激的,不用去揣測送禮之人的動機,不去評斷禮物的大小、貴賤,欣然接收就好。禮物,一旦強加太多意義或疑問,反而弱化了它本初的單純與熱忱。
將自己的狀態調整到只關注善良和美好的事物之上,不自己生刺,也不記住他人的刺,是一種接近富足安寧的狀態。
woody Allen曾說過一句話,“我永遠不會加入任何會允許我這樣的人加入的俱樂部”。
有時保留初心,甚至是一些笨拙與不完美,反而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力量。
--end--
是最近看到最愛不釋手的書,簡直每一篇都想摘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