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人都認為只要足夠努力就會有足夠的收獲。比如,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故事“懸梁刺股”,“鑿壁偷光”都是不斷地向我們證實這個道理。可以說,“努力=收獲”的觀念,已經融入到我們每一個人的血液里了。
但真得是越努力就越有收獲嗎?
《學習之道》作者芭芭拉斬釘截鐵告訴我們:錯!學習越努力不一定越有收獲,而且努力到一定程度,反而學習效果變得越來越糟糕。
我們很多人越學越累,越學越沒有成就感,最終“學習”變成了“痛苦”的代名詞,這與“努力=收獲”的錯誤觀念是密不可分的。
那作者為什么敢這么說呢?下面為你一一道來。
a)專注+發散=高效
作者提出了一個觀點:專注+發散=高效。
具體來說就是人有兩種思維模式,分別為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通俗的講,專注模式就是注意力集中的狀態,而發散的模式就是休息放松的狀態。
我們要想高效學習和工作的話,這兩種模式都必不可少,而且需要經常自由切換。
為什么這么說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從腦科學角度是如何解釋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的。
b)從神經學角度解釋
什么是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
神經學家研究發現,人處在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的神經網絡是不一樣的。
專注模式下的思維活動是利用理性、連貫、分解的途徑直接解決問題的一種模式,一般得到結果都是意料之中的。你把注意力集中到某樣東西上,專注模式就開啟了。
專注模式與大腦前額葉皮層(位置就在腦門正后方)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關。清醒專注的大腦前額葉皮層就會以自己為中心,自動沿著神經通路傳遞出信號。這些信號會奔向與你思考內容相關的各個腦區,將它們連接起來。連接的形狀有點像八爪魚(見上圖)。
發散模式通過讓大腦處于松弛狀態,讓潛意識來把當前問題與大腦中潛在的信息自由聯系和整合,可能會得出意料之外的想法。你只要放松注意力,任由思維漫步時,發散模式思維就出現了。
發散模式下,由于大腦的不同區域,包括相距很遠的區域都有可能相互聯系,它們沒有一個中心發送信號,所以腦區之間的連接分布得更加分散,比較紛亂復雜(見上圖)。也正是由于這種無中心大跨度連接,所以才會產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想法和解決方案,我們把它稱為“靈感”。
為什么需要兩種模式?
至于為什么人類需要兩種思維模式,這個答案可能深藏于生物演化之中。
自然界危機四伏的環境特點,決定了動物在覓食時是非常專注的,但同時他也必須警惕是否有其他危險。只有那些能協調好專注覓食和發散警惕危險的動物才更有可能生存下來。這也符合進化論中的優勝略汰生存法則。
比如,你觀察鳥類在吃東西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們先啄一下,然后停下來四處張望。這其實就是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的自如切換。
而人類的大腦運轉方式與此很類似。人類大腦左半球與慎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事項聯系更緊密。它似乎更擅長處理連貫性的、充滿邏輯性的思考。
而大腦右半球相關的,更多是想四處掃視環境、與他人互動或者處理情緒之類的活動。它似乎更擅長宏觀把控、直覺認知、情緒相關的事情。
雖然左右腦有細微的差別,但無論是專注模式,還是發散模式,都要求兩個大腦半球同時參與工作。
還是那句話,要解決任何學習和工作中的問題,都離不開兩種模式之間的互相切換。
c)模式交替學習
操作三步驟
結合作者的闡述和案例,我總結了模式交替學習法三步驟:
第一步、專注學習思考。具體來說,你需要保持注意力集中,開啟專注模式,用邏輯嚴謹地推理分析清楚當前的問題或者新知識。
第二步、充分合理休息。也就是說,開始休息后,大腦自動切換到發散模式,用潛意識來把問題與我們已有的內在經驗進行關聯,產生新的理解或想法。
第三步、專注學習補充。也就是說,再次保持注意力集中,用新的理解或想法來解決當前的問題或梳理新知識。如果還沒有徹底解決問題或者沒有理解透新知識,再回到第2步,重復循環2,3步,直到徹底搞定。
為了能深刻理解這三步驟,一定要在具體場景中去講述如何使用它們。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下三個典型的使用場景。
使用場景1:掌握新知識
我們學習的時候經常會有個錯覺,以為理解記住一個新概念,你就完成學習了,然后就不用管它了。
正確的學習方法應該遵守模式交替學習法,具體如下。
首先,排除一切干擾,先集中注意力理解好新概念。把梳理成一個簡化模型。
然后,開始休息,進入發散模式。休息的時間,應該留出足夠長的休息時間,讓你的意識完全從當前的新知識脫離出來。更加新概念的復雜度和規模,時間長短不一,概念越復雜,包含的子概念越多,休息的時間可以越長一些,通常從幾分鐘到幾個小時。
休息的方式可以多樣化,比如散個步,打個盹,或去健身房,或去做點與剛才思考的事情完全不同類型的事:聽音樂、做家務等等。
休息時間里,發散模式開始發揮作用,用新角度看待新概念。在此之后,當你注意力重新轉回到新概念上時,你就可以將發散模式里產生對剛才概念的新想法和新模型整合起來了。
然后在進入專注模式,一個專注與發散持續交替的過程。
這時你對新概念的理解才算基本掌握了。如果這個概念非常復雜,可能需要再來一次學習+休息的流程。
使用場景2:捕捉靈感
關于捕捉靈感,作者只是提出并列了幾個前人的事跡,并沒有給出具體的做法。
這里列出大錘老師講述的捕捉靈感三步驟(其實就是模式交替學習法的修改版),也分為三步:1.種問題種子;2.合理休息;3.限時完成。
第一步,種問題種子。就是你當前要解決的問題進行一段時間的思考,這就是往大腦里種種子的過程。這是處于專注模式。
比如,剛看了一本書,也整理了筆記,想寫一篇讀后感,該怎么寫呢?你想了一段時間,感覺有三四個思路,思考了一時間也不知道用哪個思路好。
第二步,合理休息。種完問題種子之后,接下里就要把問題徹底拋在腦后,好好休息,直到你的大腦意識自然地忘掉了之前問題,讓剛才種下的種子在大腦里潛意識發芽生長。
這是從專注模式轉換到發散模式。休息的時間從幾分鐘到幾小時不等,最好不要超過24小時,否則靈感還沒有來得及傳遞給專注模式就會消失掉。
休息的方式與第一個場景里基本一樣。另外有很多專家和發明家的休息方式值得借鑒:
比如,創造力研究專家霍華德.格魯伯提到過3B休息策略:睡覺(bed)、洗澡(bath)、做公交車(bus),三者任選一即可。
還有,愛迪生在遇到棘手難題,他會拿著球坐在躺椅上,在身旁的地上放個盤子,然后逐漸放松下來,任由大腦進入自有開闊的發散思維模式。而一旦愛迪生睡著,他手中的球就會滑落,小球落進盤子的響聲講他驚醒。在這一瞬間,愛迪生就會抓住發散思維留下的碎片,找到新的解決方案。
第三步,限時完成。充足的休息之后,接下來就要限時完成任務。限時的目的是讓大腦處于高度專注狀態。再次從發散模式,切換回專注模式。
很多時候,你已經有靈感解決這個問題了,但解決到一半就又沒有思路了。這時不用著急,可以回到第二步,再休息一次,然后在回來專注解決,如此循序直到問題解決了。
比如,還是寫讀后感的例子。當休息回來后,你大腦很可能就已經決定選擇那種思路,而且寫作的過程中,感覺文字之間從指尖流出來一樣,一氣呵成。
使用場景3:被困住了(自制力很強的人)
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自制力很強的人身上。畢竟,他們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在別人都放棄的情況下他仍堅持不懈。
所以自制力很強的人會更難關閉專注模式,進入思維定式,結果變得“太努力了”,容易被現狀或問題困住了。
如果你是這種人,那么有一個技巧適合你:重視傾聽。把同伴、朋友或親人的意見放在心上,他們會在你沮喪到極點時會有所察覺。這就是俗話說得“旁觀者清”。
就算你當時真得認為自己是對的,也請告訴自己:“就算他們全是錯的,我也應該暫時放下自己的觀點好好聽聽他們說什么,而且一定要聽完”。
傾聽就是讓自己從專注模式轉向發散模式。
最后來回顧一下,首先我們就跳出越努力就越有收獲的誤區,提出只有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持續交替,才能實現高效學習。
然后,我們從神經學的角度,解釋了專注模式是通過大腦前額葉皮層為中心,集中連接大腦各個區域的過程;而發散模式是沒有一個中心,大腦各個區域自由連接的過程;分析了人類有兩種思維模式的原因是生物應對環境進化的結果。
最后,我們整理出模式交替學習法三步驟:專注學習思考、充分合理休息、專注補充理解;然后講述了三步驟分別在掌握新知識、尋找靈感,和被困住了三種場景下是如何使用的。
最后提一句,我最近兩周都沒有練習彈鋼琴了,剛才去彈了一下《千千闕歌》鋼琴曲,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兩周前,其中有段的旋律左右手怎么也協調不起來,今天一上手就協調起來了。這種有如神助的現象應該就是發散模式下潛意識的學習吧。
你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呢?如果有的話,可以留言分享一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