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嘉誠的感慨
可做談資
3月22日,李嘉誠在長江實業年度業績發布會上感慨說:“我12歲開始工作,18歲做經理,19歲做總經理。后來打仗沒得做,我就拿出小小資本自己做,一直到現在,67年的生意一次都沒蝕本,這個不容易……我明年90歲,我1940年就來香港,感情很深厚。小單位的公屋和居屋能改善,年輕人就不用擔心住的問題。香港如果能發揮自己的力量,過往的好處,香港會被國家和全世界看重。樓價的問題,你如果要自己住,收入和積蓄夠,我看不出未來一兩年樓價會跌,因為購買力太強。”李嘉誠說,無論世界經濟政治環境如何變化,只要“訊息正確、判斷正確,沒行(走)錯路,條條大道通羅馬”。
李翔
李嘉誠的過往,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超級大國對抗的冷戰、越南戰爭、香港經濟起飛、97年東南亞經濟危機、08年金融危機,其中不但有經濟形勢的變遷,還有政治形勢變化對香港本身的影響,殊為不易。所以他最后一句感慨,無論政治經濟環境如何變化,只要信息正確、判斷正確、走的路正確,條條大路通羅馬,可謂是對他一生從商的總結。
2.百度人工智能戰略背后的兩大派系
可做談資
騰訊科技的報道說,百度的人工智能戰略背后其實隱藏著兩個派系。第一個派系是站在臺前的百度研究院,2013年1月成立,由李彥宏擔任院長,延攬人工智能領域精英,其中就包括已經離職的余凱和剛剛宣布離職的吳恩達。它由李彥宏本人自上而下推動發展。第二個派系則是自下而上發展,由百度的搜索團隊推動。它的代表產品是“度秘”,由百度副總裁王海峰帶領搜索團隊技術人員完成。雖然吳恩達作為全球最知名的人工智能專家,一直在為百度人工智能代言,但一位接受騰訊科技采訪的知情人說:“搜索的數據根本不向研究院開放。做人工智能的這波人都是海歸、精英,跟搜索那邊完全是兩種風格,兩邊互相看不上。”按照騰訊科技的報道,陸奇空降百度擔任COO后,他的調整思路正是梳理百度內部資源,整合人工智能相關業務,在調整過程中,陸奇在兩個派系中更偏向于搜索業務。
李翔
百度的所謂兩大派系,其實大公司內部常見的業務與技術之爭。業務部門領導者經常會認為單純的技術研究難以落地,只是不切實際的務虛;技術部門的領導者很容易認為業務部門的領導者缺乏遠見。但毫無疑問,在商業公司內,技術必須找到業務場景,才能落地。如果缺乏業務理解能力,一個技術領導者很難在商業公司長期立足。
3.移動支付對于騰訊生態的作用
可開會時引用
騰訊總裁劉熾平在3月22日晚上的財報溝通會上說,騰訊移動支付的日均交易筆數已經超過6億,交易量排名是:社交支付(包括紅包)、線上支付及線下支付,“從去年開始,我們終于可以吸引大量線下商家使用公司的支付解決方案,增加線下用戶在公司支付平臺上的用量。支付交易總量同比增長了近一倍,商業交易額(包括線下和線上商業交易)同比增長了兩倍。”公司的主要出發點并不是為了賺錢,“我們只是將它(移動支付)看作是騰訊整個生態的基礎設施服務,我們希望充分利用支付平臺與用戶進行互動,為商家和用戶之間的交易提供便利。這樣一來,用戶就可以在騰訊平臺上從事更多的活動,公司大量合作伙伴也能收到用戶的付款,最終也讓平臺從中受益。”不僅僅局限于支付,劉熾平說:“我們會繼續投資于基礎設施、銷售、分發渠道等領域,為公司業務創造規模效益。”騰訊在2016年的全年營收達到1519.38億元(約合219.03億美元),同比增長48%。
李翔
2016年財富500強的入圍門檻是營收209億美元。盡管以營收為公司“強”的考量標準并不科學,但按照這個標準,今年騰訊和阿里巴巴應該都會入圍。另一個需要注意的點是,騰訊已經不止一次強調它在移動支付上的地位和優勢,此前在互聯網支付領域近乎壟斷的支付寶,接下來該如何應對,會非常有趣。
4.馬云為全球化辯護
可做談資
3月22日,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和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在吉隆坡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個“數字自由貿易區”。這是馬云一直呼吁建立的eWTP(電子世界貿易平臺)的第一個落地項目。馬云在演講中重申了他對全球化的信心。雖然在西方反對全球化和跨境貿易的聲音開始變大,但馬云說:“我認為全球化還是一個嬰兒,它僅發展了20到30年。我們應該再給它20到30年。我們應該使它更普惠,使更多的人參與。”他希望推動建立更多人參與的全球化:“歷史上,那些有偉大的國王和皇帝的國家都控制貿易、參與跨境交易。這樣的國家商業增長,人民幸福。在過去的50年,全球貿易被6萬家大型公司所控制,只有大公司才有機會。小企業沒有這些機會,發展中國家沒有這些機會。如果我們可以讓90%的小企業和發展中國家從全球化當中受益呢?如果我們給全球化另外30年的時間以使它更加普惠呢?……去年,我飛了800多個小時。我走遍了世界,學到了很多東西。我懂得了一件事,全球化意味著什么。全球化不再意味著廉價勞工,不再意味著因為當地原材料便宜而去開設工廠。全球化意味著為當地人創造就業機會和價值,意味著使科技及金融變得更加包容,它意味著尊重另一種文化。”
5.單純技術服務公司的困境
可開會時引用
可漲知識
迅雷創始人程浩現在專注在做投資,一年來看了很多人工智能領域的項目,他發現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技術創業公司普遍面對有技術沒場景的狀況,“拿著錘子找釘子”;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只做單純的技術服務商,未來價值會越來越小。他對第二個問題的解釋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未來很多基礎技術服務如語音識別等,會是大公司的賽道,大公司會把這些技術服務免費開放;其次,由于人才培養的加速和大公司生態系統成熟后會提供越來越好的算法模型,未來算法的壁壘會越來越低,數據的價值會越來越大,而占有數據的往往是業務型公司;第三,由于一個產業鏈通用規律,“如果一個產業鏈有很多環節,在某一個環節有一個壟斷者,那么這個壟斷者就有向上下游延展的機會,即使不延展也會把整個產業鏈的大部分利潤吃掉。正如之前的PC產業鏈,有內存、硬盤、操作系統、整機……但微軟和英特爾卻賺走了絕大部分利潤。”也就是說,你上游的客戶,可能會來做你的技術。程浩的結論是:“只做技術提供商肯定不行,一定要做整體解決方案——選個適合你的行業,把你的技術產品化、然后搞定用戶/客戶實現商業變現、然后獲得更多的數據,這樣才能再夯實你的技術。一句話講,要做技術、產品、商業和數據的“全棧”,形成閉環! ?”
6.共享經濟雙巨頭Airbnb和Uber的差異
可好好學習
巴特利風投(Battery Ventures)的三個投資人迪帕克·拉維奇安德蘭(Deepak Ravichandran)杰夫·盧(Jeff Lu)和羅杰·李(Roger Lee)在《財富》雜志上發表文章分析共享經濟兩巨頭Airbnb和Uber的差異,得出結論說,Uber會面臨持續的全球競爭,在它進入的每一個大城市都會遇到激烈的對抗;Airbnb卻可能以一種相對壟斷的方式實現增長。之所以出現這種差異,原因是兩家公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獨特性不同。Airbnb平臺上的公寓各不相同,位置、內部裝修、服務質量等,Airnbnb提供的是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Uber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相對同質化,都是怎樣把用戶從一個地方送到另一個地方。因為這種差異性,導致了進入門檻的不同,以及規模效應帶來的收益不同。比如,Airbnb需要為用戶提供足夠豐富和足夠多樣性的住宿選擇,Airbnb上的房屋數量越多,它滿足用戶的可能性就越大。“對于Airbnb這樣供應異質化交易場所來說,起步也許很難,但隨著供應增多,回報將不斷上升,達到一定規模后就會具有難以想象的防御性。”對于Uber,越多的車輛在自己的平臺上,用戶等待的時間就越短,價格也可以維持在一個合理范圍。但是,由于產品和服務的復雜性較低,競爭對手可以通過在一個區域市場比如某個城市,提供同樣具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結果就是,對于Airbnb而言,“如果競爭對手想推出可以與之抗衡的服務,必須在全球范圍內積累同樣數量的供應(房屋),才能對租客要去的那個城市中的待出租房屋進行匹配”;對于Uber來說,“競爭對手只需在當地市場具備與之相當的供應”,就能對Uber在當地形成威脅。
李翔
Airbnb比Uber的護城河要高,原因在于:Airbnb提供的服務差異性更大,而Uber的服務近似于標品;Airbnb的供需網絡更復雜,涉及到跨區域的配對,而Uber的供需網絡可以在一個局部市場完成。這就造成Airbnb起步艱難、發展速度回慢,但壁壘要堅實,因為這些困難對新進入者會更難。
聽你的
自上而下的推動研發然后希望業務部門使用,以及自下而上的由業務部門驅動的研發,你認為哪種更好?你們公司或你知道的公司,有出現過這種沖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