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認知天性,讓學習真實發生
——讀《認知天性》
2020.8.27
從8月17到8月23號,讀完這本《認知天性》。有些燒腦,值得一讀。
1
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三位作者:彼得·C·布朗,作家,擅長科普寫作;亨利·L·羅迪格三世,華盛頓大學路易斯分校心理學教授,曾任美國心理科學學會朱熹,人類學習和記憶領域專家;馬克·A·麥克丹尼爾,華盛頓大學來喲意思分校心理學教授,整合認知學習教育中心主任。
知道這本書,是緣于刷知乎的時候上看到某網友的推薦。拿到這本書,看到書的封底有樊登讀書會創始人、簡單心理創始人、TED演講中國引進人、哈佛大學心理系主任等人的推薦語,封底的左上角還有兩句話:不容錯過的認知學習讀物,與全世界的精英頭腦對話。
你可能已經猜到書的基本內容了,這本亞馬遜年度暢銷書、至今仍高居心理認知榜單TOP1的書,是11位認知心理學家10年的科研心血。以羅迪格教授為主要負責人的團隊在項目上投入了10年時間,提出人類認知規律和學習之間的緊密聯系,透徹解讀人類普遍的學習規律;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成果,推導出了有利于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
在這本書里,作者依據最新的腦科學理論,指出我們常用的集中學習的弊端,而在大部分時間里,我們都在用這種錯誤的方式學習。書中結合大量實例,提出了一些簡單實用的學習方法。這些方法,包括各種形式的檢索練習,例如低權重的小測驗和自測、間隔練習、穿插不同但相關的科目或技能的練習,在別人交給你解決方案前先試著解決問題,從不同類型的問題中提取基本原理或規則等。
這是一本對學習學習很有啟發的一本書。書中反復強調:最成功的學生能掌控自己的學習,并嚴格遵從一條簡單的策略。接受這樣一個事實,重要的學問通常是有一定難度的,或者說基本都是如此,你會遭遇挫折,這是努力的標志,不代表失敗,挫折伴隨著奮斗而奮斗,可以積累專業知識,努力學習會改變你的大腦,創建新的連接,建立心智模型,擴展你的能力,你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受自己控制,知道這一點非常重要,困難會因此變得有價值。
2
作者向學生黨介紹了三個基本的學習方法:
1.練習從記憶中檢索新知識,即自我測驗。從記憶中檢索知識和技能,應當成為你的主要學習方法。放棄無效的反復閱讀。怎樣把檢索練習當成學習方法使用:你在讀課本或是研究課堂筆記的時候,要不時的停下來合上書本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術語或概念是我沒接觸過的,我會如何定義他們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東西,有什么聯系?
2.有間隔的安排檢索練習。有間隔的練習意味著要布置一次的學習資料,不過兩次練習中間要隔開一段時間。另外一種有間隔的檢索練習方法是穿插安排兩個或多個主題進行學習,這種輪換交替可以不斷的刷新你對每個主題的記憶。
3.學習時穿插安排不同類型的問題。不要每次只學習一種,可以輪換接觸不同的問題和解法。為什么穿扎練習的效果更好?把不同類型的問題或樣本混合起來學習,可以提高你區別問題類型的能力,辨識出同一類型問題的普遍特點,并且能提高你在今后測驗或政治環境中的成功率。
此外,也介紹了其他幾個有效的學習方法。
1.細化會提高你對新資料的掌握程度,增加心智線索的數量,方便你在以后回憶并應用這些資料。細化是在新資料中找到其他層面的含義的過程。或者為新資料提供一種比喻或視覺形象。
2.生成的效果是讓意識更容易接受新學問。生成是指在得到答案或解決方案前,嘗試回答疑問或解決問題。
3.反思把檢索練習和細化結合起來,增添了學習層次,強化了技能。反思是指花幾分鐘復習最近學過的課程或取得的經驗,然后自慰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你想起了其他什么知識或經驗,想掌握得更好,需要學什么?為了下次做得更好,要采用哪些策略?
4.校準是比對自己的判斷和客觀反饋,看看你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從而避免被精通的假象所迷惑,在接受測驗的時候,這種假象會讓許多學習者措手不及。校準就是用客觀的工具消除假象,調整你的判斷是指更好的反映,現實目的是確保你正確的認識自己知道了解自己知道什么還能說什么。學生用小測驗和模擬考試,檢查自己對所學的掌握是否有正確的認知。把模擬考試當成真正的測驗簡單答案,把精力集中在你不會的地方。
3
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在認知學習上給學生提供哪些幫助呢?
1.向學生解釋學習的過程。
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以下基本概念:
學習中的某些困難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所學的東西,把他們記得更牢靠。
輕松的學習往往只能獲得膚淺的知識,而且很快就會忘記。
智力并不全是生來固定的,實際上在付出努力的時候,學習可以改變大腦,建立新的連接并提高智力。
在獲知答案前思考一下新問題,比不思考就看答案的學習效果要好。
無論在哪個領域想要有所建樹,就必須努力超越現有的能力水平。
從本質上說,努力通常會帶來挫折,而挫折往往能提供重要的信息讓你調整策略,從而實現精通。
2.教學生如何學習。
在課堂上創造合意困難。合意困難是心理學家比約克夫婦創造的詞,來描述那些能換來更牢固學習成果的短期麻煩。只在學習時故意給自己制造的麻煩,它造成了短期學習難度提高,但從長期看能提升學習效果。檢索(實際上是重新學習)某件事物所耗費的努力越多,你學得就越扎實,換言之關于這件事,你忘記的越多,重新學習就更為有效,能更好地形成永久性的知識。
保持透明度。給學生打預防針,告訴他們這種學習方式可能產生的挫折與困難,并向他們解釋為什么這種方法值得堅持。
4
這本書最觸動的,并不是上面基于認知天性而總結出的認知方法,而是對教學方法的重新反思,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重新審視教師的專業知識與專業發展,以及基于認知心理學對教師這個角色的重新定位。
1.對教學方法的重新反思。
平時我們讓學生集中練習,取得的成績是暫時的優勢,考試之后,所學知識忘得差不多,這種常見的現象就是對集中學習的否定。要形成潛在的習慣優勢,這本書介紹了種技巧:有間隔的練習,有穿插內容的練習,以及多樣化練習,這些技巧恰恰會放緩有明顯成果的學習進程,他們不會在練習中提高我們的表現,我們從表面上看不到成績提高,也就沒有付出努力的動力。穿插內容練習與多樣化練習,有助于學習者超越暫時性記憶,步入更高層次的概念性學習,并把它們應用到實際情景中,從而獲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的學習效果,這一學習成果在運動技能中就表現為潛在的習慣優勢。
反思平時的教學,發現帶學生學習新知的時候,沒有讓學生充分預習,很少進行及時的練習,更很少進行測試。開學初學到的新知識,為迎接期中考試才開始復習,發現能記住的太少,這說明間隔練習太少——網上可查的四輪復習法,其實也適用于新知識的教學。
值得肯定的是我們早自習運用的就是有穿插內容的復習,我稱之為“多任務并舉”。一節早自習開始前,我先把復習任務清單羅列在黑板上,比如九下的中考前復習,我列出的清單可能是:背誦一篇文言文,會翻譯;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詞;復習從A到C的多音字;進行古詩文默寫練習或做兩道字音字形選擇題等。這樣的多任務并舉,避免了學習任務的單一和枯燥,學生也能因為不斷更換復習內容而擁有復習的新鮮感,保持復習的興趣與熱情,也會帶給學生對學習的掌控感和成就感。
2.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重新審視教師的專業知識與專業發展。
隨著腦科學領域研究的深入與不斷有所發現,對學習的認知也就是元認知的探索也越來越深入;隨著互聯網世界大門的打開,各種信息與知識的獲得越來越容易和途徑多元化,有時候在某些領域,學生的知識遠超教師。教師的專業知識是應該不斷增加,但已不局限于本學科領域的知識更新,也就是說,教師的專業知識不僅包括本體性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人文社科類知識,也應該包括大量的關于認知學習的知識,了解學習是什么發生的,理解背后的認知原理是什么,懂得怎么有效幫助學生獲得學習上的進步。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是一個對學習的本質與方法領會越來越深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經常關注、閱讀、理解和應用最新的認知心理學成果,才能幫助學生成長為愛學習會學習的人,當然,師生共同成長為終身學習者,保持學習的興趣與熱愛,漫溯于世界未知領域迷人的“青草更青處”。
3.基于認知心理學對教師這個角色的重新定位
過去我們一直認同韓愈的觀點,“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者也”。我們當然不否認教師的傳授知識者的定位,教師對學生人格發展的作用,教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精神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現在,一味強調知識傳授的話,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要求了?;谡J知心理學,教師應該把自己定位于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和引領者。而懂得學習背后的認知規律,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并且自己首先測試和踐行這些方法,才能實現這個定位。
回到這本書介紹的學習方法,比如檢索、間隔練習、細化、反思等,你有沒有發現,這些方法比較側重對知識的記憶?多樣化練習也強調運用,但更多的是強調在做題中運用。所以我有一大發現:這是一本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教你如何應對考試的書!畢竟無論中國還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應對考試是每個學生都必須年年面對的啊。掌握了這些應試的技巧和背后的原理,無論你是教師還是學生,你就能考試學習兩生花。當然,最重要的是學以致用,你得堅持去用,才能在實踐中掌握這些學習領域的終極規律,讓這些規律方法變成科學有效的學習工具,讓學習真實發生,成為學業領域的人生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