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那天早晨7點多,我了下火車便來到爸爸住院所在的病房。
到了快上午11點的時候,一切安頓理順,我去廁所洗漱一下,喘口氣。
沒想到的是,一推開我們這間病房的廁所門,一股尿騷味猝然撲面而來,我捂起鼻子凝神打量一下這間還算寬敞的廁所:地上的瓷磚上全是污泥濁水,馬桶不忍描述,整個墻面都掛著點點滴滴不知名的臟污。
我趕緊關上門出來,問同病房的人這里的保潔不管衛生間嗎,明明病房地面不太臟啊!
人家說現在是放假期間,保潔只在早晨打掃一下病房,衛生間從來不管,問過他,他說病房衛生間不歸他管。
我略一思忖,就決定了。
先跟保潔借來拖把,到醫院小賣鋪買來洗衣粉和肥皂,把一塊干凈的毛巾充當抹布,脫掉小棉襖,打來一大盆熱水,把廁所門關起來,從全面清潔馬桶開始,像在自己家里一樣統統干起來。
不到半個小時,整個衛生間,包括垃圾桶、墻面、馬桶、洗手池,甚至天花板,全部潔凈明亮,煥然一新,散發出一縷縷淡淡地肥皂味兒。
我驚訝地發現,只是這一點這一處改變,我們同病房的家屬精神為之一振,心情好了不少。大家互相幫助起來,誰在打掃自己病床左右衛生的時候,順帶著把全屋都打掃了。
更沒想到的是,過了三天,有個衣著入時的四十歲左右的女家屬推開病房門,又推開衛生間的門,看了一圈走了。我們病房的人都猜,這可能也是剛入院,要求保潔打掃廁所,被保潔指派到這里參觀來了。
是的,遇見不如意的事兒,暫時不能改變外界,有那個吐槽埋怨交涉等待的功夫,還不如馬上先行動起來。干完活之后,新的好的東西也沒準兒也帶出來了。
不久一天,我們病房的洗手池偶有堵塞,人家33床的家屬二話不說,蹲在地上,把下水管道拆下來,一聲不吭地清洗,一絲不茍地安裝好,洗洗手,什么也沒說。
兒子錢小能三歲,我剛改行當編輯記者時,執行總編讓我約訪一位行業大名鼎鼎的專家。我頓時膽怯:自己剛來,一個無名小卒,沒有任何建樹,人家大專家會搭理我嗎?反復考慮措辭,反復權衡,什么時間打電話最合適,怎樣不被拒絕……
主編看我一眼,應該是瞬間明了我的心思,撥通了人家專家的電話:“某老師您好,我是某某,想跟您約個某方面的采訪,不知道您哪天有時間?”
電話那頭傳出非常溫和的聲音,約訪時間很快敲定。
沒想到,自己反復掙扎、糾結、盤算的事情,就這么快可以干凈利落地解決好。
那一刻,是我學到的重要一課。
我記得愛人創業初期,他的團隊要做一款產品,他認為應該先埋頭把產品做得性能強大、盡善盡美,再召開記者會發布。有一名員工則認為一次性把產品做到盡善盡美不太可能,最好一有階段性成果就向社會發布,一邊接受用戶的反饋,一邊再精心改善產品。
后公司果斷采納了這位員工的建議,在研發中改善產品缺陷,邊做邊更新迭代。因為投入市場及時,隨著用戶的增加,他們的設計思路越來越寬,進而取得了成功。
你看,聰明的人,不會把寶貴時光留給糾結和焦慮。讓自己先行動起來,邊實踐邊改進,逐漸向完美靠攏。
當然行動之前需要考慮一想,規劃一下,但這個考慮不能持續糾結太久。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會過臆想出許多困難。殊不知,臆想的困難、思考的糾結會成為行動的最大障礙,會不斷消耗心神,使自己陷入自我懷疑中。
經驗告訴我們:先行動起來,能解決人生80%的問題!在行動中獲得信息,不斷優化調整,既不耽誤事情的進程,更不會阻礙自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