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個flag,新的一年,我要讀12本書。
當然,不是隨隨便便地讀,一年隨隨便便讀12本書也太少了...
精讀。
并且做成12篇推送。
這就是第一篇。
一起來閱讀吧。
這“第一本”書,與社交傳播有關,曾經在課堂上,老師將其推薦給我。
一個月前,我偶然在知乎回答了一個問題,沒想到居然在72小時內收獲了將近1500個點贊,3000次的收藏。這個奇妙的事件,再一次勾起了我對社交傳播的好奇心。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一個產品、一條信息、一個思想,被廣為傳播?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再一次拿起了這本書:格拉德威爾的《引爆點 - 如何引發流行》。
也許你沒有聽說過格拉德威爾這個人,但你一定聽說過他的“一萬小時定理”。
《引爆點》
關于如何創造流行,什么因素能夠導致一條信息被廣泛傳播,格拉德威爾在《引爆點》創造性地提出了3個法則: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因素法則和環境威力法則。
傳播信息的人物,信息的附著力和環境因素。正是這3個因素,影響了一則消息能否最終被人們“引爆”。
個別人物法則關注的是信息傳播中的關鍵人物。
格拉德威爾指出,有3類人對信息的傳播至關重要,分別是:內行、聯系員和推銷員。
內行,顧名思義,即對某一方面的信息掌握得最多的人。
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他們知道哪一家餐館的味道最好,哪家超市正在進行促銷活動,最近有什么新手機即將上市。事無大小,他們總能掌握一個或多個行業的市場信息,并且津津樂道地將這些行業信息告訴你。
內行們并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也不是僅僅關注盡可能獲取利益的方法;而是一旦發現了這種方法,他們就想辦法把它散布出去。
他們把公眾和市場連接到了一起。
第二類人是聯系員。聯系員社交能力強,結識的人非常多,屬于什么人都認識的人。
內行雖然熟知市場信息,但影響力有限。聯系員通過自己的社交能力,把我們引入社交圈子,與各種內行建立聯系,他們具有把全世界人聯系到一起的天賦。
第三類人是推銷員。推銷員是善于說服他人,散發魅力的人。
注意,這個推銷員可不是商店里的那種推銷員,而是我們身邊具有說服力的人。
舉個例子:在某個小巷子里有一家很好吃的小吃店。一個聯系員可能認識100個人,但由于缺乏魅力,在進行消息傳播的過程中,他只能打動10個朋友,吸引他前去。
而推銷員雖然只認識10個朋友,但由于他具有超凡的魅力,善于講故事等能力,在他的推薦下,所有的朋友都愿意前去。
即便是我們與內行和聯系員建立了聯系,一條消息可能也不足以讓我們產生認可的情緒。推銷員則運用他們超凡的魅力說服我們,讓我們欣然接受。
附著力法則認為:要想引發流行潮,傳播的信息必須令人難忘。
全篇用來4個案例來論述具有附著力的消息更令人難忘,能夠促使人們行動。所以在這里放一個案例簡單論述一下。
哥倫比亞的電視廣告公司的營銷人員旺德曼在電視廣告里提到:誰能夠在自己買的《電視指南》的廣告里找到一個“金盒子”,就可以通過寫信,免費獲得本公司產品清單上的任意一張唱片。
這個金盒子,就是一個觸發器,它給了電視觀眾一個理由去尋找刊登在《電視指南》上的廣告。它也把哥倫比亞的電視廣告和雜志連接起來了。
附著力法則告訴我們,總是存在一種簡單的信息包裝方法,使信息變得令人難以抗拒。
環境威力法則認為:流行潮同其發生的條件、時間、地點等密切相關。
篇用了六七個案例來論述環境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
到底是監獄里關著骯臟之人,它才會變得骯臟;還是因為監獄本身骯臟,才使得里面的人變得骯臟?
斯坦福監獄實驗告訴了我們:環境,會對人們的行為造成重大的影響。
破窗理論告訴我們:從環境的細枝末節進行改善,就有可能最終解決棘手的大問題。
環境威力法則告訴我們:人們的性格和信仰往往沒有人們想象重點那么重要,環境中一些細枝末節的變化,就有可能導致信息傳播的引爆。
環境威力法則還告訴我們,要想引發大規模的流行,首先要從引發多個小的流行開始。能引發小型流行的團隊人數最大值為150人。
150人是我們可以與之保持社交關系的最大人數。即,你知道他們都是誰,和你是一種什么程度的關系。
超過了這個人數,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不那么親密,社交聯系開始削弱,甚至出現小群體。
對于傳播,格拉德威爾在《引爆點》中提出了獨特的觀點,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本書也有其局限性。
按照《引爆點》的理論,不管宣傳什么樣的思想和產品,只要經過了某些專業人士的宣傳,加上像“金盒子”一般的附著物,順應了某些環境,就能將信息點石成金,達到廣為傳播的地步。
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引爆點》并沒有深入地探究“信息源”本身。對信息附著力的討論也僅僅局限于指出“有附著力的信息能夠帶動傳播”,卻沒有指出,“什么樣的信息具有附著力”。
這是其一大遺憾,所以,我又閱讀了另一本書,作為補充,兩本書結合起來,即可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
《瘋傳:讓你的產品、思想、行為像病毒一樣入侵》
第2本書的名字叫做《瘋傳 - 讓你的產品、思想、行為像病毒一樣入侵》
喬納·伯杰在《瘋傳》中,進一步提出,我們應該關注能引起瘋狂傳播的信息源本身。
有6種元素,會導致產品、信息或某一種思想達到這種地步。
即:社交貨幣,誘因,情緒,公共性,實用價值和故事。6個原則的英文首字母連起來即“stepps”。
社交貨幣指的是:人們進行口碑傳播主要是為了保持其他人對自己的良好印象。
就像人們使用貨幣能夠買到商品或服務一樣,使用社交貨幣能夠獲得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更多好評和更積極的印象。
通俗點說,社交貨幣就是一種“炫耀的動機”。我們通過談論、發表某些事件、觀點,獲得周圍的人對我們的積極評價,建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有三種方式可以創造社交貨幣:發掘標志性的內心世界,撬動游戲杠桿,以及使人們有歸屬感。
內心世界
打破常規,有悖于人們思維定式的產品、思想或服務;具有神秘性和爭議性的話題,天然就有一種非凡的吸引力。
舉例:當選美國總統的唐納德·特朗普。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既打破了常規,又極具爭議性,是一個很具有傳播性的話題。
游戲杠桿
人們不僅僅關心他們是怎樣完成任務的,而且還關心他們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正像自然界的很多動物醫院,人們也喜歡站在社會階層的頂端,享受這種被人敬仰的優越感。
游戲的本質就是幫我們掙得比別人更優越的社交貨幣。這個很好理解,你一定在朋友圈見過各種“我玩這個游戲,達到了XX關,獲得了XX分”。
歸屬感
稀缺性和專用性增加了人們的滿足感和歸屬感。故而激發了人們口口相傳的欲望。
例如:小米的饑餓營銷,某些商店的限時搶購就創造了一種稀缺性;各種公司的VIP服務,會員服務就創造了歸屬感。
誘因
誘因能夠激活人們對于某種產品、思想的記憶。誘因之所以越來越重要,是因為在一定的刺激過后,人們才會產生后續行為。
有效誘因是怎樣煉成的?
激活的頻率很重要:某種刺激(如廣告)出現的頻率越高,越容易激活你對該產品的記憶;
刺激發生的地點也很重要:廚房里的醬油用完了,會成為刺激你想購買新醬油的誘因,但沒準你還沒走出廚房,就把這件事情給忘了;
刺激的頻繁性還要與刺激強度相配合,例如:紅色能讓人聯想到太多事物(可口可樂、醫院、血液),所以很難與特定的產品或思想相聯系,無法建立專一的鏈接。
對了,關于顏色與品牌的聯系,你可以看一看這個。
情緒
當我們關心時,我們會去共享。人們喜歡與他人共享自己的觀點和信息。我們的閑聊,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會形成自己與朋友、同事之間的關聯。
人們因為三種理由去共享信息:興趣(即有趣的事情),實用性和敬畏之心。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情緒都能激發共享行為:積極的文章比消極的文章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共享次數也更高。
公共性
容易被人們察覺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傳播。
人們經常會模仿身邊的一些行為,因為別人會給他們提供相應的參照信息。
可觀察到的事物也更易于被大家公開討論。
實用價值
人們喜歡傳播使用的信息,即一些別人能夠用得上的信息。提供實用的信息會加速事物的傳播速度。
例如:你一定轉發過或者見人轉發過類似的實用類文章。
稍年輕一點的人會轉發《實用的論文數據庫》《PPT、Word快捷鍵》;
稍年長的人則會轉發《大蒜的5個妙用》《驚呆了!這個天天放在你臥室里的東西有毒!》
人們并不僅為自己轉發這些信息。在他們眼中,這些信息有可能會對自己的家人,朋友產生幫助。
只要讓事物具備某種實用價值,就足以帶來傳播效應。
故事
故事將信息以閑聊為幌子進行傳播。
直接告訴你團結力量大就可以了,為什么人們還要費盡心機把這些道理放進“折斷三支筷子”“將相和”等故事呢?直接告訴你答案不是更好嗎?
因為將思想、結論隱藏于故事中,有助于信息的傳播。
同時故事與產品要有關聯性。當努力地進行口碑傳播時,很多人都會忘掉一些重要的細節。商家關注于怎樣讓人們談論,卻往往忽略了他們最想讓人們談論的內容。
例如:請一個性感的車模為你的產品跳艷舞,而車模與你的產品沒有任何關聯 。雖然能夠吸引到人們的關注,但人們的關注點都在車模上,自然就沒有人會記得你的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一定要集齊全部6種因素才能讓你的信息被瘋傳。單獨只具有1種或多種元素,也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也許你的消息僅僅只是很實用,一樣也能引起人們傳播的欲望。
把這兩本書結合起來看,我們似乎就能夠得到一點啟發。
要想讓一個產品、一則消息、一個思想被人們瘋傳,首先它要具備6種元素中的其中一種或多種;其次,要在恰當的環境中經過某些關鍵人物的傳播(推廣)。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