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二)
? ? ?第二天,船仍沿江而上。在進西陵峽九十華里的寬谷地帶,江南岸有座撥地千米高聳云際的孤峰,宛若黃牛狀。由于江水繞巖成九十度弧形,故在上下五十華里的江面上行舟都能望見這座孤峰。太白《上三峽》里曾曰:“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復三暮,不覺鬢成絲。”眼前這座突兀的孤峰就是三峽以高峻險峭而聞名的黃牛巖?酈道元的《水經注》有曰:“江水又經黃牛山下,下有灘名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即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巖既高,加江湍紆回,雖途經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發黃牛’,言水路行深,回望如一矣。”。明代雷思霈的《荊州方輿書》也載:“東為黃牛山,灘曰黃牛灘,江上三石迭疊,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此中之言應摘自酈道元的《水經注》。證實這座高聳俊峭的孤峰確實就是黃牛巖。
? ? 船行過湍急紆回的黃牛灘,南岸有廟赫然立于黃牛山下的翠竹茂林間。棄船登岸,沿江邊石階順勢而上,走大約三四十蹬,高大雄偉的黃牛廟便撞入眼簾。廟門莊嚴肅穆,山門和戲樓巍然高聳。門兩旁鑲有一幅八字珠磯楹聯,左曰:神佑行人布帆無恙,右曰:踵成善舉棟宇維新。落款為宜昌總鎮羅縉紳,清光緒十二年(1887)撰并書。字跡秀美挺撥,不同凡品。沿山門臺階拾階而上,兩旁有石馬巋然傲立,石馬雕刻精細、造型準確生動,應出自名家之手筆。撫摸著光滑瑩潤的白玉石雕,不禁感嘆中華雕刻藝術之精美。
? ? ?跨過山門,邁進古樸典雅的黃陵廟,迎面而來的是外貌斗拱飛構成、簡瓦獸脊、黃頂紅墻、莊嚴肅穆的禹王殿。殿前高懸兩塊彩漆大匾,下懸盤龍金底黑字大匾是明惠王題書的“玄功萬古”,字體豐潤遒勁。上懸的棕底綠字小匾是清代愛新覺羅?齊格書寫的“砥定江瀾”,體格流轉俊秀。走進禹王殿,大殿當中是禹王爺的像,雕像約高丈二,面容威慈并露、可敬可親,這幅造型有點像魯迅《故事新編?治水》中禹王形象。
? ? 關于大禹治水,民間就流傳著他為專心治理好江水泛濫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敢入”。而《山海經?大荒經》中有關于大禹更為詳盡的記載。《海內經》中言:“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定九州”。由此史學界莫衷一是,但較為一致認為鯀應為母系氏族之首領。其實這些都無關緊要,我們華夏子孫崇敬是他那種百折不擾、勇于獻身的民族精神。而歷史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離我們遠去,只有這尊禹王像仿佛還在向我們訴說著這段久遠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