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講起戰爭,那都是大人游戲。今天要說的是三部二戰電影,都發生在一個地方,奧斯維辛集中營。
老早就看過的《辛德勒的名單》,印象最深的是黑白兩色世界里的那一抹紅。
猶太民族以色列,在圣經中是“上帝的選民”,他們有著深邃的眼眶和高挺的鼻梁,有著過人的智慧和勤奮的精神。可就是這樣一個民族,我們撇開信仰不說,以色列一直經受著磨難,從未得到過真正的和平。戰火蔓延,在二戰期間經歷了令人發指的瘋狂屠殺。《辛德勒的名單》力求還原真實的一幀幀影片,讓我只覺影片持續時間過長,實際上對于那漫長屈辱的屠殺歷史而言,三個多小時也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吧?
當德國人開始清理猶太人的時候,有個穿紅衣服的女孩在人群中穿梭,黑白世界里,紅衣服是戰爭中喪失理智的社會里最后一絲亮光,是猶太人存活的生的希望。而此時背景音樂《Oyf n pripetshok and nacht aktion》響起,由猶太兒童演唱,童真的歌聲帶來了一切的希望,與慘無人道的德國軍官形成強烈對比。
影片雖然主要講述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利用商業便利挽救猶太人性命的故事,小女孩一出場便“驚艷”全場,成為影片經典鏡頭之一。這是孩童的電影中“驚鴻一現”。
而在《美麗人生》中,集中營里基度對兒子約書亞的“欺騙”則保護約書亞一生平安。
影片前半部分總讓人誤以為進錯了片場,基度,滑稽幽默又融合了戲劇般的巧合,也是半哄半騙將公主娶到手,讓人以為可以在生活中偶然遇到無數的歡聲笑語,倒也對得起《美麗人生》四個字。然而悲劇還是降臨了,宴會門外叔叔的馬被惡作劇,其實正是陰霾開始籠罩的征象。
當基度和約書亞被帶上前往集中營的火車,黑幕就拉開了另一場戲。前半部分歡快幽默的基度接下來還會一如既往的幽默風趣嗎?
會,為了約書亞。
基度用自己與生俱來的幽默感為兒子編織了一個游戲謊言,告訴他贏了一千分就可以得到一輛真正的坦克,并且可以回家。他未曾在兒子面前展露一絲恐懼和驚慌,更是想盡辦法告訴太太自己和兒子還平安,基度在幽默歡快中獨自承受醫生無能為力帶給他的絕望……經過兒子躲藏的鐵箱前依舊給兒子留下歡樂的印象。
童心天真,但也脆弱,孩童應該看到世界美麗的一面,于是總有強大的人為他們遮風擋雨,營造一種健康快樂的環境。
但總有一種胸口被重重錘擊的疼痛,在你看到所有的惡降臨到一個天真無邪的孩童身上時,就連空氣都是疼的。《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便是給你胸口重重一擊的另一部戰爭影片。
相對前兩部,這部影片直接以一個八歲男孩為視角,講述他隨父親來到集中營駐地生活,結識一位集中營中叫施穆爾的同齡男孩,與他的友誼的故事。
孩童之間的友誼只是這部影片的一條明線,在納粹的統治之下,一切都不會像往常那樣簡單容易。
隔著鐵絲網,布魯諾常給施穆爾帶些點心,而猶太男孩,對布魯諾的友情,是卑微的。在自己家中布魯諾的退縮使施穆爾遭到一頓毒打,為了補償他,布魯諾要去猶太男孩那邊幫他找父親。
整部影片的戲劇沖突并不少,納粹對猶太人的殘酷,布魯諾母親對父親的反抗,種族之間的不對等,在影片中一點點加深,但這些并沒有因各自的碰撞引向一個燃點,反而在布魯諾換上條紋睡衣的那個瞬間,所有的矛盾被激化,在陰暗的雨天里,在母親的崩潰中,一下子點燃。
孩童對死亡的恐懼有時并沒有大人強烈,猶太小男孩只是想在布魯諾走之前在好好玩玩,布魯諾也只是想幫施穆爾找到他的父親。誰知這竟是一次有去無回的交易。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范圍最大的戰爭,戰火牽扯五大洲(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安定洋,先后有61個國度和地域、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參戰兵力參戰方兵力17億人,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80%,運用了噴氣式飛機、航母、導彈、還有原子彈等殺傷消滅性大的武器,戰爭中軍民共傷亡7000余萬人,損失達5萬多億美圓,各國都付出了繁重的代價。
據戰后統計:截止到1945年,波蘭原有350萬猶太人只剩下7萬余人,荷蘭的14萬猶太人只剩下3.5萬人,羅馬尼亞的65萬猶太人僅剩下25萬人,而德國和奧地利的33萬猶太人僅有4萬人生還,希臘的7萬多名猶太人只剩1.4萬人,在烏克蘭有90萬猶太人慘遭屠殺,白俄羅斯的24.5萬和俄羅斯的10.7萬猶太人也成為納粹滅猶的犧牲品。捷克斯洛伐克的35.6萬猶太人僅剩1.4萬人……?歐洲600萬猶太人成為希特勒屠刀下的屈死鬼,其中還包括100萬兒童。
二戰中死去的人數不勝數,戰爭的殘酷與惡劣不言而喻。在電影藝術表達手法上,很多導演選擇孩童視角講述戰爭,似乎那更容易彰顯納粹的慘絕人寰的手段和戰爭的毀滅性。
不可否認, 戰爭影片中孩童的參與為故事增添了悲憤和希望的色彩,成人在戰爭中的存在,所遭受的磨難帶給觀眾的只是單一的悲壯,展現的都是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存法則,面對同樣是成年人的觀眾,這份悲壯太容易消逝,大人們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對錯。
最重要的一點,孩童在戰爭影片中的出現,更能表達反戰情結。國產戰爭電影主旋律更多的是調動民眾的愛國情緒,表現一種強大的硬漢形象。自身的強大并不是靠激勵才會進步,那本應該是人類基因里天生的自我保護與進取。
但戰爭給人帶來的是災難,犧牲。能用2~3個小時將戰爭的毀滅性講出來并不難,難的是尾聲響起,觀眾起身走出影院,留給后世思考的空間夠不夠大,反省的程度夠不夠深。
戰爭是大人們挑起的, 也是由大人們在這場殺戮游戲中扮演各種角色,若人性在此時還有良知,孩童應該是站在戰爭邊緣的群體,但深諳社會規則的慌張的大人們泯滅人性,趕盡殺絕,掐滅種族的最后一根火苗。小孩子并不明白戰爭是什么,卻因戰爭而喪失生命。
毀滅是人性在擴張征服的欲望里最殘忍的惡果,孩童則是殘存的一點點美好。
戰爭只能帶來傷害,到頭來法國仍是法國,德國仍是德國。歷史是向上的車輪,在于讀史使人明智,以史為鑒,方可知興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