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土豪XXX來到直播間。”
“謝謝XXX送的游艇和火箭。”
“啊,歡迎我媽進直播間,媽,我明天回家吃飯。”
2016年是當之無愧的直播元年,隨著映客、花椒、斗魚、一直播等直播平臺的興起,這些網紅直播們與觀眾互動的常見語言也愈發具有滲透性,形式各異、內容五花八門的直播創造著巨大的價值。
第一網紅papi醬的直播視頻中有種類越來越多的植入廣告,擁有洪荒之力的傅園慧一場直播輕而易舉地吸引了1000多萬人觀看,盡管她一再強調不要送禮物,在一個多小時的直播中,還是有價值10萬人民幣的禮物入賬,更多職業“網紅主播”則一方面通過收獲禮物變現,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在開淘寶店鋪,在直播中推銷店鋪產品獲取收益。
直播火了:一場全民參與的寂寞與狂歡
直播真的火了,甚至成為一種新型的生活方式。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在線直播平臺已超200家,2016年的數據顯示,在大型直播平臺上,每日高峰時段同時在線的人數接近400萬,并且同時進行直播的房問數量超過3000個。
在這種全民狂歡的現象背后,是根植于青年一代的宅文化和更多現實生活中寂寞缺愛的靈魂。
宅文化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消費文化的成熟帶來的一種衍生文化,奉行宅文化的人一周之內見得最多的人是快遞小哥和送餐小哥,與此對應的互聯網電商和外賣行業是宅文化的體現也促進了宅文化的發展。而“宅”使得這部分人有更多的可能性成為直播的潛在客戶,直播滿足了這部分人虛弱的“社交”需求,也順應了由宅帶來的娛樂至死的網絡文化。可以發現,大多直播的內容趨近于無腦和日常,直播化妝、吃飯、睡覺都能帶來大量的觀看人群。
很多人會產生疑問,既然直播內容如此無營養甚至于低俗,而且平臺和主播也沒有強制你付費,為什么還會有66%的用戶自愿付費進行送禮物或者打賞?答案就在于,直播的過程中不僅主播的門檻低,觀眾刷存在感實現門檻也很低。在簡書中刷存在感,你需要用大量的時間寫作或是在社群中進行社交,而在直播中刷存在感,你只需要開口向同事借500塊錢,就能在屏幕里刷出勞斯萊斯隊列,能夠換來美麗的女主播甜甜的一聲“哥哥”“爸爸”或者“總裁”。
而如此缺乏存在感和寂寞孤獨的背后,不僅是獨生子女的國情,更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現實社交的缺失,把銀行卡刷光用來打賞女主播的孩子的父母,指責之外,更應該反思在平時生活中是不是對于孩子缺少陪伴和正確的理財教育,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感和存在感。
這場線上的寂寞與狂歡帶來了現實中的溫暖與冷漠,有網絡女主播受到追捧,成為半個明星,生日或是出道周年紀念日能夠收到很多粉絲的祝福和親手制作的很用心的禮物。但也出現了令人發指的道德滑坡,美國阿肯色州的一名女子直播的時候不適暈倒最后猝死,旁邊1歲多的孩子哇哇大哭,而全程觀看了一小時直播的20多個觀眾無一人報警。
直播是一場全民寂寞之下的狂歡,但你不知道賣萌的主播現實中的樣子,也不知道不停刷著游艇的土豪現實中是屌絲還是高富帥。
顏值經濟:走的不過是營銷變現的老路
與直播息息相關的“網紅產業”在2016年產值接近580億元,截止2016年僅映客就有1.2億的用戶注冊量。BAT、360等互聯網巨頭紛紛下水,直播網紅的營利生態圈在逐漸形成和完善。
映客CEO奉佑生曾經介紹直播網紅的“生態閉環”,源于PC端直播,是一種糅合虛擬貨幣、搭訕的模式。而在移動端,它成為分享經濟的一部分,即通過粉絲貢獻虛擬禮物,而網紅通過虛擬禮物來與平臺分成,這就是生態閉環。與此對應的是,通過這種虛擬禮物的貢獻能促進粉絲和主播間的良性互動。
目前,包裝網紅的經濟公司和經紀人也在悄然興起,成為主播要經過層層面試和才藝考驗,而已經成為網紅的主播們也在線下接受嚴苛且全面的培訓,接受公司和平臺交代的固定的推銷產品的任務。很多業內人士都認為,主播圈現在就是一個還未成熟的娛樂圈,也遲早有一天,它會成熟。網絡直播同時還帶動美妝、整容等等一系列產業的發展。
VICE中國曾就網紅產生的顏值經濟進行調查,最后它說,顏值只是門檻,但是跨越門檻后的叢林,每個個體都在尋求自身價值的挖掘,并將這種特質轉化為點擊率。
元年之后:內容為王
在直播度過爆炸式的元年之后,相關的監管也在不斷跟進,一系列法規政策出臺。很多無下限的直播內容逐漸銷聲匿跡,也仍然有很多的主播打著擦邊球。
不過對于真正具有影響力的那五六家直播平臺而言,其實大多都在主動和相關部門接洽完善行業法規,甚至于有自己平臺的管理細則和監管團隊。要想獲得長久的核心競爭力,還是要內容為王。
所以各大直播平臺也在爭先追逐優質網紅資源,比如很多重點高校的研究生成為主播和大家交流學校生活和學術信息,也有80多歲的老奶奶擁有幾十萬粉絲和很多90后聊人生,有的平臺甚至在尋求UCG到PCG的轉型。但是,要想7×24小時都擁有知識性的“正能量”直播依然不可能。
除了高峰期平臺的刻意引導,大多數時候我們點進直播平臺首頁,看到的依舊是以顏值為敲門磚的“內容低端”型直播。
直播作為一種新出現的互聯網模式,越來越多的產業也瞄準了這塊蛋糕,“直播+”成為2017年的新趨勢。在這場因為寂寞而聚集的狂歡中,作為載體的主播也在尋求對于個人特質的挖掘,逐漸由污轉為特別再到優雅,使得無論是平臺、主播亦或用戶乃至各產業,都能在行業健康的前提下從這場狂歡中獲得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