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生活中總是被這樣那樣的事情打斷,早晨到了單位,先去打了杯水,準備開始工作。突然發現來了封郵件,趕緊處理下郵件,剛開始沒多久,同事又叫著你一起開會。就這樣一天過去了,不該做的雜事做了一堆,而該做的事情卻沒有做。恨不得自己有三頭六臂,全部一起做了。
這樣的情況你是不是也經常有呢?
生活中雜亂的事情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焦慮,很努力的一天,但是卻不知道做了什么有意義的事情。
前段時間看了一本特別的時間管理書,叫《每天最重要的兩個小時》,感覺很受啟發。
想要實現高效,關鍵在于按照我們的生理節奏來進行工作。身體的狀態處于頂峰時,工作效率就高,反之,工作效率就會比較低。
身體在不同的時間段狀態不同,有的人是夜貓子型,到了晚上才開始興奮,有的人是白天工作型,找到適合自己的興奮時間段很重要。
一般來說,早晨剛起床的時候經理最充沛,大概可以保持2個半小時左右,然后再想集中精力就不太容易了。中午吃過飯后血液會流向胃里消化食物,容易昏昏欲睡,但是如果進行短時間的午休,就會重新恢復活力。
書中通過五個策略來讓你狀態可控,創造出兩小時的巔峰時刻,在這個時間里,完成最重要的工作,剩下的時間處理雜事,讓你的工作效率有明顯的提升。
第一點,關注停頓點
做完一件事之后停一下, 想一想下一件事情,這個時間空隙就是停頓點。回想一下剛才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可以改進,哪里可以提高,防止自己被工作的慣性帶著跑
第二點,管理心理能量
腦力和體力一樣也是會波動的,一方面會隨著時間波動,一方面根據你做事情的難易程度來波動。要根據自己大腦的狀態選擇相應難度的工作。所以要先把困難的、費腦的事情搞定,之后做些簡單的重復性的工作
在書中,作者舉了一個例子:作者的一位朋友如果第二天有一個重要的會議,他從前一天晚上就會開始有意識的讓自己進入到這種盡量少做選擇的狀態里,比如第二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飯都提前準備好,當然也會盡量不看手機,腦子里面只是去醞釀會議的內容,不斷的模擬,第二天的狀態通常都會非常的好,給人的感覺就是特別自信和有活力。
第三點,理解你的注意力
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并是一種缺陷,是大腦本身的特點,分心是帶給我們創造力的基本機制。
作者提到的一種應對走神的方法,那就是主動走神。聽起來很荒誕,但是卻很實用。現在時間管理中倡導的很多工作方法,如番茄工作法,就是專注25分鐘,休息5分鐘,其實采取的就是主動走神的方法。
第四點,掌控飲食和運動
輕量運動可以促進思維活躍。為什么很多人就是堅持不了運動,是因為我們對運動的期望抱的太高。還有一點是有策略的飲食,是把血液中的葡萄糖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但直接吃太多的糖會讓你變遲鈍。
第五點,讓環境為你服務
環境的影響因素一種是噪音,另一種是光線。意外出現的聲音都算噪音,藍白光的照射下邏輯分析能力,思維的敏捷度會增高,昏暗的燈光對創造力有好處。
最后,也要記得管住自己的嘴。作者提到,如果你需要迅速提高腦力,一份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零食也許能幫助你在15分鐘內集中注意力。如果想要保持這種狀態超過15分鐘,千萬不要碰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前段時間看了一篇文章,探討關于為什么外國人不午休也會保持良好的精力,結果與飲食有關,下篇文章我們再討論。
其實時間管理的秘訣不在于分秒必爭,它的秘訣在于“沉浸”二字,尊重你正在做的事情,享受你正在做的事情,認真對待你正在做的事情的一種狀態,它里面包含著對生活的一份熱愛和對未來的美好的預期。
我是靈姍,90后小小研究僧,自我成長探索者。
每周帶給你兩篇新文章:閱讀筆記 | 成長思考 | 時間管理 | 效率軟件,點擊藍字可以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