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358個字,10張圖片,預計閱讀時長4分鐘】
由于身體缺陷、驕縱、忽略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毀一個人,使人或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異常。
01
心理學|大家都在自卑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煩心事兒,導致憤怒、焦慮、抑郁等一些負面情緒的迸發,但唯有自卑這種負面情緒隨大家一起"呱呱墜地"。
1910年,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把他理論的重點從真正的勝利自卑感轉向"主觀的自卑感",在課題研究中他指出,人一生下來便具有自卑感,因為孩童的生存必須依靠成年人。但又因為與成年人相距甚遠,從而產生虛弱、自卑等情緒的誕生。
也就是說,咱們很多引以為傲的"傳統觀念"都是自卑的表現,比如出人頭地、飛黃騰達;比如高官俸祿,光宗耀祖等人生追求。
心理學大師卡倫·霍妮也在《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一書中表明"追求權力、威望和財富"是神經癥人格的自卑表現。
那到底什么是自卑心理?
百度百科給出的定義是:對自己缺乏一種正確的認識。主要表現為人際交往過程中缺乏自信,辦事畏首畏尾,沒有自己的見解,習慣附和別人的想法,一遇到有錯誤的事情就以為是自己沒處理好,陷入種種負面情緒中。
而且由于認知的錯誤,將會導致越來越多的自卑情緒,就比如民族自卑!
02
教育|課堂上的民族自卑
在小學、初中的課本上,經常看到這樣的修飾語句"老外豎起了大拇指"、"現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等等,文化性的自卑感就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總借助外在評價來肯定自己的價值,甚至為此還虛構了很多不存在的"教育",這真的不是自卑嗎?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有篇《愛迪生救媽媽》的精讀課文,內容描繪的是愛迪生母親要做闌尾炎手術,可醫生認為房內光線太暗沒法做手術,于是聰明的愛迪生就找來很多鏡子幫助照明,才得以讓醫生順利地手術,救活了母親。
但根據醫學論文資料考證:第一例闌尾炎手術發生在1886年,文中描繪的愛迪生是7歲,而那一年,是1854年。后經人教社的核查,文章是上世紀80年代杜撰發表的故事。
"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中《尊嚴》一文。文中流浪到美國南加州的年輕難民不吃嗟來之食,用勞動換取食物的做法獲得了鎮長杰克遜的贊賞,并把女兒嫁給了這名有尊嚴的小伙,后來他成為了石油大王——哈默。
但在2017年4月,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里的課文《尊嚴》再次遭到了有心人士的質疑:一個實業家怎么可能會逃難要飯?而且查閱相關材料可以知道:石油大王前兩任妻子分別為:俄國的女男爵和一個來自新澤西州的普通姑娘,并沒有南加州的妻子。
經核查,該文1998年首發于《涉世之初》雜志,作者李雪峰,后經《大眾科技》《意林》等多家刊物轉載,于2004年入選人教版語文教材,內容為杜撰。
還有很多杜撰的案例就不一一列舉了,但毫無疑問這些作者對外國的推崇,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國新生代的民族自卑感,國外小孩品質優良的教育深入骨髓,文化的自卑感油然而生,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那么多模仿韓流的“小鮮肉”了。
與其說很多"小鮮肉"崇洋媚外,更應該說是缺乏民族自信力。當一個民族真正的文化自信,那還會發生"瘋搶人本馬桶蓋"這種令人不恥的事件嗎?
03
生活|逃避帶來的自卑感受
除了"崇洋媚外"的民族自卑引導,更多一部分原因則是對于自身之外的事物不夠了解,導致無意中賦予它們力量和光環,內心會對此產生壓力感,從而削弱自己的信心,進而產生焦慮、自卑、否定自己的情緒。
這個心理過程的產生是非常迅速的,甚至自己和身邊的人都很難察覺。而且這種感受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身邊的人,正如社會心理學家所言"個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人都存在于一定的社會中,并改變社會"。
自卑不可怕,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寫道"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會對其目前所處的地位感到滿意,唯有意識到風險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才能從自卑走向成功。"
通俗而言,自卑感是克服恐懼的一劑良藥,也是前進、成功的助力。
但大家似乎有些沉迷其中,好比小時候《狼來了》的故事,主人公因為內心的存在感沒有得到滿足,只好通過謊言來獲取別人的關注。
而過程中少年預期的效果也確實達到了,人們都關注了他,因此他不斷將這一行為強化,重復。可直至最后少年存在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良好的解決,內心依舊是自卑的狀態。由此可見:爭取優越感的動作總是朝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面,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起來或避而不談。
生活中不乏這么一些朋友,想要得到大家的關注卻又不去發揚自己的優勢,靠著投機取巧獲得別人的關注,殊不知這種自卑心態引發了不少負面情緒的誕生,嚴重影響自己的價值取向以及生活狀態。
想要徹底杜絕自卑還是應該先感受自己的自卑情緒,認識這份混著羞恥與無力的自卑感,從而將它轉化成前行路上最大的動力。
04
面見|如何解決自卑
自卑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導致自己的生活質量下降,出現社會適應不良等等。但在心理學上,自卑情感是可以通過調整認識和增強自信心并給予支持而消除的。
那究竟應該如何面對自卑呢?
1.正確認識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選擇更適合自己的途徑,發揮自己的長處,自卑的心理也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2.正確對待失敗:人們往往因為經驗、知識的不足引發失敗,又因為沒有恰當的解決方法,自卑心理惡性循環導致心情失落。樹立"失敗乃成功之母"的思想能有效克服自卑。
正如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約翰·湯姆遜曾對自己成功的經驗作出總結:將"成功"概括為兩個字,那就是"失敗"。
3.樹立正確的目標:自負源于自卑,兩者相伴相生。但只有建立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抱負水平"(抱負水平:是指個體將某件事做到某種程度的心理需求。)才能樹立自信,假設"抱負水平"定得過低,就會激不起奮斗的熱情,容易引發惰性;但要求定得過高,超出自己能力之外,達不成則容易引發"失敗感",也就是自卑。
正確的目標方向有利于積極向上,創造自信感,徹底擺脫自卑。
05
期盼|自己的理想狀態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自卑感這個詞是由價值較少和感覺組成的,也就是說,自卑感這個詞和自我價值判斷有關。
自卑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對努力和成長的一種正常刺激。適當自卑能讓大家更清楚得認識自己,將更多時間投入到自己擅長的領域,從而走向成功。
而過度自卑就會產生自卑情結,遇事容易退縮,不敢承擔,也就是所說的沒有主見。
希望大家都能有健全的自卑感,不拿自卑當借口,勇于追逐“理想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