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我說過「選擇能力」是種技能,是凌駕于其他技能之上的原技能。手持自己的選擇實操手冊,努力習得它,并不斷打磨它,為的是用它來改變我們真實的生活,用它來打通我們腳下的漫漫人生路。
前言
正如其他任何一本說明書一樣,這本手冊涵蓋不了全部,但能給你的是一種可以效仿的方法。因為這上面的所有都是我「做到」和「正在做」的,通過這些真實改變的呈現,告訴你,每一個人都有可能走在通往正確的選擇之路上。
選擇能力,我們天天都在用,有的人用的好,有的人用的差。就像有的人吃飯吧唧嘴,有的人走路飄若仙。每個人的現狀都是曾經選擇的結果,而我們現在修煉的選擇能力又將指向我們可能的未來。
正是因為這種遠期的延遲反饋,才讓我們大多數,在已經默認的選擇習慣下難以調整方向,甚至不以為然的偏離我們一直以為的那個“終點”。
在我看來,選擇能力靠兩個指標衡量:
一是速度,二是質量。
前者很好理解,就是快決策,糾結時間短。面對不容易判斷出優劣的選項,能夠快速做出選擇。后者指行動結果與決策時預期目標的一致程度。一致性越高說明越貼近目標,質量越高。
速度快不一定導致高質量,但高質量的最終落腳點一定會指向快速。就像勇夫不一定有謀,但有謀之人一定是可以在突發狀況下迅速做出選擇。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最終預期目標的達成除了剛剛說到的選擇質量,還有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因素:行動質量,即我們努力的效率。
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
目標結果=正確的方向+正確的努力。而選擇質量解決的是方向問題,努力效率解決的是時間長短問題。
所以,我們這里討論的「選擇能力」,是提升我們在更短時間內,找到讓我們快速行動并達到預期目標的選項。
1.適用人群
這本手冊只配給有資質的人,而有資質的人會時刻記住如下三點,并始終堅信不移。
001任何時候我們都有選擇權;
002我們只選擇那些值得我們選擇的;
003選出那些「值得選擇」的能力是我們可以后天(也就是現在正在)提升的 。
2.操作說明
001恢復意識
我們很多時候的選擇都是無意識的,都是一種反應性選擇。
去熟悉的餐廳吃飯,走常規路線上班,這些程序化的習慣在幫我們減少思考疲勞的同時,卻也在緩慢麻木我們對其他不良習慣的知覺。
比如,當你路過shopping mall下意識的走進血拼的門店而不是直接回家;當你伸手去拿巧克力卻渾然忘記了已經列出的禁食清單;當你拿起手機,幾個按鍵,幾個跳轉后就超鏈接到了異度空間。
這些反應性的行為,讓我們很少調用自己的意識進行選擇,而大量重復跳過大腦的縮減版程序。
結果就是:我們不僅感覺不到選擇的存在,更加體驗不到選擇能力高低的差別,進而也無法通過練習來提升。
有的人可能會說,這不是選擇能力的作用,是自制力的結果。我不想去用很多篇幅談兩者區別,只說一點最重要的:
自制力控制的可能是幾次行為,一段時間。而選擇能力控制的是整個人生。
方法:
從現在開始,有意識的對自己的任何一個細微慣性選擇進行覺察,給自己的行為一個暫停鍵,停下來。
問問想要回復老板信息,卻點開了紅點朋友圈的自己,「現在」在干什么?而自己究竟又要干什么?
從那些可能已經跑偏成的習慣下手,問問自己正在做的是什么?而「正在做」的是否是自己「需要做」的?
從無意識里跳出來,恢復對自主選擇的原始知覺。
002清晰目標
大道至簡,最簡單的往往是最難的。
每個人都明白目標重要,大多數知道別人的目標的是什么,但只有少數人清晰自己的目標是什么。
很多年前,我的軍人爸爸從一個豆腐塊身板的瘦子變成了一個三高胖紙。在那個用老人頭皮鞋、鮑魚魚翅凸顯尊貴的時代,訓練有素的爸爸也不幸躺倒在脂肪、膽固醇的猛烈炮轟下。
從醫院檢查完,醫生給出了六字真言:邁開腿,管住嘴。無它。
我們家離爸爸上班的地兒很遠,單邊車程要花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那個時候的時間很慢,1小時靠的不是二環路上車水馬龍的一步步挪移,而是車輪子在大馬路上一里里的扎實填壓。
爸爸為了鍛煉,活生生把車行的1小時粗暴改成了箭步2.5小時。之后,家里餐桌各種奇葩食物也全冒了出來,水煮大白菜、可見度極低的芹菜汁,苦到心涼的蕎麥飯。看著他毫無阻抗,持續執行著這些模式程序,很多天后我實在忍不住,問:
爸爸,這個汁兒好喝么?你就不會想吃燉豬蹄,炒腰花么。。。
爸爸回答我:對身體好的就好喝。對身體不好的就不想吃。
「好身體」就是目標。
清晰了目標,你對食物的選擇就再不限于口味的喜好,對工具的選擇就不再是舒坦方便。而在我看來的眾多誘惑選項,在他那里根本就不在可選范圍內。
目標的意思是:用眼睛盯住你的標的,放棄全視角,無視那些花枝招展的勾搭,保護好無謂心力的損耗。
方法:
花時間思考,什么是你「想要」想要的?
而你「現在做」的事情里有多少是你想要的?
把上一步你需要的和這里你想要的放在一起,看看其中的交集,又或者它們之間有沒有連在一起的路徑。
003穿透選項
生活需要我們做選擇,但選擇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從選擇中盡快解放。
就像我開篇說的,選擇本身只有方向的作用,盡管它很重要,但只有后續不斷重復的努力積累,它才能產生價值,才能對我們的生活發揮作用。
所以,提升選擇能力,是幫助我們更加快速的投入戰斗,更快的從結果的反饋中驗證方向的正確及精準性,進而調整行動。
在第一步中,當我們刻意對自己的習慣選擇進行覺察后,你會發現很多無意識行為的背后有著類似的共通性。
就好比你喜歡紅色,那么你買的衣服、你用的生活物件和你有好感的人,是不是都會帶有紅色系的選擇傾向呢?
而我們需要做的正好是反過來,繞道行為選擇身后,找到支撐它們的思想體系。
比如,我們現在都知道時間很寶貴,開始學著不輕易被on sale的廣告勾引,也有意識的對高熱量進行封殺。并試著把好不容易節省下來的時間想著花在學習上。
之后我們在網上搜羅了一大圈,好不容易選定一個免費線上課程,聽完覺得好狗屎,接著抱怨一通,有力氣的話再在課程反饋的評價表里吐槽一番。
也許這不是你的寫照,但確是更多大多數的行為模式。
即:認為花大把時間搜來的免費資源「當真」是免費的,認為抱怨吐的唾沫星子、吐槽使的奮筆疾書「花的時間」也是免費的。
如果這樣你還「覺得」自己真的把時間看的很寶貴。要么是你太天真,要么是我太現實。
我并不是說免費就不好,只是在客觀說一個我們都不愿意承認的「事實」:
這里我們選擇了免費,實際是用時間交換了一個免費課程。
即:0元就是你默認的時間價格,還有你后面抱怨、吐槽的時間,以及經濟學里更大的沉沒成本都沒算….
你看,你的時間別說寶貴,1毛都不值。
所以,一個個不連續的單點行為背后,其實是由我們核心的價值觀串聯而成的。它們趟在我們的腦袋里,就這么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生長了好多年。
而我們要想辦法弄清它們,才能讓選擇能力提升產生質的飛躍。
方法:
花時間對「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進行羅列,對生活、工作、健康、人際關系等多個維度都盤點一遍;
將重要和不重要的事情進行區分;
對重要事情進行優先級排序;
對照每一項,檢查自己每天分配在首要重要事情上的時間有多少。
004選即為棄
選擇,看似是挑選,但實則是丟棄。
在行為經濟學上有一個叫「決策疲勞」的概念,說的是短時間內,做出的決策越多,我們的精力越疲憊,內心越不愿意再一次權衡利弊,結果將導致我們的決策越來越隨意。
這里我們得到的啟示是:
一是選擇項并不是越多越好,因為1次選多個相當于進行了多個1次選擇;
二是多次選擇的最糟結果不止是精力耗費,更是選擇結果的偏差。
所以,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選擇,把精力花在「頭等并重要」的事情上,不僅神清氣爽,更能提高選擇的正確率。
舉個例子,我每次去吃自助餐體驗都不好,滿足感特別低。因為面對一個牛肉系下幾十種的不同流派,我凌亂了,我的腦袋也在不停進行yes或no的循環運算。
選到最后就開始隨便拿,想盡快完事。而每次腦汁榨干的感覺,也需要平復很久才緩的過來。
再比如,我曾經是個買買買的人,各種新舊物品填滿了整個家。一年前,我決定不再拖延對生活來了個大清理,丟了很多我「以為」未來某一天「可能」會用上的東西。
當我辣疼的把一堆只有價格卻絲毫沒有價值的東西清除家門,只留下那些重要的剩余物時,我發現我身處的世界更加清澈了,而我的生活也變得更通透了。
所以,生活也不是選選選,丟得下瑣碎的,你才看得見那些更為寶貴的。
方法:
拿出點勇氣,將不必要且不重要的細碎從生活中清理出去。先從最簡單的衣物開始清理,做些簡單的收納;
給自己的身體排毒,別讓垃圾食物侵占了本屬于「大腦」的位置;
最后,清理自己的大腦,檢查在上一步中那些「非必要和不重要」的時間占用,決定是否將它們從你的世界丟出去。
后記
盡管我說過,人生無非是不斷的做選擇題,但不代表我們就只能被動的選。用做簡答題的思路主動去解題;
盡管我說過選擇能力很重要,但不代表我們就不能錯。錯了是為了從中得到反饋,從反饋中調整我們的行動,從行動中提升我們下一次的選擇能力;
盡管我說個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選擇實操手冊,但不代表我們有了手冊就可以等結果自動實現??焖龠x擇以后持續努力,用行動檢驗你的選擇。
我一直都覺得那些生活的好,幸福的人,都有著自己的選擇公式和模式。也許他們可能自己從未總結分析,又或者沒有條條邏輯羅列下來。
但對我而言,如果我們能夠用方法,用能力使我們生活的更好,那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