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邊虧損一邊擴張:龐青年再走險棋
青年汽車集團董事長龐青年
僅2011年之前的三年,青年蓮花的總虧損額就高達達5億元人民幣,而去年,也仍沒走出虧損的泥潭。
浙江青年汽車集團(下稱“青年汽車”)董事長龐青年最近很忙,但心情并不輕松。
去年12月成功簽約了世爵后,本月22日上午,青年汽車與濟南市高新區管委會簽約,青年汽車將在高新區建設世爵鳳凰汽車、新能源客車和動力電池等三個項目,總投資48億元。
一邊是大手筆的投資,一邊在中國的另外幾個城市,卻出現了截然相反的一幕。
在杭州、山東等地,青年汽車乘用車公司青年蓮花的員工們又一次面臨沒有年終獎金的一年,這已是他們至少連續四年沒有領過年終獎。而在北京,因為銷量不足以支撐,青年蓮花在北京的三個銷售網點,一個已經打起了退堂鼓,另外兩個也基本處于停業狀態。
這看似非常戲劇性,沒有商業邏輯可尋,而深究一下就會發現,這其實正是汽車行業盲目擴張之后留下的后遺癥。為了迅速做大汽車行業,龐青年與其臺州老鄉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一樣,選擇了迅速擴張,利用政府資源多基地運作。
并非每個人都像李書福那么幸運。乘用車前期投入很大,而后期的競爭力,需要產業規模來支撐的領域,青年蓮花的銷量一直處于行業的最低端,這也使青年蓮花的5個乘用車生產基地,成為套在龐青年頭上的魔咒。只有不斷的增加新的資源,并以新的資源作為籌碼,才能不斷獲得來自于急于求成的地方政府的資源的支持,一切就又能順利轉起來。
這幾年,青年汽車擴產已是家常便飯,除了乘用車產能膨脹,年產200輛重卡的青年汽車,擁有三個重卡生產基地。這也使龐青年新的擴張項目受到質疑。綜合瑞典當地媒體援引一位汽車業內的資深人士的消息,青年汽車在瑞典已成為不受歡迎的車企,其與世爵的結盟完全被認為是一場作秀,目的無非是為了包裝一個國際化的汽車項目,再到中國國內獲得地方政府政策支持。
五大基地僅一地流程完整
“除了年年沒有年終獎,青年蓮花員工的工資多年來都是兩個月一發,且近四五年來一直未漲過工資。”知情人士透露。事實上,進入乘用車行業后,龐青年從未擺脫過虧損二字。知情人士透露,僅2011年之前的三年,青年蓮花的總虧損額就高達5億元人民幣,而去年,也仍然沒有走出虧損的泥潭。
青年蓮花的虧損主要是由其銷量決定的。青年蓮花銷量為3年10萬輛,也就是年銷量3萬多輛,僅為其目標銷量的一半。而熟知內情的人還透露,3萬輛實際上只是批發數,實際銷量更低。
其二是因其高額的運作成本所導致。雖然產銷量在國內汽車廠家中靠后,但青年蓮花的生產基地并不輸給業內中等規模的任何一家汽車企業。青年蓮花在杭州有兩個工廠、山東有兩個工廠,加上在貴州收購的云雀工廠,一共有五個生產基地,號稱擁有80萬輛產能。
汽車廠是流水線作業,而青年蓮花的生產卻幾乎從來沒有正常過。由于缺少資金投入,青年蓮花五個生產基地,除了貴州收購的原云雀的工廠外,其他的四個基地,沒有一個工廠生產工藝是完整的。“青年蓮花的車,在杭州做沖壓,到濟南做焊裝,到泰安做涂裝,再回到杭州做總裝。僅物流成本之高就可想而知。”知情人士透露。
誰拖累了商用車?
與李書福同為浙江臺州人的龐青年從21歲開始創業,擁有浙江人精明的生意頭腦,從膠袋到橡膠再轉向客車業務。2001年青年開始與尼奧普蘭合作,成立了金華尼奧普蘭車輛有限公司生產高檔客車。長途旅游客車從2001年起就保持高檔客車行業領先地位,國內市場占有率一度超過80%。
不過龐青年也有失算的時候。2004年初,青年汽車與貴航集團合資成立貴州貴航青年轎車制造有限公司,取得轎車準生證后,本打算以商用車養乘用車的龐青年怎么也沒想到,一個乘用車企業,一萬輛產能的投資額為一億元,龐青年在大客車上的贏利并不能足夠支撐起乘用車的投入。結果自己的一個決定,不僅沒發展起乘用車,自己原有的商用車業務也被拖累了。
五年前青年客車已經做到4000輛規模,競爭對手都還比較弱小,以宇通客車[-0.81% 資金 研報]當時規模僅2000輛。目前宇通客車年產銷已超過5萬輛,而青年客車仍在4000輛左右徘徊。
表面上,客車行業發動機、底盤都是買來的,并沒多少技術含量。但實際上,提高技術內涵仍是客車企業刻不容緩的事。客車企業比拼的是誰的研發隊伍更強大、誰的產品試驗手段要強大和誰的產品服務能力要強大。
現在青年客車在行業內已有落后的跡象。“因為轎車行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龐青年根本沒有財力對客車進行投資。”業內人士評價,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投入從四五千萬到一億元人民幣不等的電泳工藝(一項能使客車表面防銹的技術)現在已是客車企業的基本工藝,而青年汽車一直沒有投入這項技術。
如意算盤落空
龐青年最初建造生產基地,還是基于對汽車行業的理想和抱負。在前幾年市場瘋狂時,誰的發展步伐更快,誰就能更多占領市場。這也使龐青年面對是保守發展還是跨越式發展的時候,選擇了后者。
當時以吉利為代表的民營企業,都處于一輪新的發展時期,跨出去,與各個地方政府合作,地方政府給地給錢,民營企業借助品牌和資源到當地設廠,與地方政府的想法不謀而合。汽車企業在取得了地方政府無償或優惠給予的土地后,再以土地進行抵押,獲得發展的資金。
吉利就是典型的代表。通過先擴張后布局,先后布局了包括濟南、蕭山、湘潭等六七個基地,并通過資本市場的操作,將新增的基地與資本市場聯動,取得了發展資金。雖然也曾遇到過產能控制利潤下降的瓶頸,但最終依靠產品戰略轉型的成功渡過了危險期。
相對于吉利,龐青年就沒那么幸運。首先,龐大集團[0.00% 資金 研報]并不是上市公司,雖然擴充的新基地也能獲得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和土地資金等支持,但無論是融資額度還是融資的靈活程度,都比不上上市公司。龐青年這些年來也一直在追求上市,但因為利潤問題至今無果。
在產品的規劃上,青年集團與吉利集團的實力也無法比擬。因為實力不同,龐青年更多地關注基地的拓展,而沒有很好地對產品本身進行規劃。
在乘用車項目上,雖然在國內搶注了蓮花商標,并迫使真正的蓮花跑車在進入中國時,不得不采用“路特斯”商標。但本想借助蓮花品牌打造乘用車的龐青年沒有想到,由于青年集團本身與蓮花汽車并無關系,而是與蓮花跑車的股東方馬來西亞寶騰公司旗下蓮花工程聯手打造,在中國市場,青年蓮花更多的是被看作一款馬來西亞車,而并非英國車。加上沒有乘用車經驗的蓮花汽車上市以來,各大網站、主流論壇時常可見車主抱怨該車“小毛病不斷”,做工粗糙,程序、線路等較多問題,更是使其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去年,青年汽車與蓮花工程的牽手也在6年后走到了盡頭,蓮花工程方面的技術人員已撤離青年蓮花,青年蓮花產品的未來也充滿了變數。此時擴張,不得不說龐青年又走了一步險棋。 ?
? ? 新聞來源:鳳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