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從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從班班通到人人通,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教育信息化領域也涌現出了眾多新的名詞:移動學習、創客式學習、STEAM教育、大數據、自適應作業、互聯網+等等。很多學科教師感覺那些名詞很高端、很前沿,代表教育的未來發展,但是又感覺好像離我還很遠。
國家已經明確提出“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各級教育行政、教育技術專業部門正在根據這個要求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然而,很多教育信息化項目建設的初衷和實際的應用效果有差距。我們不禁要問,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應用!這是很多人給的答案。的確,沒有“應用”或者說“用不起來”,那會造成巨大的浪費。應用,歸根結底還是為人服務的。所以,更確切地說,
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便民。
支付寶、微信等APP,正是因為越來越便民,技術應用的粘度才會。
二、教育信息化如何更便民?
需要做到三點,勤研究、抓重點、補短板。
(一)勤研究
研究,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發展方向。教育信息化工作對于一個區域、一個單位來說,有許多工作都是創新性的,如何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少走彎路,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就是需要勤研究、善謀劃。一份目標明確的發展規劃,經常性地開展基層學校需求調研,經常性地邀請行業專家開講座做指導,積極開展專業課題研究等等,這些都是勤研究的有效體現。
(二)抓重點
工作抓重點,由重點突破,點上聯成線,再到面上推廣。教育信息化工作對于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重點,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重點。當前,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點,首要是宣傳普及網絡安全法,依法治網,確保教育網絡安全、穩定、高效地運行。鎮海區已經印發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發展規劃——《鎮海區教育局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推進“互聯網+教育”的實施意見》。十三五的重點工程主要有四個:智慧教育基礎環境提升工程、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工程、鎮海特色資源共建共享工程、信息技術應用融合創新工程。
(三)補短板
鎮海區教育信息化的問題還在于進一步均衡的問題。領導的科學管理與決策,教育的精準教學與融合創新,學生的綜合評價與21世紀學習技能等等,這些都離不開教育信息化,而且是越來越依賴教育信息化。校長的教育信息化領導力、教師的教育信息化執行力,說到底都是教師的信息素養問題。鎮海區,教育信息化的各項基礎由于建設時間不同,存在著裝備差異,這些是難免的,當然也是相對容易解決的。學校領導、教師理念上的差異,這個差距還是比較大,理念差異導致應用效果迥異。這個長期困擾我們的問題,還需要通過政策引領、專題培訓、主題活動、調研指導等等方式進行不斷的努力。
三、便民就要予民以選擇當前,不是說不搞教育信息化,就沒有“活路了”(有些行業就沒那么幸運了)。而是,你不能再把教育信息化當作“特色”了。教育信息化是一項基礎性工作,每個單位每個人都需要,需求程度不同而已。
有不少學校領導抵觸教育信息化的一些做法,這是非常正常的。有人購物上淘寶,有人購物上京東,還有很多人就是喜歡在實體店購物。有選擇,喜歡就好。便民,給予選擇。自己不用,拼命推薦別人使用,又不給人以選擇權,用不好還要挨批——這樣的信息化可要不得。
十多年的教育信息化發展經驗表明,積極擁抱教育信息化可以讓學校發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