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鄭委老師的文章,深有同感。他提醒家長,對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做人的教育”,“明志——理想和價值觀的引導”。而當代的教育,這兩方面的教育都特別匱乏,甚至和正道背道而馳,越來越多的人把物質追求當作自己的價值觀;把職業當作理想;把努力學習當作了教育本身。
人是需要意義和價值感的。外在的功利動力是一方面,真正能讓人自覺自愿持久努力付出并且樂此不疲地,是來自精神的滿足和對人的價值的肯定的內驅力。正如革命年代的革命者,解放人民大眾于水深火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前陣子看電視劇<風箏>,劇中的男主角是一個特殊戰線單線聯系的地下黨,由于工作保密的特殊性,勝利了沒有榮耀,失敗了不能解釋,甚至面對自己人的誤傷,忍辱負重,也從不動搖信念。那就是信仰的力量。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之說,人在滿足低層次的需求后,會主動追求更高層面的需求滿足。首先是生理需求,然后依次為安全需求,愛與尊重的需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的需求。經濟高速發展的幾十年中,物質極大豐富,但是精神的貧瘠隨處可見。社會財富增加了,可是幸福感并沒有同步增加,反而有更多的不平衡,焦慮,缺乏安全感,為什么呢?個人價值的實現,每個人有不同的定義,但是人的終極意義還是需要奉獻與付出,需要讓這個社會更美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想境界。中國的士大夫精神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個人奮斗的路上,很多人只為了個人的私欲和金錢權利的滿足,僅僅囿于個人的利益,總會迷失在空虛無聊沒有意義的心理中。社會的價值取向通過家長也會投射到青年學子身上。
一份針對北京大學入學新生的調查研究可能更值得我們的社會、學校和家庭重視。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徐凱文博士針對北京大學入學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調查研究顯示:30.4%的學生厭學;40.4%的學生感到人生沒有意義。這項調查反映的數據可以與耶魯大學的調查數據相互印證,生活中缺乏意義感是典型的抑郁癥狀之一,可以解讀為40.4%的北大新生“曾出現過抑郁癥狀”。
這是我國最高學府,最精英的年輕人集散地。就像高曉松對清華博士有幾個學位卻不知道以后該如何選擇時痛心疾首地批評年輕人沒有格局沒有方向,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就是社會教育中培養的精致的利己主義所致。這是社會病, 不是一個人的問題。
唐映紅在他的文章《誰偷去了青年學子的朝氣和夢想》闡述分析了這一現象:一個人的青春期,大約相當于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年齡,是他人格和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對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來說,這個時期他要去嘗試、選擇、經歷,然后從中逐漸地發展和完善自我同一性,本質上這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生活和奮斗的意義自然蘊含其間。中國學生在初中高中階段,普遍地為了應付兩場重要的考試:中考和高考,他們基本上被學校、家庭給禁錮起來了,他們不能自由地戀愛,不能組織各種同年齡人的比賽,不能參與到各種預先社會化的活動中;他們必須復習、練習,反復地復習、練習,直到高考過后獲得一紙錄取通知書。他們這么做的意義不是自己發現的,而是由家長、教師、學校乃至整個教育體制所強行灌輸的,以高考“取勝”為奮斗目標和幾乎唯一的意義。所以一旦拿到一紙高考錄取通知書,就失去了目標感和意義感。即使仍然努力學習,考研出國,也只是按部就班的按著所謂應該走的路線壓抑自己的天性使然。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能夠在社會上有謀生的本領和立足之地,有好工作,能夠過上好的生活,這都無可厚非。只是我們別忘了,幸福的人生是需要意義感的,同時也需要美感。內心的豐富強大,人生的格局和高度,取決于家庭教育的高度,取決于家長做人的境界和心胸。在教育體制沒有改變的大環境下,家長有責任盡可能地為青春期的孩子提供輕松有愛的微環境,潛移默化地引導,提供正向的榜樣,允許孩子探索,鼓勵孩子敢想敢做敢嘗試,不要成天只盯著成績和名次,要多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培養他們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積極樂觀的思維模式。
女兒當年因為成績分班讀高二從清北班降到普通實驗班時,有幸分到一個活躍的小組里。雖然他們在實驗班不算最拔尖,但個個有特色,有高中出版了小說的孩子,有制作視頻可以到專業市場上一比高低的孩子,還有明明有能力考得更好但為了廣泛閱讀而不在乎名次的孩子,他們畢業時制作的小組留念視頻,真正充滿熱情與張力。我真慶幸她高二分到這個普通實驗班,緊張的高中學習生活中,一群思維活躍的孩子分享了友情和青春光華,沒有過多壓抑,以至于她現在一說起自己高中三年,都感覺青春美好。我不能保證她未來有多優秀多成功,但是她有正向的價值觀,對這個世界充滿熱愛與善意,懂分享,愿努力,我確信她是陽光而幸福的。
修身,明志,才是青春期最重要的事,一個孩子如果培養了責任感,積極主動,有規則意識,對生命有愛與敬畏之心,有感恩之心,有家國情懷,有對生活、大自然和藝術的美的感受力,那么他們自然有強大的發展動力,有堅毅的意志,在學業之路上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更重要的事,他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他們就是主動的,也是快樂擔當的。
培養孩子做一個優秀的人,人格健全,有正能量大格局。成人比成功重要,而事實上優秀幸福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家長們在教育過程中切莫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