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已經提到了兩種個人商業模式:
1、一份時間出售一次
2、同一份時間售出很多次
我們來介紹一種更高級,甚至應該算是最高級的個人商業模式:
購買他人的時間之后再賣出去
“購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去”是這三種模式中最高級的。原理也很簡單,既然自己的時間是有限的,那么購買他人的時間最起碼可以突破“時間總量的限制”。而原則也很簡單:“低買高賣”——這實際上是一切商業模式的共同之處。
【再讀到這里,我有以下幾點感觸:
一、笑來老師的思維模式是什么?思維模式,用查理芒格的說法是思維模型,用萬維鋼老師的說法是套路,用成甲的說法是臨界知識,我的說法就叫做思維模式,雖表述不同,但意思是同樣的,就是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是固定的、底層的、能夠適用于一類問題的解決。
在論述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談談我自己的情況,在閱讀笑來老師專欄之前,對于自己的個人商業模式問題,也就是“如何讓自己更值錢”從未思考過,最多也就是想到,我認真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讓自己的水平的更高,比如說,三年前我接待的這種標的、復雜程度的案件收費是一萬元,現在我收取這類型的案件費用提高到3-5萬元,這里會產生一種錯覺,并非是所有的案件都有這樣的漲幅,這也就是一般的入門案件如此,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案件收費金額其實沒有本質的變化。
想到才可能做到,思考的深度與行動后的收獲成正比。我所想到的僅僅是能力提升這個非常淺顯的層面,為什么說自己的認知層面很淺呢?啟用元認知能力后就知道了,“能力提升”,是一種很籠統的說法,說白了還不算是認知的一種模式,因為它不具體、不明確、沒有方法論的支撐,這只能算是一種粗糙的感知。而且,我們要知道,對事物的認識越是原則、籠統、不具體,說明我們認知的層面比較淺薄,沒有達到事物認知的深層次。
如何才能達到更深層面的認知呢?
1、我們需要對于自我成長、自我發展、能力提高,如何定性?笑來老師把它稱作“個人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就是對個人發展全新認定,“個人”是對每一個個體而不是其他,
“商業”,把個人發展提到“商業”的層面,這是笑來老師的高明之處,就是將自己的發展商業化了,商業的本質是什么呢?就是賺錢,商業的賺錢是講究效率的,如何再短時間內產生更多德利潤,那我們順著這個思路往下走,結果就是顯而易見的了,我們甚至都不用再思考了,都能夠顯然得到我們應該能夠得到的結論,方法是我們只要看看目前為止,當今世界掙錢最多的那一幫子人,他們采取什么樣的模式發展自我?幾乎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公司或者是公司的股東之一,那么,公司的盈利賺錢之道是什么?我們都是知道了吧,“購買他人的時間之后再賣出去”,所以,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是最高的商業模式形式,但是,能不能盈利、或者盈利的多寡,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模式”,就是找到具有普適性適用范圍越廣越好的標準。李善友教授說過:高手學習的不是案例本身,而是底層的思維模型。笑來老師把“個人商業模式”分為三種,這是認知的不斷升級。
2、認知升級的方法論——添加必要條件。從“一份時間出售一次”,到“
同一份時間售出很多次”,再到“購買他人時間之后再賣出去”,就是不斷增添“必要”條件。條件苛刻且必要是認知模式升級的前提。
二、寫到這里,低手和高手之間的差距更是一目了然了。高手,善于思考問題,總結問題,總結的是深層次的“套路”問題,給自己精準定位,找到差距,那些需要改善提高,如何提高。而低手呢,可能都不會想過這個問題,或者想到了,但是能想到哪個層面,還有想到,學到,但是否能夠做到呢?這就是低手和高手之間的巨大差異。這就是成長。
在強調一遍,最重要的事情——“踐行”!
】
當你花錢購買服務的時候,本質上是避免了自己的時間花費到那些那些只能“一份時間出售一次的人”所做的事情上去。
然而,你若是再仔細觀察一下,你就會發現,絕大多數人從未把“花錢購買他人時間”當做自己的個人商業模式處理(他們事實上腦子里干脆就沒有“個人商業模式”這個概念),當然也就從來沒有想過這事兒還需要更深入的琢磨,才可能不斷優化。
【1、花錢購買服務,這個道理我懂了,我現在也會有意識地花錢去購買服務,用剩下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但,能做到什么那個層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拿找助手一事,原來我是不太能夠接受的,因為覺得找助手還需要花錢,還不如我自己把這些事情做了,有時候他們的工作自己也不是很滿意。現在我覺得一定要找個助手,確實能幫助自己解決很多問題。今年我的工作更忙了,找助手是必須的,但是到底要找什什么樣的助手?需要承擔多少費用?我現在的想法是寧愿多花錢,選擇能力更強的人一定是劃算的,表面上看,自己是花費了更多的錢,但是,實際上能力強的人幫你解決了更多的問題,創造更大的價值,相對于你所承擔的成本來說一定是更劃算。因此,馬上我的助手實習期后,我需要考慮再找助手了。對助手的要求越高,對我自己的要求也一定越高,否則,我是沒有辦法駕馭助手的。
笑來老師這里提到的“商業模式”在很多人的頭腦中根本就沒有這個概念,我算是找到了小板凳對號入座了。我們不知道知識本身并不可怕,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是最可怕的。】
比如我可以花十幾塊甚至幾塊錢來找人幫我買咖啡,幫我去取外賣。通過這樣的付費,我能省下大約10-20分鐘,而這10分鐘內,我能敲出幾百上千字呢,要知道按照我目前為止收費專欄的收入來看,每個字不多值3000元呢!這種“投資”簡直太值了啊!
【自從學習過專欄后,我已經跟著專欄中學習的內容在踐行,我以前開車都是從一條較短的路線大約18公里開車回家,大約需要四十幾分鐘,后來,我從繞城高速上回家多花5元錢過路費,路程多了3公里,但是我回家的時間能夠剩下來十分鐘。現在想來每天節省二十分鐘,一年的話,就算是300天,6000分鐘。不算不知道,一算真是嚇一跳,100小時可以至少學會一項技能了。
我一直覺得自己的時間實在是不夠用,現在看來,就是通過各種方式把自己的時間節省下來。
不過,省下來的時間是為了投資更有價值的事兒,否則,這樣做的價值意義不是很大。】
從這個角度望過去,一個精英認識花時間認真寫出來的書,傳遞著知識的結晶,卻以幾乎接近紙張的價格賣,貴嗎?怎么可能!付費才是撿便宜啊!若是歸結成“公式化”的語言,是這樣的——
能被批量銷售出去的時間更值得買——因為他們實際上無比的廉價。
能夠認清“付費才是撿便宜”的本質,背后的核心在于認同這樣一個不等式:
時間大于金錢
你的時間花在哪里最劃算?
把時間投資得到自己的成長上最劃算。
還有另外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是絕大多數人根本沒想到的:
若是你篤定自己將來能賺到的錢(成長的重要指標之一)最終長得像復利曲線一樣,那你就明白了,在早期,無論多費勁攢下來的小錢而已,十年后、二十年后,哪一點點錢,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你可以看出來了,這完全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那個故事的另外一個版本而已。
【這確實需要對自己的未來無比的確信和篤定,能夠相信自己做到的人,本身就是有著極度的自信心和超強的意志力,我在這些年的成長過程中,雖然一直都沒有徹底放棄努力,但是,在前進的過程中猶豫過、彷徨過,甚至還停滯過前進的步伐。然而,我還是最終選擇一路堅持走下來。嗯,汗水絕對不是白流的,收獲還是頗豐的。
這“長期”的成長歷程絕對考驗自己的“耐心”。
現在,成長永遠沒有終點,只有未來,今天,又是新的起點!】
成長的方法是什么?幾乎只有一個答案:學習。人之所以能夠進步,之所以能夠成長,就是因為學習能力,甚至,在我的世界里,我把學習、進步、成長,統一稱為“進化”。
形象地講,每當你習得一個新技能的時候,你就進化成了另外一個物種。你學會了開車,就進化成了腿更長的物種;你學會了外語,你就進化成了視野更廣的物種;你學會了演講,你就進化成了嗓門更大的物種;你學會了寫作,你就進化成了聲音更有穿透力的物種;你掌握了統計概率理論,你就進化成了更能看清本質的物種;你習得了統籌方法,你就進化成了“三頭六臂”的物種,就能比別人多做很多事情;你深入研究心理學,你就進化成了更準確地理解整個世界的物種;你透徹悟透了現代金融理論,你就進化成了當前這個金融時代最受恩寵的物種……
【如此這半多的技能,我個人覺得掌握的稍微好一點的就是開車和演講了,算是比較熟練吧,其他的都不怎么樣了,不過現在正在學習寫作。我覺得掌握一門技能的感覺實在是爽,去年學會了游泳,今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習得任何一項技能。希望到年底我的寫作水平能夠較大提高。】
于是,邏輯非常清楚:
既然你的目標是:“終歸有一天不再出售自己的時間了”;
那么你的行動就應該是“想辦法合理地逐步減少自己出售時間的數量”;
而方法就是“能用錢換時間的時候盡量用錢換時間”;
進而,生下來的時間全都“投資”到自己的持續進化上去……
【老師的邏輯思路非常清晰:目標導向,目標是財富自由,不再出售自己的時間了,但是我們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的逐步減少自己的時間支出,如何做到?就是花錢換時間,生下來的時間何處去?投資到自己的持續進化上去……
還有,我以為老師使用“進化”這個詞太彪悍了,“進化”意味著“長期”,“耐心”,“痛苦的蛻變”,才能完成物種的進化,才能完成涅槃重生。
我現在還沒有體會到這種物種進化后的感覺到底是什么?如果能夠體驗一回,也不枉費了來到人世間走一遭啊。】
那學習有沒有方法呢?要么我們怎么主張“學習學習在學習”呢?
要把“學習”(名詞)這個本領學號(動詞)之后再去接著學習(動詞)……
而這個專欄,本質上就是要提高你的學習能力,并且甚至還有更上一層:讓你進化成一個操作系統不斷升級的物種——即,操作系統具備自動省級功能的物種。
【操作系統定期有人維護,升級,就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了,現在還具備自動升級功能,那實在是太美不過的了,那么,如何再能做到這點呢?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嗎?或者還有其他的方法嗎?我以為,“學習學習再學習”不就是對自我操作系統的自動升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