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是精神分析中級班第一次課。主持人李雁飛老師非常用心,課程開始前,她讓我們學員將看到“鏡子”這兩個字時第一時間想到的詞語打在屏幕上。這其實暗示了本次課程的主題。當然,這也是我們每個學員潛意識的投射。課前游戲,讓我感受到,即使空中課堂,我們也要像雁飛老師學習,非常認真去對待。
我寫的是水中月。意境很美。為什么呢?小時候姑姑常說我的臉盤似銀盆,像十五的月亮,我偷偷地開心。在媽媽當眾說我臉大長得丑之后,我就賭氣不照鏡子了,可是我喜歡水中的倒影,喜歡透過水面來看,喜歡靜靜地欣賞水中的一輪明月。你瞧,我們的自我就是在別人的認可中形成的。
心理是有結構的,結構是有能量的,是有內驅力的。我們通過學習人格內在結構,可以明確相對應的外在心理狀態。咨詢實踐中,從來訪者的外在心理狀態推斷出其內在的心理結構,從而有的放矢開展治療。這教會我們運用精神分析的理論與思維來解讀自己,解讀他人,解讀人生。
董華老師講述了兩方面內容:人格結構在單純的本我狀態下會形成的心理特征;人格結構在本我和自我狀態下,如果自我在形成的過程中受到創傷,會出現的心理狀態。期間涉及到鏡像,自戀,互易主義,自我同一性等概念。
本我是本能的我,6個月之前的嬰兒,處在母嬰共生時期,本我的能量是生物性的,生而有之的。人格結構在單純的本我狀態下會形成的心理特征:
1.以軀體感受為起點,通過軀體快感來表達。2.處于混沌狀態,通過幻覺,妄想來表達。3.沒有自控能力,情緒不受控制,隨心所欲,隨地大小便,赤身裸體。
自我誕生于孩子6個月到3歲期間。當嬰兒能用手指物品命名時,物我分離,就有了自我的意識,脫離了幻覺妄想,直到3歲左右才有了我這個詞。人格結構在本我和自我狀態下,如果自我在形成的過程中受到創傷,會出現的心理狀態:
1.完成了主客體的分離,沒有了幻覺妄想,依然以自己為核心,以全能體驗來構建自我,自尊、自大、狂妄的利己主義者,從來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2.對事物的看法是分裂的,偏執的,看問題絕對化,非常極端,非黑即白,以偏概全,認為別人就應該明白他,理解他,眼睛里揉不得沙子。
3.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非常在意別人對他的感覺、看法,評價,容不得一丁點的批評、指責、說教。
4.因為3歲之前沒有形成超我,他的情緒是沖動的,不受控制的,易受外界與他人的影響,脾氣暴躁。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提出的,形成于青春期。
1獨特性,知道自己是誰,到哪里去,接納自己的獨特性。
2完整性,接納自己的優點,也愿意改善自己的不足。
3連續性,知道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是一脈相承的,現在的我成就將來的我。
4適應性,能適應周圍的世界。
拉康認為,自我就是鏡子里的我,他人眼里的我,或者是我們讓別人看到的我。這是一種想象的、虛構的,帶有濃厚的主觀沖動色彩的我。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別人的認可中不斷擴大自己的心理空間的,所以自我成長是伴隨我們終身的,學習是終其一生都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