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的四月,初次來青島。呆了七天,印象不好。
被出租車小哥忽悠,被海鮮市場小販以次充好,被飯館老板狠宰。
嶗山可樂散發著濃濃的紅棗味兒,一廠原汁麥有如蘇打水泡麥片,海腸炒韭菜里的海腸還沒有蔥花多。
那年四月的青島,冷,陰天,海水渾濁,沒有花開,道路復雜、崎嶇、擁堵。
青島的海鷗沒有靈魂,只會卑微的等待游客戲弄的面包,和鴿子沒有兩樣。
德國的建筑,英國的建筑,日本的建筑,二十六國的建筑,塞滿青島的海岸、山頂,所有最佳的位置。它們牢固、美、特別,強行使青島成為濃縮版的歐亞大陸。它們是青島地面上尷尬的存在,在贊美和歷史之間的扭曲心態會一直困擾路過的人。
其實我懂,沒有被坑過的旅行,不是完美的旅行。
又是四月,再次踏上青島。心有戚戚焉,然心有戚戚矣。
青島沒變。還是小哥。還是哈啤酒吃蛤蜊。還是“北方的風,慢慢的吹起,洗刷著半島的海浪”。還是崎嶇的路,分不清的叉道。還是海鮮,燒烤,啤酒,各種嶗山牌。還是人頭攢動的海灘、棧道、教堂、德國建筑。
我沒變。還是尋覓一廠的散啤,被老板告知其實四月散啤還沒有開售,賣的都是假的。還是輕易被嶗山牌吸引,喝了七廠的嶗山啤酒,覺得好。還是好奇的找三十八元大蝦沒找到。還是愛跟出租車小哥攀談,收到話嘮般導游式的講解。還是開著車迷路再迷路再迷路,在坡頂或者轉角發現不一樣的景色。還是吃了海鮮,點了一大桌子菜。
“北風起,半島的海浪,里面有我的記憶”
“也許有天,會在別的城市相遇,但是如果我忘記關于半島的失憶,千萬不要提起”
最后剪輯的一段視頻,借以標記在這素年里,青島給予的一段錦時。
青島視頻混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