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在微信群里說想辭職開個烘培店。理由是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也不知道能干什么,就只有烘培這口愛好,于是想把興趣變成職業。
大家紛紛支持,各種出謀劃策。
我認為是否真的做,如何做,不是兒戲。
為了興趣押上自己所有的時間和機會籌碼,幸運的做得風山水起,找到“真愛”;不幸的就是用“婚姻埋葬愛情”,以后累覺不愛了。
不是所有的興趣都能變成職業,也不是所有的職業都容易變現。不僅有行業門檻,還要有職業能力要求,確定真的要開始了嗎?
1/三分鐘熱度還是真愛?
先別匆匆忙忙把興趣變成職業,喜歡喝咖啡就開個咖啡館,喜歡攝影就成立個工作室。首先要知道你的這個興趣怎樣產生的,能夠維持多久,為什么是這個不是那個?
人們玩游戲可以通宵達旦不眠不休,因為好玩有成就感。殺死一只怪物,它可能會掉落一件精良裝備。這叫做激勵。
正向的激勵會刺激人們體內產生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遞質,這種物質能夠傳遞快樂、興奮。
如果只靠多巴胺的刺激,興趣很快變成三分鐘熱度。多巴胺不能一直強烈分泌,疲倦的大腦會讓它新陳代謝掉。
但是,如果你的興趣還是你的優勢,不僅喜歡還非常擅長。快樂的來源從外求轉為內尋,興趣就會相對穩定。
更進一步,喜歡做的這個事情符合你的核心價值觀,興趣就會非常持久和穩定。
比如你喜歡寫作,寫得還不錯,如果你的核心價值觀是家庭與智慧,成為一個自由作家可能就是你的Dream Job了。
沒有自我察覺而所做的一系列職業決定都是盲目的。把興趣變成職業前,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自我認知。(昨天推送了關于自我認知的文章,可翻看閱讀)
2/找到“生產型”興趣
興趣和職業的本質區別是,興趣是為自己服務(自己獲得快樂),職業是為他人服務(別人獲得快樂)。
也就是說,你的興趣必須能夠創造價值,讓你自己爽的同時讓他人也爽,才有可能成為你的Dream job。這樣分析,并不是所有興趣都有產出,有成果。
有些興趣是“消費型”,沒有產出,只能自嗨。例如讀書、旅游、看電影。
只有類似于寫作、攝影、演講的興趣才能為創造價值,這些興趣叫“生產型興趣”。
很多人把興趣變成職業后會感嘆“累覺不愛”,是因為他們混淆了興趣的類型。
我們喜歡享受結果,卻未必愿意執行整個過程(把“興趣”服務他人)。
要把消費型興趣變成一種職業,前提是可以轉化為符合自身優勢和價值觀的生產型興趣。很多人都喜歡讀書,但未必個個都能成為作家。
事實上,也不是所有生產型興趣都能變成職業,要能進行商業交換,要能變現。保障你的生活所需,養活自己,這才是最關鍵。
3/光鮮和狗血
看到光鮮的一面,也清楚狗血的地方。
很多職業,我們往往只看到光鮮的一面,卻看不到狗血的地方。
很多人看到投行和咨詢公司的光鮮亮麗,卻看不到他們忙得不分黑夜,整天出差到處飛。
羨慕臺上侃侃而談,時而風趣幽默時而博學多才的培訓老師,卻不知道他們曾經受過的打擊,如何苦逼練功。
投入一個全新的職業,需要提前做好很多功課。了解它的全面貌、整個運作流程。
舉我閨蜜的例子,要開烘培店,首先需要了解如何經營門店(實體店/線上經營),如何吸引客戶,如何提供運營,如何定價,如何控制成本。
動手烘培食物(興趣)這個環節所占的時間在整個工作時間中其實比例非常少的。這一點做好準備了嗎?
過去只會花一小部分時間在這個興趣上,現在需要整天與這個興趣相關的所有事情打交道,工作和生活的界限開始模糊,人際網絡發生變化,關注點開始轉移。
這一切的變化意味著生活方式將會發生巨變。這種巨變是自己所期待的,還是超出所承受的范圍?
4/享受過程,盡其所能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的作者 Angela 從2005年開始,通過對數以千計的美國高中生進行研究,發現興趣與成就之間的真正邏輯:
興趣對成功非常重要,但要把興趣變成杰出事業,“Grit(堅毅)”的品質必不可少。
既然上路了,那就盡其所能,勇敢迎接各種挑戰。試試看,走出舒適區,看看自己能做成怎樣。
“成”的后面并不一定帶著“功”和“就”,那是世俗的標準。不被外界標準綁架,從內在出發,既然選擇了這條路,我們想做成什么樣子?
對于這一段寶貴經歷,我們在這過程中想活成什么樣子?
想清楚了,就去享受著過程吧。就像去玩一場游戲,游戲規則是自己定的,一定要有趣有意思,用玩的享受的心態去對待每一個挑戰。
每打完一個怪獸,我們都升級了,迭代了,更有能力和經驗去迎接下一個怪獸。未來的某一天回頭看,我們就是這樣一步步成長的。
5/給自己一個止損期
以上幾點分析都是非常理性,通過這樣的分析下來,要把一個興趣變成職業的成功率可能會高很多。
然而很多人還是不敢出發,也許是選擇太多了,也許是對未知的恐懼。生怕沒有做出一個“最佳”選擇。
其實,不妨這么想,給自己一個期限,一段止損期,一段任性期,或者叫一段追逐夢想期。在這個期限里,準備好時間、糧食、做好心理建設,然后就勇敢踏出第一步吧。
曾經看到過一個自媒體大V的很勵志故事:
剽悍一只貓(大V的名字)裸辭做公眾號,懷揣著幾萬塊,給自己100天時間的止損期。
在100天里,相當專注,醒著的時候都在想如何做公眾號,產量最高的一天寫出了五篇文章。在將近100天時,卡里只剩180多塊。
于是他寫了一篇文章名為《為了詩和遠方,我終于實現了眼前的茍且》,文末附上付款二維碼(那時微信還沒開通打賞功能)。
一晚上收到5000快打賞,幫助他熬過那段困難時期。現已在簡書排名第二,微信公眾號60多萬訂閱。
每個人都本自巨足,擁有解決所有問題的能力,實現夢想的能力。
如果你有一個想變成職業的興趣,那就勇敢去做吧!
大膽去嘗試、去試錯,你的激情轉瞬即逝。給自己一個期限:在這個期限內享受地、暢快淋漓地、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到了那個期限,再去看“我是再堅持一下,還是轉彎”,相信自己的直覺。
最近沒做成又何妨,以后老了給孫子講故事時,起碼我年輕時也有一段精彩的奮斗史,挺好的。
文章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后臺聯系,我會及時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