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分享一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要聲明的是,這部電影看了可能會不太舒服——倒不是說拍得不好,是故事情節讓人難受得慌,環境壓抑,遇到的人與事也是壓抑的,導演用歡快的音樂和鏡頭表現每次重獲新生的松子,更凸顯松子命運的可悲。
很多人覺得松子所謂糟糕的一生是自己親手釀造的,我也持這個觀點,正因為如此,這部片留給我們可以想的就多了。我在看第二遍的時候整理了幾點:
1.做事要想后果,別為不屬于自己的事情買單
學生被懷疑偷錢,作為老師的松子居然在偷錢學生不承認時,自己湊錢去還給被偷的店家,錢不夠還“偷”同住老師的錢;還錢的時候為了避免麻煩,干脆說自己才是偷錢的人,最后被告密丟了老師這份工作,成為悲劇人生的開端。
這不會是正常人的舉動,我們也可以罵她有病,但是細想,生活中,我們也曾因為“怕麻煩”這類不成借口的借口敷衍了很多事情,最終造成更大麻煩。是自己的事還好,感嘆句自食其果,可如果是為了包庇袒護另一個人,事情可就不這么簡單了。
2.看重自己,才有被愛的資格
松子被渣男作家逼去面試陪睡女賺錢的那一幕,綁著傷口向弟弟要錢的那一幕,一再被拋棄的一幕幕,都讓人心酸。松子的每次選擇看似是重新開始,其實不過是重蹈覆轍。在殺死用她的錢養情婦的渣男時,她人生的悲劇達到高潮。她只是渴望被愛而已啊,只是她選擇的是卑躬屈膝乞討愛,沒有尊嚴地獲取愛。
癡男癡女為愛情所做的一切,有的可以作為愛的證據,但有的只能留在日后感動自己;如果在愛情中喪失自我,那就可能會失去被愛的資格了。
3.學會自省,多問自己而不是別人“為什么”
影片中松子受挫后都會問一句“為什么?”她總認為自己的不幸是別人造成的,卻不想自己為什么不能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她將原愛的缺失全都歸咎到生病的妹妹身上,感受不到愛的她選擇和家人斷絕關系。
她自語道“只要我不是一個人就好,只要我可以離故鄉遠一點就好”,害怕孤單,卻躲避最愛自己的人,以為自己不放棄就能看到希望,卻把堅持用在錯誤的方向。
最可怕的是,明明錯了,卻還固執己見,理直氣壯,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問題,將怒氣發泄在親人身上,再頭也不回地踏入深淵,以為那才是前往幸福的大道。
4.和愛自己的人和解
松子在失去工作后回家看望逝去的爸爸時,無意間看到了他生前的日記,才知道爸爸對她的愛;她一直渴望聽到的那句“歡迎回來”最終在逝去的妹妹口中聽到。
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同,如果只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他人的表達,就有可能會失望,并會因為這種不確定性而患得患失。像松子因為感受不到爸爸的愛,知道搞怪表情可以逗笑他,便經常露出那樣的表情。是討好型的人啊。
影片中多次想,如果松子就此回家,人生肯定會是另一番模樣。因為憤恨離家,因為愧疚而躲避家人的松子,哪怕只有一次想回家感受家人的愛的念頭,她的人生就不至于這么悲慘。
正常父母和子女之間是沒有“隔夜仇”的,如果有,也只是佯裝,內心早已原諒。我想起有一次對媽媽講了一句不該講的話,一直愧疚著,過了幾天再打電話想跟她道歉時,她說她不記得我有講過那句話。
父母是會最大限度容忍我們的,家人也必定是這世界上最能無條件愛我們的人。
看第一遍的時候很想罵死松子,看第二遍的時候才能了解,為她感到悲傷。人總是會輕易犯錯,所以我們才需要多看電影和書籍來提醒和反思自己吧。
希望松子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