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讀書為什么這么難?
成人學習的問題之一:沒時間、沒精力——壓力與學習的矛盾
成人學習的問題之二:看不懂、記不住——搞錯學習主體
看書要看懂,還要記住,這是知識學習的思路,是應付考試的思路,是學院教育的思路,而不是成人學習的思路。
這是以圖書為學習的主體。你可能會說:“這么做錯了嗎?”
當然錯了,學習的主體應該是學習者,是你自己。
著名教育家克里提克斯(Criticos)說:“經驗本身有價值嗎?并非如此——真正有價值的是在對經驗進行反思之后的智力發展。有效的學習來自于有效的反思而非積極的經驗。”
同樣,閱讀本身也不能創造價值,理解和記憶知識都不能創造價值。改變行為才有可能創造價值。改變行為只發生在把讀來或者聽來的知識結合自身經驗進行反思之后。
以學習者為主體的閱讀,不太關心看不懂和記不住的問題,只關心能不能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能力,帶來行為改變。
相信你已有所感悟,閱讀完一本書或書中的片段,有“然后”和沒“然后”的區別是很大的。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經驗發生聯系;重要的不是記住,而是能夠應將知識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 成人學習的問題之三:看不下去——不明學習目的
甚至,你不需要讀完整本書。
第一個原因。在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本書中(包括本書)都有很多你能學習的知識。但是,其中有相當多是你不需要學習的。
第二個原因是,讀的越多,不見得用的越多。
第三個原因是,只要你能在工作中用上一點,任何一點,圖書給你創造的價值已經遠遠值回書價。
-
如何解決三大問題:
第一,不會成為新的生存負載。
第二,以學習者為核心——而不是以書或培訓師為核心。
第三,致力于能力提升和行為改變——而不是致力于知識的整理與記憶。
第二章 這樣讀書就夠了!
成人教育學五大公理:
1.自我導向
隨著個體的成熟,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從依賴型的人格轉為自我導向的人格。成人變得具有自我導向性,意味著成人學習者能夠參與診斷自身的學習需求、規劃、實施和評估自身的學習經驗。所以,有效的成人學習應該更多強調主動參與,而非被動接受;應該是強調互動和參與的研討會(Workshop),而非強調老師精彩講授、學生認真接收的培訓(Training);應該強調一種學習氛圍,使成年學習者得到認可、尊重和支持。進而言之,應該存在一種師生間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的精神。
2.關聯經驗
3.強調實踐
4.聚焦于解決實際問題
隨著個體的成熟,個體的時間觀會發生一種變化,從知識的未來應用轉向立即應用。因此成人學習更多的就是一種問題中心的學習而不是學科中心的學習。所以,成人學習沒有必要過分追求理論的深入、體系的完善、細節的論證,足夠解決問題就好。
5.內在驅動
成人更多的是受到內在因素(希望解決問題、增加能力和自我實現)而非外在因素(如考試、考核、證書)的驅動而學習。歸根結底,這就是為什么精心設計的培訓可以更好地促進成人學習:
I(引導促進)=以學習者為中心+激活經驗+促動參與+催化應用
有了I,學習者更容易理解知識。(體驗)
有了I,學習者將知識與自己的經驗聯系。(反思)
有了I,學習者更容易應用知識。(體驗)
有了I,學習者對知識的印象更深刻。(反思)
有了I,學習者對知識進行第一次實踐(安全的演練)。(體驗)
有了I,學習者在演練后得到點評。(反思)
所以,有了I(Interpretation),學習者就可以反復進行“體驗”和“反思”,從而可以更好地將知識變成自己的能力,改變自己的行為,將知識應用到工作與生活之中。“體驗”和“反思”兩個過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進,我們把這個反復進行的過程稱之為“拆解”,或“拆為己
用”(Appropriation)。
A(拆為己用)=體驗+反思
要應用拆書幫的學習理念,拆書家是必不可少的。實際應用中,拆書家和學習者可以是不同人(形式上更像培訓或有人主持的讀書會),也可以是同一個人(在閱讀的時候,自己做自己的拆書家)。
實際上,提問能力如此重要,重要到這樣一個地步——如果你要我給出一個標準,來衡量某人的溝通水平,我不會說看他表達多流暢、思路多清晰、語言多生動……這些都重要,但如果只有一個標準,那么必須是看他的提問。
因為提問比表達更吻合“溝通”的內涵——表達可能是單向的,提問必然是雙向的。流暢的表達可能只考慮了自己,巧妙的提問卻必然要考慮對方。當然,提問也有優劣之分,低劣的提問是追問、質疑、挑戰、想凸顯自己,而優秀的提問則是好奇、探究、尊重,想了解對方。
對特別重要的事情,涉及到決策層面,那么僅僅展示客觀事實就不夠了。仍然要說事實和細節,但還得加上你對事實的加工,一般就是你的明確觀點,然后有你的建議,最后還要對建議的實施效果做預測。
我重復一遍,一份正式的用于決策的匯報,應包含4個部分:事實+觀點+建議+預測。建議必須明確具體,至少要給兩個。預測不僅要給出積極預測,還要給出消極預測——也就是如果按我的建議做了,可能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發生。
這樣,老板不只能看到你的“樸素”和“專業”,更能看到你的“周全”和“可靠”——一個好的匯報,不僅要讓老板知道你的認真和敬業,更要趁機讓他認同你思維全面、可以放心托付重要事項。前者,不過是好的員工,后者,才是可以提拔的候選人。
第三章 通向高級學習者之路
高級學習者的特征:
已經學會了不對書負責,也不對老師負責,而只對自己的能力提升負責。在閱讀一本書或參加培訓時,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主動、有效地學習,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會聯結自己的經驗,設想日后的應用,而且日后真的會應用。
高級學習者是自己的拆書家。他們的能力增長比其他人快得多,所以他們的職場發展路徑也更寬廣。
高級學習者還有高下之分。有些人可以把實用指導類圖書(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明確的實用指導知識拆為己用,但遇到敘事類圖書(如《杜拉拉升職記》)就做不到這一點了。有些人順著書的思路進行加工是沒問題的,但很難超越圖書本身去思考。
中國就像一輛極速行駛的大巴車,我們身在其中,能感覺到晃動,卻往往沒注意這車開得居然這么快。自己打個小盹,一覺醒來卻發現窗外已經是新的城市,而自己還穿著農村的衣服。
絕大部分人跟不上這樣的變化速度。不信的話,你算一下自己的收入增幅有沒有趕上每年的GDP增幅。在我看來,大部分人抱怨收入增長得慢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你能力的增長沒有趕上GDP的增長。
那么,怎么能在這樣的瘋狂變化中適者生存?答案是:你的學習能力應該是美國人的4倍。
很多人有這樣的危機感,然后也學習,但用的法子是:不會什么,就去考一個證書。這就是初級學習者的典型表現: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考試——去解決變化中遇到的新問題。
初級學習者對學習的理解,更多是對知識的記憶,要么記住,要么歸納大意。造就了如此眾多的初級學習者和原始學習者,中國的教育難辭其咎。
知識雖然是基礎,但隨時可以拋棄。要學會將推理應用于個人生活。——查爾斯·漢迪,《思想者》
漢迪在自己的工作中用上這個方法,他說:“我們不提供建議,只是不停地問為什么。這很有助于人們澄清自己的觀點。這是我從蘇格拉底那兒學到的。”
-
高級學習者的思維方式
第四章 拆書幫與成人學習理論
在第三章中有一節我們專門談過便簽讀書法。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實際上已經包含了拆書幫理念的核心:以學習者為中心、實踐導向、具備3個核心步驟(RIA)。
與高級學習者相關的成人學習理論:
學習螺旋之一:“體驗-反思”
智慧的人身上表現出的睿智之處,聰明的人不一定具有。智慧的核心是如何處理經驗。能夠從經驗中反思,能夠從自己和他人的錯誤中學習,然后在生活實際中應用,是謂智慧人。
在希伯來語中,智慧(Hokma)的定義是:有技巧地將知識適當地應用在生活中。因為智慧植根于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得到發展。只是讀書是沒用的,能夠很好地將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才是智慧的體現。
聯系自己,幫助記憶
拆書幫要求學習者努力聯系自己的經驗,規劃自己的應用,這些步驟都會幫助學習者把知識和自己建立聯系,從而理解知識的意義,并將之存儲入長期記憶。
在學習中鍛煉專家的思維模式:解決問題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斯滕伯格(Sternberg)說,專家和新手之間最基本的區別,可能是專家能夠把更多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問題。另外,專家還能夠以更快的而且更經濟的方法解決問題,有更強的自我監控技能,而且能夠比新手在更深程度上觀察和解決問題。
比如,同樣學習一個新知識,新手可能會說“啊哈!我記住了!”而專家則會說“對呀,我的那個問題就可以用這個辦法來解決”。
解決問題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問題發現階段,以創造性思維為特征,發現新問題、新障礙,并對其進行回應的過程;問題解決階段,為當前明確的任務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
人們平時說解決問題,更多強調的是后面一個階段,也就是如何更好地處理一個已經出現的問題。但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深刻的表現在于:當大部分人沒有發現那里有問題的時候,你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在拆書幫的A(拆為己用)環節,學習者聯系自己尋找案例的過程,不僅鍛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鍛煉了發現問題的能力。
- 等問題自己爆發,然后去解決,顯然比在問題出現的初期就發現并解決要被動。主動解決問題源于主動發現問題,而這個能力是需要反復練習才能獲得的。
重構式的學以致用
更深入的研究發現,“學以致用”有兩種方式:一種叫擴張(Accretion),一種叫重構(Restructuring)。
顯然,大部分人更習慣擴張式的學以致用,會盡力用新的知識去適應原有的思考和行為模式,就像削足適履,就像新酒裝在舊瓶中。只有高級學習者才有意識地做到重構式的學以致用。
與學習促進者相關的成人學習理論:
學習螺旋之二:“歸納-演繹”
這個過程和“體驗-反思”的學習螺旋很相似,所以稱為“歸納-演繹”學習螺旋。對于同樣一個知識,學習者進行“歸納-演繹”學習螺旋的次數越多,就越能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敘事性學習、身體親歷學習、精神訓練法
拆書幫特別應用了3種促進學習者進行演繹的學習理論——敘事性學習、身體親歷學習、精神訓練法。
在拆書幫中,敘事性學習主要指的不是拆書家講故事幫助學習者理解和記憶,而是指促動學習者自己敘述過去的經歷,還可以把自己親身經歷或見過的事件加工、改編成一個案例。
身體親歷學習:所以,拆書幫現場學習不僅強調學以致用,也強調“在用中學”。這就是“促動參與”的意義。因為學習者自己讀書可以做到“反思”,但比較難做到“體驗”。而“體驗”正是現場學習的優勢。(或者說,能夠促使學習者在體驗中強化學習效果,這應該是現場學習的優勢。因為我們都見過不少照本宣科式的現場學習,學習者只有聽講,沒有體驗。)
精神訓練法:一般在培訓或輔導等學習場合提到應用,更多強調的是規劃和跟進學習后的應用。拆書幫在催化應用這個步驟,借鑒了運動心理學和腦科學研究的一項突破性成果:
這個研究結論已經廣泛用于運動和技能的訓練,稱為“精神訓練法”。(Mental Practice)
在大腦中彩排可以緩解緊張,主要是因為精神訓練可以影響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從而控制呼吸、心跳、體表溫度等等,讓人感覺沒那么緊張。
在學校里,主要強調個體性認知,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其他學生的表現無關;在成人學習中,學習的結果能否達到目的,就與他人做了什么、學習者之間的協調有關。
在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中,知識作為存儲物被放進學生這一容器;而在拆書幫現場學習中,學習者不僅可以從圖書片段和拆書家講解那里得到信息,而且學習者之間也會相互影響、相互學習。學習者通過傾聽其他學習者的想法,認識到自身在這個主題上的不足,從而更加愿意學習。
拆書幫理念的三大實踐方法中,便簽讀書法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對“與高級學習者相關的成人學習理論”的具體應用,而與學習促進者相關的理論,則體現在拆書幫現場學習和拆書幫俱樂部的流程中。
第五章 拆書幫現場學習全攻略(暫跳過)
第六章 沒有你拆不了的書
顯然,對拆書家備課來說,最容易的類型是實用類,其次是理論類,敘事類和其他類較難,自由度也較高。不同拆書家拆解同一本實用類圖書,差別不會很大,但拆解敘事類和其他類,就因人而異、見仁見智了。
接下來是對4類圖書確定知識片段、備課、講解方法的介紹和示范。
實用類圖書
要講解原因,是因為人們在知道為什么要做一件事之后,做這件事的意愿會加強。第二點是告知人們聽從這個建議去行動之后會如何,這樣會鼓勵學習者更愿意去行動。
理論類圖書
確定知識片段
在理論類圖書中,拆書家要找出作者的主要結論,總結核心理念,然后在講解中將之轉化為建議。
一本優秀的理論類圖書的核心價值,就在于它會提出一些此前未明確提出的觀點或理念。
一本行為心理學教科書,可以分解為行為心理學是什么的觀點、研究它的意義是什么的觀點、對它應該由哪些部分組成的觀點,以及每個部分的最新研究成果匯總。其中,大部分內容對于學習者希望達到的目的都沒有太大意義,拆書家需要做的就是找出那些對我們有指導意義的觀點或理念。
敘事類圖書
對敘事類圖書的拆解,較高的境界是富于樂趣卻不流于膚淺,故事遙遠卻能聯系到眼前,源于點卻能帶出面,啟發瑣碎卻能闡釋系統。
當你能夠不假思索地做到把敘事類內容都拆為己用,對別人看過只能觸發感受的東西,你卻可以收獲理性的啟發的時候,那么,你的學習能力就達到高級學習者的境界了。
其他類圖書
其他類圖書的界定不是說這本圖書不可以劃分到前面3類圖書之中,而是拆書家對這本書的拆解思路不同,可以稱為“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式的拆解——你得到的啟發,或者你作為拆書家希望學習者得到的啟發,和圖書片段本身的內容不是一回事。
比如,我們把一本育兒類圖書內容拆解為對工作溝通的指導,把一本健康科普類圖書內容拆解為邏輯訓練,分析作者寫作的手法來拆解出說服人的技巧……
所以,“其他類圖書”可遇不可求,不是拆書家故意要找一本其他類圖書,而是在讀某本書的時候有了聯想。
小結
第七章 拆書幫職場核心能力
《你的降落傘是什么顏色?》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如果你要換工作,不要太囿于從前的工作職位,去盡力發掘自己擁有的能力,然后將這些能力組合成新的形式,找出可以運用這些能力的工作。”
-
20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舉國推行的教育改革,則圍繞著“與工作相關的核心能力(Employment-related Key Competencies)”展開。所有與工作相關的能力都可以歸入7類核心能力,分別是:
與工作相關的核心能力
具體的分類方法不同,但方法論是一樣的。就是說,無論時代和工作環境變化多快,需要工作者具備的核心能力是不變的。只要把握住不變的核心能力,就不至于淪為獻祭給時代的“豬頭”。
核心能力從哪里來?
是從知識來的嗎?不是。你可以是電子商務專業的碩士,但成不了馬云;你可以讀幾十本關于演講的書,但成不了杰瑞?魏斯曼。
是從經驗來的嗎?不是。資深英語老師不是個個成了馬云,資深電視臺制作人也不是個個成了杰瑞?魏斯曼。
拆書幫職場核心能力
你一定要寫出一兩個你自己的案例,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你編寫的。只要拆解出自己的案例了,這些知識也就開始轉化為你的職場核心能力了。
參照拆書幫的方法做一個更優秀的高級學習者,參加拆書幫在線互動或現場學習,你會發現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甚至為自己不熟悉或尚未出現的工作做準備,這并非不可能,只要學會強化自己的職場核心能力就可以做到。
這世界變化快,又何必弄明白。“內力”練好了,大可不必追趕時代,時代的浪潮會繞著真正有能力的人轉的。
拆書幫的獨特貢獻在于給出具體的提升某項核心能力的解決方案,用“體驗+反思”形式培養人的特定能力,效果非常好。
做“認同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心理行為:
1.人們重視自己所說的話和自己得到的結論,而不重視自己被告知的東西。
2.人們重視他們索要得來的東西,而不重視免費得到的東西。
第八章 拆書幫與學習型組織
企業內部學習促進者也應如此。不要總是去想我自己可以怎樣表現得更加出彩,甚至不要去想我怎樣可以在學習過后的反饋表中得到更高的評分。應該在準備中把心思放在學習者的需求調研和能力分析上,在現場做好促動、催化和引導,把時間多留一些給學習者。最終,只要關注我怎樣幫助學習者把圖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和行為。
拆書幫與知識管理
顯性知識的管理
依照德魯克的觀點,組織中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資產,既然是資產,就需要管理。所以,組織應該建立資料庫,然后像管理物料一樣管理知識,使它們能夠被方便高效地取用。
一個企業也是如此,必須認識到知識是很重要的資產。企業需要有意識地收集企業中的知識,存儲到知識庫中,然后有效地傳遞這些知識,也就是讓其他員工可以找到這些收集好的知識,并加以運用。
這類可以收集、存儲的知識,叫作顯性知識。對顯性知識進行管理,是知識管理的第一大領域。
經驗性知識的管理
無論是戰爭還是企業經營,能夠在經驗中學習都是極為重要的。這涉及第二種類型的知識管理——對于經驗性知識的管理。
但經驗性知識不同于顯性知識,要從中獲益需要高質量的反思和較強的歸納—演繹能力。
知識管理是一個宏大的課題,我們無法詳述,在此只簡要說明:企業若打算實施和落實知識管理,拆書幫是有效的工具。拆書幫作為方法和工具,可以協助解決兩類知識管理中的難點。
在第一類知識管理中,記錄和存儲顯性知識并不難,難處在于已經存儲起來的顯性知識怎樣取用、怎樣再傳遞給員工。拆書幫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習者更好地掌握顯性知識。
這很容易理解:歸納到知識庫的顯性知識,與圖書的知識片段并沒有區別。人們閱讀圖書有哪些問題,從知識庫中取出知識就有哪些問題。換句話說,若不配合成人學習的五大公理,若不設計學習時的體驗和反思,若員工拿著這些知識卻不能聯系自己、規劃應用,那么企業精心收集、歸檔的各類知識,就像是倉庫深處蒙灰的設備,像是書架高處蒙塵的圖書,很少有人去碰,就算拿出來也起不到實際作用。
在第二類知識管理中,難處在于經驗性知識難以歸納整理,而拆書家能夠促進員工有效地從經驗中學習,把他人的經驗性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為什么經驗性知識難以管理?因為經驗基本都是在特定情境下的做法。哪些經驗可以復制,哪些可以借鑒,哪些完全沒有意義?
經驗性知識的管理難度就在于此——在那一個時候,對那一個客戶的特定需求,我做了那些事,最后達到了那樣的效果。而要把這些經驗分享給他人,要么需要給出大量的背景和細節,于是難免冗長;要么需要高度概括,但高度概括后的東西,常常非常正確以至于沒有意義(大家早就知道),或者缺乏情境從而不具備學習價值。
這種情況下,“學”比“教”更有效。換句話說,如果試圖把經驗總結成一二三四五的金科玉(通常叫作“標準操作流程”),教給其他員工記住,要他們照章辦事、照貓畫虎,這很難起到預期效果。但是,如果能夠讓學習者主動思考和加工,理解這樣做的原因,然后把其精髓應用到自己工作當中,就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學習不是僅僅基于之前做了什么,更是基于對經驗的反思。
總結
后記
改變并不容易,但是必須。
10.如果一本書內容很多,可是您說兩個多小時的拆書幫最多選擇七八個片段,那怎么辦?
第一,你是為書服務,還是為學習者服務?對學習者來說,能把幾個知識真正用上,遠比概覽一堆知識重要得多。
第二,選擇片段,當都很重要的時候,就分主題,分為兩三次拆書幫活動,每次圍繞一個主題進行。
第三,實在不行,就用兩個小時拆6個片段,再用半小時概覽10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