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多年前的春晚,出現過一個相聲,是牛群和馮鞏說的,內容是關于健康。其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如何能健康長壽呢?有一本雜志不斷的推出各種說法——一期說生命在于運動,下一期就說生命在于靜止;一期說長壽屬于胖子,另一期又說長壽屬于瘦子;一期說要多吃人參,再一期則說多吃甲魚······假想自己是讀者的馮鞏嘗試各種說法之后,反而變得不知所措,內心的感受從踏實到焦慮,進而憤怒,直至升級為崩潰。
這個例子如今只當笑話看,而且大概多數人已經對“健康”有比較全面的認識,知道了一些最基礎和根源規律,也就有自己的把握了,便不會再盲目跟從某種方法。
與此同時,隨著人們對生活中更多方面的關注,外界又處于急速發展的情勢,太多曾經只知一二甚至不曾涉及的領域不斷的闖入到每一個人的生命中。
隨之而來,不同水平的人以各種方式在各領域分享自己的所學所得。同時還有一部分人在引領大家看到、關注、焦慮自己的“知識焦慮”,以便引導更多的學習和投入。
于是也真的迎來了如同多年前健康雜志讀者般的人群,進入到一輪新的更廣闊領域的跟從中。因為人們焦慮于自己在某方面的無知,焦慮于目前的個人狀態,焦慮于跟上群體的節奏,焦慮于把控未來走向······
但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喧囂,有一種聲音開始出現——“看了那么多人生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讀了那么多書,還是做不好身邊小事。”“上了那么多課,為什么還在原地?”
心理學告訴我們,處在情緒里的人是很容易做出沖動的決定,你是否能夠跳出焦慮,先做一個分辨?懂得分辨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分辨什么?
那些說法是否真實可行?
是的,每一種說法都必然有其來源、基礎和道理,其中有一些說法運用到實際中也是有效的。但其適用的人群、范圍、條件、時機以及運用方法的人等等都是很重要的起效因素。
人的大腦運作還有一種運作機制,只要自己做過的事情,或者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總能找到相應的理由和說法來支持自己。但這并不足以支撐這樣的做法放之四海而皆準。
比如在前不久各種媒體報道的,公司里因為員工沒有完成業績而層出不窮的奇葩懲罰手段,都包含有當眾羞辱員工這樣的元素,即使事后老板的解釋是在運用激勵的手段,希望員工可以在未來做的更好,并且自己是因為看重員工的潛力才這樣做的云云。一百個所謂“好”的出發點,也掩蓋不了羞辱的存在,難道為達目的羞辱是唯一的方法嗎?是各種選擇中更好的方法嗎?是必須的做法嗎?
那些說法是否專業?
這個標準比較難把握,因為不同的專業會有不同的特質。
在想接觸但尚不了解某專業的人,可能會摸不到頭腦。但目前網絡如此發達,信息量級如此巨大,只要有心,總可以通過多方搜集獲得一些相關的甄別依據。也可以先找一些正統的途徑,或者找到理念正統的人去了解個大概,來指導自己選擇。最不濟,花掉有限制的成本去實際感受,揚棄的學習,也能做到心中有數,及時止損。
但多數情況是,愿意去各種學習的人,往往是已經在某個專業里呆過一段時間的,會有各種途徑和資源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專業”。如果一個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里,都分辨不出接收的那些信息專業與否,那么這個人在以往的學習和應用中是否專業也就可想而知了,又或者從一開始他就沒有注重過所謂“專業”。
子曾經曰過“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這個“上中下”倒不是說什么專家等級、名氣大小、曝光度如何,而是道術的高下吧。
偏離的危害除了無所得,更嚴重的是當你接受了不專業的信息,可能需要加倍甚至更多的付出來“洗滌”掉那些負面影響。
因此,如果真的對自己負責,請在“專業”的向度謹慎甄選,至少找到有專業精神的內容和人才去關注。
那些說法是否適合我?
羅胖多次提到他看了一本書,關于未來人類可以活到100歲(這里都不提書名了),于是開始焦慮自己60歲以后還會活很久,那么將要過怎樣的生活呢?如果到時候自己跟不上時代或者無法像現在這樣做一些事情,那生命的意義何在呢?
但他也曾多次提到過的,同樣是看了一本書,關于對未來的預測,說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狀況和對世界的認知來推測未來,因為變化真的太多,很多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這兩者之間有多么的矛盾不去討論,因為醉翁之意是在推自己app上面的內容而已,自然反復的提及這些內容無可厚非,只是后面的事作為受眾的人們需要自己去權衡、甄別吸收。
在他的說法里不難看出,羅胖是一個多么想要做事、終身體現個人影響、實在價值的人,而在他的理解里,也只有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才能算是生命有意義。
可是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這是存在主義甚至整個人類生命長河中長久以來的議題。現在被廣泛接受的說法是:每個人生命的意義都是自己賦予的,每個人認為怎樣的生活對自己來說有意義就怎樣去做,每個人的人生意義是不同的。所以,60歲以后就放大假;邊玩邊工作;或者只是專注在自己的興趣又何嘗不可呢?一個人的價值不能只留給自己嗎?不能只帶給身邊的人幸福安寧嗎?
從另一面看,如果以我們當下的認知、思維水平并不能推測幾十年甚至是幾年之后的世界變成什么樣子,現在我們去焦慮未來又有什么意義呢?也許我們拼命打算的,為60歲以后做的準備到時候反而成了負累也說不定吧。
所以,一個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以做的是什么,擅長的是什么,發展的方向是什么,個性化的意義是什么,想清楚了這些可以幫忙摒棄掉一些干擾,關注到真正對于自己來說重要的東西。
別人提供的信息,哪些可以為我所用?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外界的信息那么多,選中適合自己并真正為我所用,用出效果,用出心得才算時間、精力和金錢沒有白費掉。
我想這也許能夠回答“為什么我上了那么多課,卻依然在原地?”課程上的干貨是人家趟了無數次水,不斷沉淀總結,包括結合了很多前輩的經驗,而后“烘干”出來的,如果希望更上一層需要把干貨給浸潤,自己重來個遍,甚至更多層面的去實踐,才會發現自己可以回望出發點了。
別人提供的信息,哪些可以令我更關注當下、踏實前行?
在幾乎全部的內容提供都專注在有用的時候,這其實是一種奇怪的現象。且不論莊子所言“無用之用”,僅就陰陽平衡有無相生這般最本源的道理便可見其中的問題。如同一幅畫總要有留白,也正是因為有了那些留白的部分才能看出畫面的表達層次和深遠意境。
生活中當我們總在焦慮于怎么辦,試圖去得到一些方法,憧憬著改變些什么,往往會忽略很多眼前真實存在的東西,比如個人的感受、當下的狀態;也難以以一顆安定的心去面對那種種的復雜。
有時,外界越紛亂,我們越要能夠安靜下來,給自己一些空白出來,為的是看的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