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偶然看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先生在96歲高齡創作了這篇散文集,先不談其中內容,至少先生的堅韌不拔,克服種種病痛的精神境界令人欽佩。
普通人的90歲是什么樣子?多半是含飴弄孫,優游歲月,保持身體健康足矣。先生的90歲在思考,《走到人生邊上》是先生在病床上思考時萌發的靈感,出院以后更是每日讀書,思考,詢問好友對生死靈魂的看法。
創作過程中的楊絳先生因為病痛無法手寫,卻也每日思考,常常一坐一個下午,悟出真理方休。先生在書中述說時間不夠,因為長久思考會帶來高血壓的病癥頭疼不得不暫停思考,還要應付前來拜訪的客人們,頗有些煩不勝煩的意思,先生的心中思考問題,解答問題才是更有意義的事。翻到下一頁的時候突然聯想到現在的我們,似乎早已沒有這種感受,現在的人熱衷于交際,大概對接待訪客的熱情度高于思考。
從何時開始交際變得如此重要了?從前似乎覺得是理所當然的,從未產生懷疑。畢竟身邊的師長們,前輩們無一不教導我們,要學會交流,學會跟人打交道,要跟別人處好關系。這些話炸一聽也沒毛病,交際能力強,認識的朋友多總是更容易解決一些問題,聽說的事情也多了似乎自己的眼界也拓寬了。確實很有道理。
但是為什么楊絳先生對于訪客多這件事情有些抵觸,回答也簡單,因為耽誤她思考的時間,接待別人是需要時間和精力。我們亦然。花時間陪人吃一頓飯,大概需要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吃完飯不算還要去唱唱歌,散步壓馬路……整個流程下來,一個晚上的時間沒有了,而且回到家的自己身心俱疲,也沒什么心思思考問題。長久下來,人可不變得浮躁才奇怪。
現在的人們啊,白天忙于學習工作,夜晚有各種活動安排,失去了屬于自己的時間,偶爾停下來回頭望望,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忙些什么,為什么如此忙碌?然后不自覺地開始頹喪浮躁。一日浮躁尚可原諒,天天沉不下心總免不了出大錯,摔個大跟頭。
朋友貴精不貴多,天天花時間在交際上未免太累,不如花時間想想自己,總結過去思考人生。
讀書有感,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