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堂寫作課》由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夏丏尊精心編撰,全方位探索和總結作文方法。作者以淺顯易懂,簡短精煉的文筆,全面闡述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全書分四冊,共七十二講。主要幫助初中學生提高寫作技能?,F把提取該書的重點精華內容進行介紹:第一 會閱讀才會寫作拿到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你要明白作者的意思和情感。文章屬于什么體裁?文章的架構,那一部分是主干,那一部分是旁枝?文章的句子?文章的詞類?文章好在什么部分,那部分最能打動我,又或者能給我一些什么樣啟迪。當我們會讀文章了,就能明白寫文章怎樣寫?
第二 文章的分類
1、最基本的分類法分兩種:一種記敘文——作者自己不說話。另一種論說文——作者自己說話的文章。
2、從上兩種里把“記”和“敘”、“說”和“論”分開,就成四種:一、記敘文——記事物的形狀、光景。二、敘述文——敘事物的變化經過。三、說明文——評論事物和事理。四、議論文——評論事物,發表主張。3、用另外的標準分:一、普通文——要不要寫全憑作者自由。文章種類有:記述、敘述、說明、議論。二、應用文——并非自己有意要寫,然而不得不寫。如:書信。?
第三? 記敘文——作者不表示意見的文章,再細分為記述文和敘述文。1、記述文——對于某事物,說述它的形狀怎樣,光景怎樣。是空間的,靜的。? ? ? ?
(1)記述的順序:觀察的順序。記述不亂、特色明顯。
(2)記述文是對事物的觀察、經驗,是一時的。
(3)記述文寫述光景的,光景在之前,要把同類事項歸并寫,每段觀點得到統一。
2、敘述文——變遷怎樣,經過情形怎樣。是時間的,動的。敘述其實是很多記述的連續。
(1)敘述的順序:時間(變化、變遷、經過)。
(2)敘述文是事物在某期間的經過、變化,是連續的,過去的。
(3)敘述文是述經過的、變化的。同樣的事件,可以用幾個觀點來寫。
3、記敘的題材——事物。事物的新奇(不平凡的、新的意味的)。
4、記敘的材料的判別和取舍——新的意味:新的知識、新的情味、新的教訓。取舍得當,合乎情理。
5、敘述的快慢——流動是其特性。中心部分慢,不重要的快,實際講的是詳略。
6、敘述的倒錯——最自然普通的是時間自然先后順序。敘述可以倒錯,必要時才用,要用的恰當。復雜的事件需要分頭敘述,一方面做主,一方面作賓。7、日記、游記、隨筆——皆屬記敘文。都是生活的記述。
8、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親身得來的直接經驗,從書本或旁人處得來的是間接經驗。間接經驗需要驗證。
9、立腳點——第一人稱用我來寫,好比獨白;第二人稱用從你出發,好比對話;第三人稱從他來寫,有兩種態度,一是客觀的態度,一是全知的態度。10、表達感情——抒情一種是明顯的,一種是含蓄的。喜怒哀樂可辯的可消為情緒,強度很低的持久的叫情操。第五 說明文——作者的理解,作者所懂得的一些道理、原因、方法、關系等。作者對事物的理解。說明文是議論文必具的成分。
1、說明的方法:種類、特點、所含的種類、顯明的實例、對稱和疑似、語義的限定。
2、類型的事物:同類中間的一個模型。
3、抽象的事理:抽象的事理不是我們所能創造的。它附著于事物,只待我們去發現。
4、事物的異同。
5、事物間的關系。
6、事物的處理方法:具體和抽象。
7、話義的詮釋。
8、用獨語式還是問答式?
第六 議論文——議論文從說明文發展而來。表示一種主張,所主張的某種判斷加以論證,使敵論者信服的文章。
1、立論和駁論:立論是作者提出一個判斷來說述;駁論對于別人判斷施行駁斥的。
2、推理——議論文的主旨證明作者所主張的判斷。從理由到判斷就叫推理。方法為演繹法、歸納法、辯證法。
第七 知的文,情的文和意的文——知的文可以擴大知識面;情的文可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意的文由作者意志出發,以發揮作者的意志為主旨的文章。? ?
? ? ? 通過這本書的學習,我們不難看出什么樣的文章算是一篇優質文章,作者的意圖,想表達的主旨是什么?景的描寫,人物的描寫,場景的轉換小說的真實性,什么地方該抒情,什么地方該說明。該怎樣去議論,怎么去駁論。想要寫出一篇好的文章,知道了一些理論的東西不行,還需要不停的練習,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讓寫作成為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