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是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于殿試第一名的稱呼,不是官職,沒有品級。
那相當(dāng)于幾品官職?那是考中狀元后隨之帶來利益。相當(dāng)于從六品官。
作為考試第一名的狀元并不會直接就擔(dān)任實職官員,每個朝廷都有自己的規(guī)章,一般是給予狀元——翰林院編撰、秘書郎、掌修國史、做天子侍講這些職務(wù)。
編撰職位的等級是從六品。它的職權(quán),相當(dāng)于皇帝的秘書,主要負責(zé)編修本朝的歷史,記錄當(dāng)朝的實際情況。
狀元屬于是京官,在京城升遷速度很快。
精心盡力做幾年一般都可以做到侍郎的級別。如果是做天子近臣,得到皇帝的喜愛,就可以上升到尚書的級別。
而且,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丞相基本都是翰林院出身。非翰林院出身基本做不到丞相這一步。
“狀元”是中國的特產(chǎn),是科舉制度的產(chǎn)物。是中國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為炫耀的一個。科舉制選狀元始于隋,確立于唐,完備于宋。
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
狀元也叫“狀頭”,因為考試結(jié)束之后,將最高的成績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狀頭”。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也叫“一甲進士”或
“進士及第”。
在古代,考中狀元是光宗耀祖的事情。甚至不僅僅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一個縣,更是一個省的榮光。狀元會被認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考中的難度比今天考上清華北大男的多。因為這是三年全國僅僅產(chǎn)出一個狀元。
最后,可以說狀元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最大的人生理想。考中狀元之后,這些狀元們的人生可以說與其他進士,或者進士出身,或者同進士出生的人拉開了幾條街的距離。在他們?nèi)ナ乐螅怪俱懮隙紩懣躺纤麄兊臓钤矸荨?br>
直到現(xiàn)在,狀元依然是有才能者的代稱。每年“高考狀元”都會成為熱搜話題,可見“狀元”現(xiàn)象對中國的影響力多么巨大。