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就對了》作者——賴安.巴賓諾和約翰.克朗伯茲。
賴安和約翰兩人均為斯坦福大學職業咨詢師、心理學教授。他們開設的“快速失敗,經常失敗”這一課程打破了傳統的思維。該課程不僅在美國好評如潮,并一度獲得《紐約時報》的重磅推薦,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如果你對職業規劃的停滯不前而感到茫然、也常常因拖延、舉步不前而苦惱不已……
那么,沒關系。重要的是你想不想擺脫這樣的困擾,收獲一個全新的人生。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這本書就是不錯的選擇。除了帶給你一個不一樣的視角之外,它還能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
此書側重喚起人們“即刻行動”的意識,鼓勵人們通過生活中的小改變——“步步為贏”,從邁出改變的腳步開始去贏得未來。
書中前沿的基本理論和實用方法可以有效地指導你如何付諸行動,實現理想,抵達成功。
那么,具體該怎么做呢?
本書主要從找到你的趣味所在、保持好奇心、快速失敗、打破常規、立即行動告訴我們如何從一步一步的小行動開始,在小行動中獲取小收獲,進而養成好習慣,實現人生大收獲。
01
找到你的趣味所在
你曾經痛苦地做過自己并不喜歡的事嗎?就像你不喜歡吃榴蓮,有人對你說,你必須得吃,不然你就沒命。
這個時候,為了保命,你選擇了吃。可是難以下咽啊,似乎每一口都是萬箭穿心,你的胃在翻江倒海。
但如果是你喜歡的臭豆腐,哪怕你剛酒足飯飽、就算再怎么遭到旁人嫌棄,你還是忍不住大快朵頤。
喜歡和不喜歡就這么簡單。
我們的生活,太多類似的經歷了。
比如,領著一份薪水不錯,在外人看來光環籠罩的工作,但其實每天對著電腦十幾小時、壓抑的工作環境早已讓你厭倦無比。
你的內心一直告訴自己,你不喜歡這樣的工作。可是你卻沒有勇氣邁出一步。于是,一切慢慢變得習以為常,你不想改變但同時又覺得生活索然寡味。
令你驚訝的是,好像身邊總有人以工作為樂,他們就算熬夜加班到兩三點也樂此不彼。他們每天忙忙碌碌卻依然神采奕奕。最重要的是,好像他們一下子平步青云,工作、生活兩不誤。
不公平呀,論資質、學歷、能力你都不在他之下,憑什么他就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而你自己卻不能呢?
區別就在于那個你認為活得風生水起的人,他一直踐行著你做不到的事——身心一致。
他們的言行遵循著他們自己的內心,他們做著自己喜歡的事。而你常常口不對心,行不由衷。你所做的都是和你的心過不去的事。
電影《燃情歲月》里說:如果一個人遵循他的內心活著,他要么成為瘋子,要么成為傳奇。
韓寒,就是這樣的人。他在讀書時代,喜歡寫作,卻對其他科目根本提不起半點興趣。
高一18歲,他還因成績太差而退了學。老師問他,你退學了以后靠什么養活自己?
韓寒堅定地回答“稿費”。
事實也證明,以一篇《杯中窺人》斬獲全國新概念作文比賽一等獎后,《三重門》《零下一度》的出版實現了他靠稿費養活自己的諾言。
而就在2016年,韓寒更是憑著《乘風破浪》,逆勢而上獲得了票房和口碑雙豐的佳績。除了寫作,他的愛好還為他開辟了自己在電影界的新天地。
可見遵循內心,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是多么的重要。研究也表明:那些能一直做著自己喜歡之事的人,他們的工作更富有成效和創造力,此外他們也更容易收獲意外的機遇。
克里夫棒(一種超能量、扛餓食品)的創始人加里.埃里克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發現克里夫棒之前,他靠經營滑雪板、登山用具等小買賣來勉強維持生計。而他大部分的時間卻花在了攀巖和騎行這兩件他喜歡的事上。
一次騎行中的偶然事件,讓他產生了想要做一種超越傳統能量棒的念頭。半年的努力和不懈嘗試之后,克里夫棒終于研制成功。
在正式投入生產后,克里夫棒書寫了從第一年70萬美元的銷售額到第5年2000萬美元大突破的神話。
埃里克森的設想和成功離不開他騎行的愛好。而他本人在自傳《追求卓越》中也坦誠,那次騎行中的偶然事件至關重要。
你的趣味是什么,你就更愿意把時間花在哪里。而就在你情有獨鐘的偏好里,你對它的愛,蘊含著的積極情緒更有價值和創意。
同時它還具有很強的擴散能力,這種擴散能力能源源不斷地產生良性循環,就像是開了外掛一樣。
那么,怎樣可以找到你的趣味所在呢?
以下兩個辦法,可以幫到你:
1、堅持寫日記,簡短地記錄那些你在生活中觀察到的積極事件。比如,參加手繪課,你覺得十分有趣;每天的自律,讓你更高效等等。
2、給你的日常繪一張快樂地圖,標注那些能讓你感到愉快的場所,哪些場所和地點常常能讓你停下腳步。比如,你去讀書沙龍,這個地方能讓你內心感到平靜,那么讀書就是能讓你快樂的事。
02
保持強烈的好奇心
孩子在一定年齡階段都喜歡問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什么天空是藍的?為什么魚會在水里游?
各種十萬個為什么?不耐心的家長,難免受不了孩子們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但孩子的好奇卻是他們發現世界的源動力。
因為好奇,想要追尋答案,所以有了想要解鎖其中奧秘的強烈念頭。牛頓被蘋果砸到,他就好奇:蘋果為何不是朝上飛而是往下掉呢?
強烈的求知欲驅使他去探索。當然,尋找答案的過程自然不會一帆風順。但正因為他那一股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好奇,萬有引力定論才得以聞名于世。
成年人若能像小孩一般,凡事好奇,尤其是對那些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能用初學者的心態刨根究底,那么你就能像征服迷宮一樣,繞過重重艱難,發現寶藏。
03
快速失敗
沒有人希望失敗,每個人都渴望成功。
可成功卻常常戴著面紗。有沒有好辦法掀開它神秘的面具呢?
有,那就是多嘗試,并且用最快的辦法搞砸它。
聽起來十分匪夷所思,對吧?
追尋成功就像你就站在一個錯綜復雜的交叉路口,你根本就不知道哪條道路是對的。
這個時候,你是站在原地各種分析、前怕狼后怕虎呢?還是勇敢地邁出腳步,多走幾步去試一試?
這里,我們不難看出選擇太多反而讓我們更難做決定。此時,人就越容易出現困惑和猶豫。
當你徘徊在是先選A還是B又或者C時,無形中你寶貴的時間已經被浪費掉。
因此需要強調的是,做決策要快、狠、準,不要把太多時間花在做選擇之上。
另外,快速失敗,就不能不提及投入成本。
什么叫投入成本呢?
舉個例子,你身上只有一百塊,當你把全部的一百塊都投入買彩票時,你投入的一百塊還有你的時間、精力就是投入成本。
如果沒有中獎,你耗掉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你的時間,這時你的損失就比較大。
正確的做法是用一百塊中的一部分去買彩票,剩下的拿去做其他投資。這樣就算彩票不中獎,你的損失也不至于是顛覆性的。
因此學會小額試錯,以收縮性決定代替重要決定很關鍵。
試錯有風險,所以我們都會擔心投入成本太高,要是失敗了難以翻身。
再比如,信誓旦旦地說要健身,于是你馬上花了大幾千辦了張黃金會員健身年卡。但不幸的是,最后你發現你的懶惰戰勝了你當初的決心,所以只能讓幾千塊買來的卡打了水漂。
收縮性決定的好處是什么?
同樣是想要健身,你完全可以先去體驗一次或是先辦個月卡、周卡體驗一番。等到你有把握、有信心能夠堅持下來,那么再去辦年卡也為時未晚。
就像路一樣,走了一段,發現是一個死胡同,沒關系。調整方向,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小額試錯,做收縮性決定。你還能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04
打破常規
1、到盒子外走走
人是一種尋求新鮮和刺激的動物。同一份工作做久了,同一個圈子呆久了,想要和當初一樣激情四射是困難的。
所以,就需要注入新鮮血液。
比如,下班走習慣的路,哪天你完全可以另辟蹊徑,說不定風景那邊獨好。
又或者,拓展自己經驗以外的技能和知識。身為廚師的你去報個感興趣的藝術班,收獲的可是你前所未有的新體驗。
2、放棄不必要的規劃
從小就被教育“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的我們,有時反倒被套牢,自認為如果沒有周全的計劃和成套的體系,就會害怕被視為草率而導致束手束腳。
步步為營倒不如步步為贏,在每一步細小的行動中積累前進的動力和資源是個不錯的選擇。
把有朝一日變成今日。
與其有朝一日我要減肥成功,不如今天午餐我就少吃點;與其有朝一日我要改善人際關系,不如當下就買張卡片送給他人來表達你的謝意……
“有朝一日”遙遙無期,“眼下的今日”近在眼前,你何必還舍近求遠呢?
等明天不如做好當下。
05
立即行動
1、趕跑抵制心
你一定聽說過——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抵制心也如此。
誠然,我們要積極尋找自己的趣味所在,但一定時間內人的專注力畢竟是有限的,就算做著自己興趣內的事,有時你也會出現松懈和怠慢。
這時,你得提防藏在你心里的那個騙子——抵制心。它給你輸出負面信息,告訴你這不行,那不好。它披著謊言的大衣,瞄準時機就等待你繳械投降。
然而,你依然可以用行動戰勝它,趕走那些暫時的消極情緒。
就算沒有心情(其實有時也是抵制心作祟),你最好還是做點什么。你想寫一篇文章,這時抵制心跑出來告訴你明天再寫,你今天肯定寫不出來。那你一定要去寫,哪怕寫得不好,也要試著寫一兩段。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抵制心占上風,最終磨掉你的激情。
2、做,就對了。
蟾蜍問:蜈蚣,你那么多腳,走路時先邁哪只腳?
蜈蚣:……
悲劇的是,蜈蚣被問得連路都不會走了……
有人問,為何讀了那么多書,依然過不好?
因為想太多,做太少!
所以,做,就對了!
最后,回顧一下,如何正確擺脫困惑,找到喜歡的自己。
第一,尋找你的趣味所在,興趣是你最好的老師。
第二,保持強烈的好奇心。
第三,快速失敗,小額試錯。
第四,打破常規,不走尋常路。
第五,立即行動。做,就對了!
行動起來,讓改變發生,讓拖延再見,讓你喜歡的自己,順便一起到來!
參考書目:《做,就對了》
作者:【美】賴安·巴賓諾
【美】約翰·克朗伯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