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教導(dǎo)我們說犯錯不可怕,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古代先賢也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總之呢,出錯,是生而為人就難免要發(fā)生的情況,世上也絕無可能存在從未犯過錯的人。
對于犯錯的態(tài)度,其實越是成功的人往往越愿意承認自己的錯,他們可以隨時面對自己的錯誤。
比如說齊白石就是一個經(jīng)常犯錯的人,作畫時偶爾搞錯了一兩筆,或者書法不慎寫錯了一個字,倘若是無法用自己的畫技巧妙地更改遮掩過去,他都會立馬另作一幅改正,絕不將錯就錯敷衍別人。
但齊白石想不到的是,他生前能很坦然地面對錯誤并竭力去改正錯誤,但在他故去之后,卻總有人非得要強行去維護他的錯誤,不但不愿意承認他的錯誤是錯誤,反而大肆炒作他的錯誤不是錯誤。
多年前,著名畫家張仃家族的后人,將一幅家傳的齊白石《葫蘆圖》送上拍場,結(jié)果一下創(chuàng)下了齊白石葫蘆題材繪畫的最高戰(zhàn)績,兩千多萬的落槌價讓這幅《葫蘆圖》成為了齊白石最貴的一幅葫蘆題材繪畫作品。
齊白石畫葫蘆的作品多不勝數(shù),但創(chuàng)下數(shù)千萬紀錄的葫蘆畫卻獨此一幅,這幅《葫蘆圖》由此也格外被網(wǎng)友關(guān)注。
不少網(wǎng)友在自己的評論中指出齊白石名畫中的錯誤,這些顯而易見的錯誤同時也引發(fā)了一個爭議:畫錯了怎么反而更值錢呢?
難道不是畫錯了會影響作品的價值呢?更何況是顯而易見的明顯錯誤,不僅包括繪畫表現(xiàn)上的錯誤,比如說有的葫蘆畫了個穿孔、還有的葫蘆畫了個輪廓就忘記上色了,其次還有落款中書寫的錯誤,一幅錯誤如此之多的畫還拍賣了如此高價,真是不懂好在哪里!
正如前文所述,齊白石一般在畫錯寫錯的時候當場就會改正,那為什么還存著有這樣一幅錯誤百出的畫作呢?
這不能怪齊白石,因為他在畫這幅作品時已近彌留恍惚之際,實在沒有精力可以廢掉這幅重畫一張,他身邊的家人便把這幅畫留了下來作為紀念,并未打算放到市場去流通。
但后來不如何故此畫被張仃所獲,張仃覺得此畫既然是齊白石彌留之際的遺作,自然意義非凡,所以從未打算把此畫公開,但在他去世后,張仃家族的后人覺得把藏品拍賣掉是很正常的,于是這幅畫錯的《葫蘆圖》才得以公開流通,人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齊白石還有畫得如此失敗的繪畫。
網(wǎng)友指出這幅畫的錯誤其實也很正常,因為畫中的錯誤實在太過于明顯,而且網(wǎng)友的這種“挑錯”也并非是對齊白石的不敬或者是詆毀,只是就錯論錯而已。
但這種正常的討論卻引起了一些藝術(shù)專家的不滿,認為這是因為網(wǎng)友沒有欣賞齊白石藝術(shù)的能力造成的誤解,網(wǎng)友所指的那些所謂畫錯了寫錯了都是誤解,網(wǎng)友指出的這些錯都不是錯,而是最高深的藝術(shù)!
名為王某湘的藝術(shù)評論家撰文稱,這幅《葫蘆圖》是中國畫的巔峰之作,在此之前的所有中國畫皆無法與此幅畫作相提并論,原因很簡單——這幅畫是齊白石的“神”在運筆,是繪畫的最高修為境界之體現(xiàn)。
網(wǎng)友們都能看出錯的一幅畫,在專家那兒成了繪畫最高修為最高境界,難怪畫錯了還更值錢。
作為齊白石彌留之際的畫作,自然是有特殊意義和特殊價值的,但非得把那些人人都覺得并不好、人人都覺得出了錯的,硬說成是普通人無法理解的高深境界和所謂的藝術(shù)修為,以此竭力粉飾和吹捧來迎合孔方兄,恐怕九泉之下的齊白石也會憤慨慚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