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讀三國感想
時隔多年,再次于上班閑暇之余重讀三國。回想剛開始讀三國時,還有很多字不認識,但仍然不影響對演義中人物的喜愛,尤其是趙云的形象,栩栩如生,是我少年時最崇拜的形象,其長坂之戰,漢水之戰讓我愛不釋手,不知道讀了多少遍。
如今再次重讀三國,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閱歷,已經有了不同的眼光以及看法。三國中的人物或多或少都人格缺陷,比如劉備的偽善,關羽的狂傲,但是羅貫中似乎偏愛趙云諸葛亮,縱觀全書,諸葛亮和趙云,一文一武,堪稱完美,不得不讓人贊嘆。
趙云的完美,體現在他的能力和人格上,或許他在三國中所占的筆墨并不多,但是他的每一次出場都扣人心弦。
1、完美的出場
他第一次出場是在第七回“袁紹磐河戰公孫,孫堅跨江擊劉表”中。在首次出場中,趙云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種氣宇軒昂的猛將風采:“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額,威風凜凜,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作為一位少年將軍,趙云的第一次出場就與袁紹手下的猛將文丑戰成平手,救了公孫瓚,并險些幫助其反敗為勝。他的首次出場就堪稱完美無瑕,一位初出茅廬的小將卻擁有力挽狂瀾的能力。
而在陳壽的正史《三國志·趙云傳》中寫到,“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云遂隨從,為先主主騎。”后來,裴松之在為《三國志》做注時,則引用了《云別傳》(一本專門寫趙云的書,現已失傳)的內容做補充。歷史上對趙云的了解,其實多數是源于裴松之的注。“《云別傳》曰:云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云來附,嘲云曰:“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征討。時先主亦依托瓚,每接納云,云得深自結托。云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云辭曰:“終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紹,云見于鄴。先主與云同床眠臥,密遣云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遂隨先主至荊州。”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趙云所懷的志向是從仁政之所在,解民之于倒懸,作為一名武將,身懷儒家的至高的理想,濟世安民,這是何等的人格魅力。
2、忠肝義膽的猛將
《三國演義》第一百九十三回,“后主所言,放聲大哭,曰:“朕昔幼時,非子龍必死于軍之中矣!”即下詔厚葬,謚封大將軍、順平侯,敕葬于成都錦屏山之東。建立廟堂,四時享祭,命太常致祭,詔曰:云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沖,涉途艱險,賴恃忠順,濟于危險。 夫謚所以敘元勛也,經營天下,遵奉法度。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志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溺;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故特賜大將軍、順平侯。主者施行。”
這是演義里劉禪和姜維對趙云的定論,姜維還特意提到當陽之役,當陽長坂坡一役,可以說是使趙云聞名天下的事跡。每每在文學家筆里,當陽長坂坡都是他們大書特寫,極盡溢美的情節。在演義中,“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可謂是全書的最為經典的章節之一。當時,劉備已經被曹軍追擊得狼狽不堪,只剩下部分殘兵敗將。自己的性命都顧及不了,何況是自己的家眷?(這與漢高祖劉邦在滎陽大敗的場景頗為相似)而保護劉備家眷的任務正好落在趙云的身上。劉備是個出了名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人。如此險境,自己能脫身已經不錯了。因此,就算趙云完成不了任務,相信與趙云那種親密關系,劉備也不會怪罪。但趙云念念不忘自己的責任,沒有跟著劉備向南逃走,反而投北而去,在千軍萬馬中尋找劉備家眷。于是演義中最為驚心動魄的場面就出現了。“趙云懷抱后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后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余員。”順著這個情節,羅貫中還不忘附上幾首詩:“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羅貫中對于趙云的武藝刻畫得可謂極盡完美。有人統計過,趙云在演義中共與約四十名武將交鋒,無一敗績。若只看有名有姓的武將,趙云共殺了26名(長坂坡里殺的五十余員大部分沒有具體名字)。一本書里記載殺敵將七十多名,冠絕三國。而毛宗崗父子在評價演義眾武將武藝時,也認為應該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趙云被擺到僅次于無雙呂布的位置,對趙云武藝的評價可以說是達到了頂峰。
如此忠肝義膽的猛將,正是趙云身為一位武將勇武的一面進行了完美的詮釋。
3、智勇雙全的常勝將軍
身為一軍統帥,需要的不只是勇武,三國里不缺勇武的人,如呂布典韋之流,然而,智勇雙全的將軍卻不多,漢水之戰,是一個典型的戰例。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率軍進攻漢中,次年黃忠在定軍山斬夏侯淵,于是曹操親自率領大軍來爭奪漢中,并先運大量的軍糧到北山下,有數千萬袋。黃忠認為可趁機奪取這些軍糧,便領軍出擊,當時趙云屬下的士兵也隨著黃忠一起出擊。但是黃忠的軍隊過了約定的時間之后仍未回來,擔心的趙云便帶著數十騎出了營寨,查看黃忠等人的情況。結果,果然遇到了曹軍的主力,趙云奮勇作戰,救出了黃忠及部將張著,退守到自軍營寨中。此時,張翼覺得敵眾我寡,應該閉門緊守。但趙云卻拒絕了這一建議,反而大開城門,偃旗息鼓,還親自橫槍立馬站在隊伍前面,毫無懼色。曹操見到趙云威風凜凜的樣子,加上天色已黑,不知敵軍數量,大驚,急忙退兵。當曹軍退兵時,趙云立刻下令用弓箭射擊曹軍后隊,結果曹軍自相踐踏,墮入漢水者不計其數。后來,劉備盛贊趙云:“子龍一身是膽也!”這一戰,趙云的智勇盡顯無遺,也為我們提供了兩個成語:“偃旗息鼓”和“一身是膽”。
漢水之戰本是由蜀漢大將黃忠建議并發動的一場偷襲戰,但是曹操軍對于糧草的防備是很嚴密的,所以黃忠孤軍劫糧,是不會那么容易的,好在蜀漢名將趙云膽大心細,能很好的判斷敵我形式,并迅速作出反應,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不但救出了黃忠和張著,還給了曹操軍重創,使得曹操軍失去了和劉備軍繼續相持的資本。而這場戰斗的驚險程度,連劉備也大為驚駭,在看了趙云作戰的地方以后,劉備不禁感嘆:子龍一身都是膽也。軍中將士更是稱贊趙云為“虎威將軍”。為了慶祝這場難得的勝利,劉備大擺宴席,將士們不分上下,從晚上歡飲至白天。
漢水之戰雖然只是整個漢中之戰的一場局部戰斗,但是他對整個漢中爭奪戰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云別傳》中記載,漢水之戰曹操軍不但損失了大量的軍糧,失去了與劉備相持的資本,更是在撤退時死傷了大量的士兵,這對曹操軍的士氣打擊是的非常大的,而與此同時,包括像王平這樣的將領以及士兵,死的死,投降的投降,曹操軍已經無力再與劉備較量下去,面對劉封這名小將的挑戰,曹操軍也只能閉關不出了。于是,在與劉備相持了不到兩個月后,曹操軍無奈,只能選擇放棄,撤出漢中。這也很好的解釋了《三國志》中,曹操與劉備漢中相持為何僅僅兩月就匆匆撤退。
而演義中對漢水之戰這樣描述“云大喝一聲,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云救出黃忠,且戰且走;所到之處,無人敢阻。”
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短短幾句,讀之令人悠然神往。
4、令人驚嘆的戰略眼光、大局觀
據說在成都武侯祠里,趙云像排在武將第一位,卻身著文官服飾,聽了之后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是,細讀趙云,卻發現他有著很多武將身上所沒有的文官風范,他擁有者許多文官都沒有的戰略眼光。
劉備占領四川后,《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七》記載,益州既定,劉備欲以成都的屋舍及城外的園地桑田分賜諸將,趙云反對道:“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后可役調,得其歡心,不宜奪之以私所愛也。”劉備當即同意。這里可以看到,趙云的大局觀,趙云解民于倒懸的高尚風骨。
到后來,吳主孫權遣大都督呂蒙奇襲江陵,殲蜀前將軍關羽。劉備大怒,欲征討東吳。趙云相勸道:“國賊,曹操,非孫權也。若先滅魏,則權自服。今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九》)。劉備不聽,率軍東征,留趙云督江州。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為陸遜所敗,趙云率軍接應,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當時天下的形式是魏強,吳蜀兩國勢弱,現在看來,蜀國最好的戰略方針就是練吳抗魏,諸葛亮隆中策劃的戰略方向就是東和孫權,北拒曹操。
關羽守荊州時諸葛亮已經告誡過他,然而由于關羽的狂傲,導致荊州失手,自己也命喪黃泉,到劉備的夷陵之戰,蜀國衰落,由此可以看出,趙云有著一般武將無法企及的戰略眼光。
5、品格高尚
趙云跟隨劉備攻取荊南四郡,并以偏將軍的身份代領桂陽太守,代替原來的太守趙范。趙范有一名寡嫂名為樊氏,頗有國色,趙范欲將她許配給趙云,但趙云并不是個貪圖女色之人。在美色面前,他斷然拒絕:“相與同姓,卿兄猶我兄。”當時也有人勸說趙云把樊氏納為妻妾,趙云則說得更有道理:“范迫降耳,心未可測;天下女不少。”后來,趙范果然逃走。這一個故事就是演義中“趙子龍計取桂陽”的原型。在演義中,劉備對于趙云這一品格大加贊嘆:“子龍真丈夫也!”
6、最終定論
趙云死后追謚“順平”,對于這個謚號,姜維解釋為,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有人認為這是姜維在忽悠劉禪,首先順不是給武將的謚號,其次“平”字,也不是“克定禍亂”,克定禍亂其實應該是“武”,“執事有班曰平”是說這人做事有節制,對于武將來說同樣不是啥褒義詞。這兩個字加起來頂多說趙云是個老好人,武功什么的絲毫沒被提及。再有一條說“惠無內德為平”。然而我卻認為,這是對趙云允文允武,文武雙全的肯定。
滾滾長江東逝水,他們已隨著歷史的長河遠去,留下的只有短短的文字,或許他被演義神話,但是,在我心中,趙云、諸葛亮、衛青、周恩來,是最完美的人,是一個沒有人能夠企及的高度。
再次看完三國,我感慨良多,李世民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無論是演義還是歷史,都給了我們兩面鏡子,我們可以知興替,可以明得失,我認為,看書,更重要的在于,明智,開啟智慧的大門。從三歲時父親教我秦時明月漢時關開始,我就在接觸著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我把孟子說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然而,至今未能從我身上看到浩然正氣;我常用文天祥的《正氣歌》激勵自己,然而往往傾頹;我愿以趙云的柔賢慈惠作為行為的準則,卻時常無容人之雅量,是我太笨,無法接受中華五千年的智慧,還是十多年來讀書太少,今日聊以此文,抒發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