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電影《怒火·重案》,生猛爆裂、簡潔明快、干凈利落,火爆與純粹并行,刺激與熱血并存。這才是最“真”的陳木勝。
所以借著談論這部電影的同時,也要暢談一下已故導演陳木勝。
2020年8月23日,導演陳木勝去世,終年58歲,這對華語影壇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個人認為,他是最早將當代警匪片模式引入港片的導演之一,也是華語最會拍動作、槍戰片的導演之一。
1996年,已經拍攝過《新仙鶴神針》《天若有情》、電視劇《精武門》,在圈子里小有名氣的陳木勝,用一部警匪電影《沖鋒隊之怒火街頭》(如下簡稱《沖鋒隊》)技驚四座,個人認為這是陳木勝最特別的一部作品,也是最能體現個人風格的電影。
隨后20多年,在經歷了市場隨波逐流的幾輪沉浮之后,《怒火·重案》算是他回歸了最拿手的領域,很單純的警匪片。為什么這樣說,這里就拿《怒火·重案》與《沖鋒隊》進行一個簡單的對比,兩部電影雖然相隔年代久遠,故事也不盡相同,但從模式和結構,乃至呈現的方式,一套下來,就會發現為什么要說《怒火·重案》是最“真”的陳木勝。
三個特色
我一直覺得,陳木勝是這波港片導演里,把好萊塢電影神韻把握得最好的一個導演。出身于無線電視臺的他,早年在杜琪峰、黃百鳴,林嶺東乃至徐克身邊學藝不少,如今練就了一身本領,且是一個實打實的技術派。拍攝《沖鋒隊》的時候陳木勝36歲,且顯示出極大的野心——對港式警匪片的破局。
《沖鋒隊》的故事很簡單,就是發生在一天一夜的故事,主角是劉青云、陳小春、李綺紅、張達明、林尚義等組成的沖鋒隊,從簡單的巡邏任務,期間經歷了波折、 內部分裂,上司打壓等等,最終小隊人馬重整旗鼓,巡邏車變成了敢死隊,跨界與匪徒生死決戰,一氣呵成。
該片很純粹也很實在,沒港片 “為打而打”的癲狂本色,沒有那些故作姿態的夸張造型,更沒有過多的慢鏡頭和兄弟情義,與吳宇森的英雄片,成龍的動作片,以及風靡一時的時裝動作片完全不同。動作槍戰是賣點,而直接的是劇情的緊張感與刺激感。
返回頭我們再看這部《怒火·重案》,大致也是如此。
很少江湖氛圍,淡化英雄形象,沒有反復的情義糾葛,就是警察抓壞人的配置,經過了起因回溯,明確了角色個性和對立關系,內外遭遇重重阻力,角色不斷的克服,簡單的劇情配置但推進密不透風,毫無廢話。陳木勝非常鮮明的個人風格,在這里被體現得尤為突出。
★簡單鮮明的人設
陳木勝電影中的角色都很簡單,或者說很單純。你可以說陳木勝不太擅長挖掘人物內心,這個無可厚非,當年那批出身電視臺的導演都有這個毛病,他們最擅長的是技術而不是人物。陳木勝也是如此,但他懂得揚長避短,用一兩場戲,簡單的把角色個性突出即可。
比如開場張崇邦(甄子丹)那場鴻門宴,寥寥幾筆呈現給觀眾該角色的特色:恪盡職守,嫉惡如仇。這其中也有著借光甄子丹的緣故,因為甄子丹在電影里只要擔任警察,就是一副勇猛不怕死的勁兒(《直擊證人》《殺破狼》《導火線》),所以觀眾對該角色的特征接受度很高。
張崇邦這個角色形象,在陳木勝以往作品都能找到影子,比如《沖鋒隊》里的朱華標(劉青云),《男兒本色》里的陳晉(謝霆鋒),都是“疾惡如仇、簡單直接”的警察。而且張崇邦還融合了《沖鋒隊》里飯焦(陳小春)的特色——嚴守規章、眼里容不得沙子的黑面神形象。
可以說甄子丹在片中融合了二者的形象,也為極致的正邪對立,做出了鋪墊。
★極端的對立關系
正因為張崇邦的正直,才使得自己與昔日戰友邱剛敖(謝霆鋒)之間漸行漸遠。
還記得當年《沖鋒隊》,全打破了港式動作片臉譜化、江湖化的特征,沒有講義氣的黑幫老大,也沒有惺惺相惜的敵我英雄,完全的正邪對立,主角是恪盡職守的警察,反派是無惡不作的匪徒,極為分明?!杜稹ぶ匕浮芬彩且粯印?/p>
就拿反派來說,陳木勝電影中的“匪徒”十分之威猛,壞得很有特色?!稕_鋒隊》里于榮光一出場時帶著鐐銬氣焰囂張地對警察唱著京劇,讓人印象深刻,還有《新警察故事》中的吳彥祖、《雙雄》中的吳鎮宇、《男兒本色》中的吳京等人,從而強化對立屬性。
本片中謝霆鋒狂傲的形象也不遑多讓,陳木勝這次簡單直接,沒有繼續《掃毒》里的昔日兄弟情,以及港片常見的英雄惺惺相惜,從開場的殺人戲份,到警隊內部的審訊戲份,沒有顧及昔日情分,一再強調他們的壞。壞的讓人印象深刻。
二者的對立關系,帶出了令觀眾最熱血沸騰的觀感:因為警察的職責與憤慨,與飛揚跋扈的匪徒之間較量!
★干凈利落的劇情推進
當年陳木勝對于《沖鋒隊》,是做了“減法”的,拋棄了港式同類作品的模式,而是專注于類型片的塑造。100分鐘的片長幾乎都用在人設、角斗、火爆場面之上,而且能看出陳木勝對類型片的拿捏,并沒有一味地追求過火,而是張弛有度。
《怒火·重案》也是如此。在128分鐘的時長里,就是“警抓匪”的模式,點綴一些戰友情誼和生活化的細節,然后就是簡單直接,把類型片的特色貫徹到底。
而且陳木勝電影的動作場面永遠火爆實在,不花哨,而且打斗戲份永遠都是輔助,是為了襯托劇情的緊張刺激,都是故事發展到一定節點的必然產物,也是為故事服務。單憑這一點,就能與很多為打而打的港片劃清界限。
英雄與宿命
當然,如今看來,1996年《沖鋒隊》已經不算太過于耀眼了,畢竟該片終究還是臨摹好萊塢之作,尤其是前一年邁克爾·曼的《盜火線》,片中街頭槍戰能看出較為明顯的模仿痕跡。而且也相對當今的審美來說,也是過于簡單。
而當年技術流派的陳木勝,如今經歷了多年的市場經驗,使得自己對角色和主題的拿捏更加完善。
首先,甄子丹的形象,是有著明顯的人物弧光的。
電影兩場堂戲,張崇邦是有著明顯的變化的,第一場堂戲,他因為恪守職責,不得已地說出了當時的真實情況,導致昔日隊友入獄,甚至身死。而第二場堂戲,面對審訊,他笑著說出了“黑白灰”的概念,他也明白了,這個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還有很多灰色地帶,這句話是說給任達華聽的,也是說給自己,代表了人物的成長。
其次,就是宿命論的延續,這是港片的特色。
當年陳木勝依靠《沖鋒隊》,想著要打破港片格局,但并不代表著反對,他只是希望尋找一條新的出路。所以在本片中,港片的江湖色彩、雙雄特色依舊,只不過江湖不再浪漫,雙雄不再惺惺相惜,而是正邪對立。
謝霆鋒飾演的反派是悲情的,當年被上司甩鍋,又被戰友供出,所以他根本不念舊情。而甄子丹飾演的張崇邦也是身不由己,因為職責所在,有時候不得不上,因為自己是一名警察。哪里有那么多江湖恩怨,哪有那么多英雄敵手,處在不同的世界,身不由己,只能對立。
這是陳木勝一直以來的特征,就是反對以吳宇森為首的當年那套英雄片的做法,也沒有老師林嶺東“男人的友誼就是陷阱”那樣的極端,在港片模式下,巧妙的平衡著江湖與宿命之間的關系。
所以,陳木勝是“反英雄”的,在他電影里的英雄,處境都不太好,比如《新警察故事》里的成龍,《男兒本色》里的三那位:“你以為我愿意拼命?我是警察,抓壞人是我的責任,其余什么也不管!”
他們不是英雄,也不想當英雄,只是一個警察而已,有時候會很無奈。
而《怒火·重案》里,任達華在審訊最后利用規章制度刻意“放走”甄子丹,與《沖鋒隊》里EU隊員用麻袋套頭痛毆上司的場面,都有著大快人心,紓解情緒的異曲同工作用。
絕唱之作
《沖鋒隊》并不是陳木勝第一部作品,但卻是真正確立風格、打響名號的作品,我們本以為這是新的起點,但沒想到,這只是最高點而已。
不是陳木勝的問題,而是當年港片已經江河日下,就連大洋彼岸好萊塢的動作警匪片也被風光不再,陳木勝這位很純粹的警匪動作片的類型片導演,未來可選擇的路,其實并不是很多。
從《沖鋒隊》以及《怒火·重案》火爆的場面、密不透風劇情、鮮明的人設和細節便可對比看出,期間陳木勝的作品,大多數就是“失之桑榆,收之東隅”。
要么遷就個人表現:比如《我是誰》《新警察故事》《寶貝計劃》等片,這些電影難免會進入“成龍式”故事節奏,所以陳木勝只是個執行者,個人風格被埋沒了不少。
要么妥協于市場:比如《特警新人類》就是把青春片與警匪片融合,《三岔口》將案件與小人物命運與情感進行融合。
而《掃毒》就更別提了,這位曾經親手“埋葬”港式英雄片的導演,最終還是回到了他不擅長的江湖兄弟情義之上,《掃毒》雖然挺好,但顯得啰嗦。
其實陳木勝新世紀以來這些片子,能看到一個規律:就是煽情或者挖深主題的陳木勝往往會顧此失彼,也會壓縮陳木勝自身對類型片的拿捏。尤其是上述中三個特色,都有著嚴苛的空間發揮,環環相扣,少一環就會影響全局。
比如《掃毒》,這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后期劉青云、古天樂、張家輝三人兄弟情糾葛,刻畫沒有問題,但這并不是陳木勝所擅長的,所以對于老影迷來說,他們之間的對手戲就顯得有些啰嗦。他是一位非常擅長描寫事件類的導演,《掃毒》前后完全就像兩部電影。
又如《新警察故事》,本來陳木勝打算刻畫一位無惡不為的反派形象,可惜“成龍時間”壓縮了劇情空間,所以導演不得不采用弱化正面角色的方式來突出正邪對比,使得吳彥祖的反派缺少些許神韻。
上述電影都不是否定,而是其實可以更好。
當然,這些電影最突出的,就是陳木勝對動作場面的駕馭。走過20年光景,陳木勝的作品類型駁雜,但其最拿手的動作戲,從未讓人失望過。而且其嫻熟的導演手法,也讓很多作品呈現出不俗的觀感。
其實,新世紀中最能體現其風格的一部作品——《男兒本色》。
這部影片中的警察與劫匪們始終綁在一起,所以交鋒的次數很多,更由于劫匪(吳京,安志杰)等人十分的強大,所以警察基本屬于受控的狀態,這種明知危險卻偏向虎山行的行為似乎更能體現出一種男兒熱血的本色。
當然,正如前文所述,他們是警察,職能所在,在每一個人身后都有著其搏命的動機,所以,影片看起來十分地流暢,人物性格也不會讓觀眾產生突兀之感,說白了,就是很純粹。
還有就是2009年的《保持通話》。
來自好萊塢的劇本,陳木勝將其擅長的追車場面拍得火爆刺激,并且故事非常純粹,一點多余的地方都沒有,毫無拖沓。每一個情節都有它的作用,鋪墊伏筆照應一應俱全,劇情極為緊湊,結尾簡單的擁抱,其“爆裂卻不失溫馨”的特點也頗有展現。這部電影也是被認為陳木勝風格最為突出,也是最像《沖鋒隊》的作品。
陳木勝,就是一個非常純粹的類型片導演,可惜,電影市場并不是那么純粹。出品方大都看中了其名氣,所有人都知道陳木勝會拍動作片,以及電視臺出身的他在片場強大的執行力,卻忽略了其最適合的位置。所以在市場上面前,陳木勝也拍攝了很多迎合市場的作品,但在《新少林寺》《危城》等片里的表現并不讓人服眾。
沒辦法,這個世界就是這樣,誰能保證不會隨波逐流呢。
但是,《怒火·重案》的出現,讓人看到了昔日最真的陳木勝,《沖鋒隊之怒火街頭》《男兒本色》之后最好的陳木勝,結尾街頭大戰再次顯示這位華語片最會拍槍戰戲導演的調度,甄子丹持槍突擊的場面,好似當年《沖鋒隊》里劉青云拿著霰彈槍奔跑一幕。
但這一切,已是絕唱。
正如林國斌、盧惠光兩位打星已經老得脫相,仿佛對抗了時間的謝霆鋒依舊帥氣,但沉迷于做菜少問影視;而甄子丹身手依舊凌厲,但身體條件已經無法支撐長鏡頭展示動作,結尾如《殺破狼》一般的打斗,有時候不得不依靠剪輯來完成。
而陳木勝導演已故,更是讓人痛心不已,而這批人的堅守,是日暮西山的港片最后的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