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端午,粽子飄香,卻再也沒有了小時候的味道。
在來廣東之前,我是從來沒有聽說過咸肉粽,堿水總神馬東西的,更別說吃了。我們吃的都是紅棗粽,蜜棗粽,而且是用那種老粽葉包的。
離端午節還有幾天的時候,媽媽就會買來老粽葉泡在水里,泡上一天一夜后再拿刷子一個個刷干凈,沖洗,再煮熟,晾干,經過這樣處理的粽葉就會很韌,不容易破(鮮粽葉在我們那里也是比較少見的)
糯米也必是要提前泡好的,抓一把米,再放一兩顆紅棗進去,有時也會配點花生米,讓口感更豐富,裹起來,用繩子扎好,全部包完后,放到鍋里大火煮開,再小火慢慢燉,光是聞那個香味兒,就足以口水流下三千尺啦!
煮熟后,必是迫不及待的要先拿一個解饞的,燙嘴也顧不上了,邊吹邊吃,嫌不夠甜的,再蘸點白糖,分分鐘,一個粽子下了肚!
除了粽子,家家的大人是要給孩子們做香包的,用各種花色的碎布片縫成不同的造型,里面再裝上白芷、丁香、蒼術、佩蘭、艾葉、冰片、藿香、樟腦、陳皮、薄荷等中草藥,據說孩子們帶上具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而且古代戴香囊真是可以治病的,叫“佩服”,與我們今天理解的佩服是兩個概念。
以下些圖案都是我們小時候常見的。
我媽媽最愛給我做的,是"搬腳兒娃娃",是不是特別憨態可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